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華
義與利可以說都屬于慈善范疇,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義與利有時是矛盾的,但更多的時候兩者卻是有機統(tǒng)一的。在義與利的價值坐標中,“德”是最重要的原點。
不久前,央視新聞聯(lián)播有兩條新聞引發(fā)社會關注。一則是河北淶源羊倌盧偉面對泥石流,冒死“攔火車”,排除了重大安全隱患,自己卻損失21只羊;一則是廣東東莞一位車主,冒著傾盆大雨毅然救起跌倒的老人,那句“最多就是訛我的錢,訛不了我的生命”被無數網友點贊。
“大我”面前忘記“小我”之私的見義勇為,生命面前超越道德焦慮的義無反顧,讓人看到現(xiàn)實中的慈和善。與近4萬元損失相比,最初羊倌僅得到鐵路部門1萬元的獎勵,引發(fā)熱議后又獲各方面的25萬元重獎;車主成功挽救老人生命,得到的是真誠感謝,沒有遭遇被訛詐的尷尬。新聞結局都很圓滿,也促人進一步思考,今天,我們究竟怎樣看待義與利?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绷x字當頭,重義輕利,可以說是中華傳統(tǒng)慈善文化基因的賡續(xù)。然而,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也有不少人在利益的潮起潮落中迷失。有的人心中只剩下一個“利”字,一味見錢眼開,最近眾多的落馬高官就是這類人;有的人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行事準則,對高尚道德嗤之以鼻;有的人為了謀取私利,不顧道德公義,甚至擊穿底線……
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利益早已“去魅”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權利,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多一點理性,做一些權衡,更好地為自己考慮,無可厚非。這也是一個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的時代。誠然,“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但滿嘴講的都是利益,難道就有美好人生?
古人說得好,“君子義以為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義與利的價值坐標中,“德”是最重要的慈善之本。安徽桐城有條“六尺巷”,兩戶相鄰人家最初因宅基問題起爭執(zhí),后雙方把圍墻各退三尺,巷子因故得名。清代這個故事,給予后人眾多啟示,影響至今。對于個人而言,如果擺脫不掉義與利的糾結,不僅容易陷入名韁利鎖的泥潭,更難走出一條寬廣的未來之路。
從慈善理念看利與義,兩者并非不可兼得,而是有機統(tǒng)一的。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訪問韓國,在首爾大學發(fā)表演講,強調在國際關系中應妥善處理義和利的關系,“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國與國相交是這樣,人與人相交也是此理。另一方面,正視義利之異,讓好人得到好報,讓善行得到傳揚,政府有責任,社會也該有擔當。例如,激勵見義勇為,政府就該理直氣壯,給予精神和物質的獎勵。如果全社會都懲惡揚善、褒獎義行,好人也會越來越好當。就像河北羊倌與東莞車主那樣,“好人”感動了社會,善行點贊了善行。國民的慈善觀念就會逐步普及,國家就會興旺發(fā)達。
在朝著中國夢前進的路上,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有人認為,核心價值觀很高遠,“不敢高攀”,“難以觸碰”。其實,將其落細、落小、落實,就蘊藏在每個人每一次平凡的義利選擇之中。只要永葆一顆崇德向善之心,只要從一言一行開始,自尋常做起,何愁不能把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又何愁慈善之心延伸不到人生未來的道路。只要我們在義與利的天平上不斷增添道德的砝碼,就一定會贏得有價值的人生,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