盧國英
(上海電機學院,上海 200240)
城市之間的競爭,既是經濟的競爭,也是文化的競爭。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全球一體化的信息交流、文化交融正在加速。原本相對獨立發(fā)展的各個城市文化系統(tǒng)特色,也由于這種交融而日益變得模糊,多元文化正面臨著危機。“最有說服力的證據(jù)是55個國際建筑公司的國籍——他們在全球各個區(qū)域都設有功能完備的辦公室。其中,80%的總部設在英語國家,甚至名單上僅有的兩家香港公司也是在十九世紀的英國殖民時期建立”[1]。千城一面的歷史斷裂感,體現(xiàn)了地域文化的衰退乃至喪失。這正在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也是城市形象特色衰微的原因之一。
美國城市研究學者伊里爾·沙里寧曾說道:“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2]。城市學科體系里的文化,不是單指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教育設施、人的知識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具體的文化形象,而是包括了某特定城市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形成的整體,具有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哲學內涵。城市文化自城市誕生之日起,便在原有基礎上經過長期地不斷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直至形成今日的客觀存在,因為具有排他性、唯一性、標志性等,使城市具有獨特性。
我國學者張鴻雁在《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資本論》一書中指出,影響城市形象特色的文化可分為城市文化遺產與人文景觀文化。根據(jù)美國學者凱文·林奇的研究,城市視覺形象特征則主要體現(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特征、歷史環(huán)境特征、城市格局、建筑風格與色彩、城市輪廓景觀與標志性景觀、公共空間與設施等6個方面(見表1)。這6個方面能與地域文化特征產生強烈共鳴。
表1 凱文·林奇認為的城市形象特色具體體現(xiàn)匯總表
簡言之,城市形象特色立足于城市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文化,最終物化為城市形象特色的6個方面。
根據(jù)城市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芝加哥學派代表人帕克的理論,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由各種禮俗和傳統(tǒng)所構成的,具有自身結構和功能的文化整體”[3]。巴西首都巴西利亞(Brasilia)是一座年輕的現(xiàn)代化城市,坐落于人工湖帕拉諾阿湖半島上,形如一架朝向東南方的飛機。城里不見古跡遺址,也沒有大都市的繁華與喧鬧,但其充滿現(xiàn)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構思新穎別致的建筑以及寓意豐富的藝術雕塑,使這座新都蜚聲世界。1987年12月7日,巴西利亞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文化遺產。從這個角度看,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
吳良鏞教授在《城市特色美的認知》一文中認為“一般人往往會有類似經歷:某些具有特色的城市,曾經在某方面給自己留下難忘的印象”。具有特殊的城市文化,并能夠在市民心目中產生好感的城市,往往才能成為人們懷念和向往的地方。城市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表現(xiàn)出各種屬性與文化特征。城市的歷史形成與發(fā)展階段不同,呈現(xiàn)出的文化底蘊也不同。
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特色的基石,城市文化決定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對城市形象的決定作用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決定城市形象的總體情況,即城市文化給人們帶來的大體印象;另一方面是決定城市形象的特色,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質體現(xiàn)在城市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工環(huán)境中,主要為后者。
時光流逝,物換星移,城市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城市文化與城市形象特色也隨著時間的沉積、事件的爆發(fā)、空間的演化,二者在人們的生活中,通過人這一主體,不斷地實現(xiàn)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的作用,從而使城市文化更為深厚,城市形象特色更為突出。圖1為同濟大學吳國欣教授工作室設計的“海上星空”節(jié)能球,位于“中華第一街”南京路西藏路一側的路口。市民通過踩踏壓電地板將節(jié)能不銹鋼球表面的LED燈點亮。節(jié)能球以代表著上海文化的市花白玉蘭作為設計元素,結合現(xiàn)代科技展示,藝術性地展現(xiàn)了上海的城市形象。
圖1 “海上星空”節(jié)能球
城市形象特色決定于城市文化,從這點上來說是相對滯后的,但它可以通過城市形象特色來營造。城市形象特色的營造對城市文化的更新和進步無疑會起到推動作用。因為,城市一旦名聲在外,將反過來給城市主體帶來壓力,迫使其樹立與外在形象相適應的新的觀念、建立與外在形象相適應的新的行為方式,迫使城市練好內功,提高內在素質。同時,一旦社會上對城市有較大的正面影響,也會給其內部公眾帶來自豪感,帶來工作上的莫大動力。為了維持、鞏固和發(fā)展已形成的城市視覺形象,在壓力和動力的共同作用下必然會加強城市文化建設。
綜上所述,城市文化與城市形象特色有著極其緊密的聯(lián)系,城市文化是營造城市形象特色的基石。20世紀末至今,人類進入了競爭新時代。城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認識和創(chuàng)造本地資源,發(fā)展比較優(yōu)勢,以增強競爭力。作為競爭力要素的我國城市形象,更應首先注重城市本土文化資源,而不是追求暫時一統(tǒng)天下的國際化。與此同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城市不可避免的更需要以全球視野來審時度勢,發(fā)掘并利用新的資源,即“全球思維,本土實踐”(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只有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相交融,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城市形象特色才能繼承與發(fā)揚。以文化論高下,這是城市發(fā)展和競爭的最終選擇,也是城市形象特色提升的必然抉擇。
[1]Robert Adam.The Globalization of Place in:Brian Evans,F(xiàn)rank McDonald,David Rudlin,Urban Identity:Learning from Place.Routledge[M].2011:36-45.
[2]成朝暉.人間·空間·時間——城市形象系統(tǒng)設計研究[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105.
[3]羅伯特.帕克.城市社會學[A].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C].宋俊玲,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