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貫亞歐大陸北部的草原通道比經過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出現的時間要早得多,在舊石器時代可能就已經成為聯系東、西方的一條要道。在青銅時代,東、西方之間通過這條通道發(fā)生的交流更加頻繁,起源于西方的小麥、青銅、馬及馬車可能都是在這一時期經過這條通道傳入東方的。
位于黑海北岸俄羅斯伏爾加河地區(qū)的科拉斯諾薩馬科思科依遺址正處于該通道上。該遺址距今大約4000 年,即青銅時代晚期,屬于當地木槨墓文化,是該文化1000 多個遺址中的一個。美國哈特威克大學考古學家道科斯·布朗和大衛(wèi)·安東尼在1999~2002 年對該遺址進行發(fā)掘,獲得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發(fā)現:遺址中出土的狗和狼的骨骼數量占全部出土動物骨骼數量的30%,而在其他遺址中這一比例只有3%左右。這一有趣的發(fā)現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其展開了全方位的研究。目前已經獲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動物考古學的研究首先發(fā)現,該遺址的動物遺存中包括了至少51 只狗和7 匹狼的骨骼。狗被殺時年齡大多在7~12 歲,應該不是為了吃肉而殺掉的。另外,它們被殺后即被剝皮、肢解并焚燒。此外,狗鼻子被斧子剁成三截,頭骨的其他部分被剁成長一英寸大小的幾何狀的小塊,這種骨頭的切割方式明顯不同于歐洲其他史前遺址中為吃肉而進行的肢解方式,表明屠狗可能與某種儀式活動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在稍晚的商代,突然流行一種新的葬俗,即在墓葬中死者身下腰部挖出腰坑,坑中葬狗。商代前期北方地區(qū)發(fā)現的腰坑墓有86 座,51 座墓的腰坑中有隨葬品,其中有50 座的隨葬品是犬類。此風俗在晚商的殷墟墓葬中仍然盛行。對于此風俗突然流行的原因,學者們尚無一致意見。殷人與北方游牧民族有密切的交流早已經是學者們的共識,科拉斯諾薩馬科思科依遺址的發(fā)現和最新研究成果,或許可以為我們探討殷人殉狗風俗的起源提供新的視角,也為青銅時代以北方草原地帶為通道的東、西交流提供新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