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昂
(福建省尤溪縣林業(yè)局 365100)
尤溪縣是福建省油茶主產區(qū)之一,但由于多年來經營管理不善,導致大量油茶低產林的存在,不僅造成土地極大浪費,而且影響油茶生產的經濟效益,同時挫傷了林農從事和發(fā)展油茶產業(yè)的積極性,從而嚴重阻礙油茶生產的發(fā)展。近幾年來,尤溪縣林業(yè)局經研究和試驗,通過科學改造,提高老林產能,為推動油茶產業(yè)的科學發(fā)展提供依據(jù)。
本研究自2008年起選擇尤溪縣臺溪鄉(xiāng)莒洋村一片低產低效油茶林進行改造試驗,試驗片面積87 畝,位于福建尤溪縣境內(118°14'29”-118°14'42”E,26°7'14”-24°7’23”N),海拔320~345m,坡度15~25°,年平均氣溫17.8℃,年均降水量為1780mm,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326.6mm,年相對濕度83%,年日照時數(shù)1764.6h,無霜期299-333 d。2008年調查時平均畝株數(shù) 140 株,當年產果6820kg,產油345kg,平均每畝產油不足4kg。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造成油茶低產林的因素多種多樣,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主要是林農主觀認為油茶不需要精心管理,墾復不及時,導致油茶林地長期拋荒,灌木雜草較多,引起林地荒蕪、土壤干燥瘠薄、光照不足、缺乏肥水、通風條件差,從而病蟲害滋生、生長衰退、油茶產量低。
栽培以普通油茶為主,且以實生苗栽培實多,良種油茶比例低,不能發(fā)揮優(yōu)良品種優(yōu)勢。
根據(jù)調查,整體林分疏密不均,沒有處于合理的密度范圍,造成群體結構不良,同時又影響到單株樹的樹體結構,造成樹體偏高,樹冠不好,開枝展葉角度不好,不良營養(yǎng)枝葉多。
由于撫育管理不當,油茶生理機能漸弱,根部的吸收能力、葉片的光合能力減弱,沒有充足的養(yǎng)分供給生長發(fā)育的需要,新梢生長量減少,花芽分化很少,枯死枝日趨增多,冠幅縮小,主干和主枝上附著苔蘚、地衣,白螞蟻危害嚴重。
一次性全面徹底地砍去低產低效油茶林內殘、病植株,清除灌木、雜草,清理纏繞的藤蔓,使低產低效油茶林重新獲得充足的光照。
深翻墾復是油茶低產改造的基本措施,亦是綜合改造技術的基礎。2008年底采用帶狀墾復方法,沿水平線方向進行拉帶,帶寬1.5m左右,帶外沿比里側高10-15cm,并盡量使油茶植株位于帶中間,使坡地成為梯田狀。墾復時按照“平坡深、陡坡淺,大樹老樹深、幼樹淺,樹冠外深、樹冠內淺”的原則作業(yè),從油茶植株向外進行由淺到深的深翻,即油茶根部5-10 厘米淺鋤,越往外深度逐漸加深,盡量把土塊翻過來, 把枯枝落葉雜草翻入土中,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并切除遇到的吸收功能退化的老朽粗根。2011年冬季再次對實驗地進行深翻,秋冬季深翻深度平均在20 cm 以上。沒有深翻墾復的年度于5-6月份對實驗地進行淺鋤,夏季淺鋤深度在10-15cm 左右,這樣可有效的消滅雜草,一年一淺鋤即可鞏固深翻墾復的成果。
2008年年底針對試驗片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整枝修剪,修剪程度占35%左右,主要是疏除過密枝、下腳枝、重疊枝、病蟲枝、干死枝和無用過長枝,形成合理的樹體結構,改善林內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有效營養(yǎng)枝葉的占有率,之后每年冬季都進行小幅度修剪。修剪方法:一是濃密的適當多疏,稀疏的適當短截,以促進分枝;二是樹冠下部和內膛適當多疏,樹冠上部和外緣少疏;三是生長勢弱的適當多疏,生長勢強的適當少疏;四是避免用柴刀砍枝,尤其是大枝,要用鋸刀鋸枝,以免損傷樹干樹皮,引起病蟲害。
2008年年底結合深翻墾復對試驗片進行密度調整,密的間伐留優(yōu)去劣,疏的補植良種,不論疏除間伐或補植都力求分布均勻,株行距相對整齊。密林疏伐主要伐除林下受壓的小樹、砍掉樹體結構不合理和不太產果的樹,試驗片疏伐強度36%。2009年春季采用2年的良種大苗補植,挖大穴,穴內施足基肥,栽植時根舒苗正,填土踏實,補植株數(shù)達12%。通過密林疏伐、稀林補植后平均每畝株數(shù)107 株,林分郁閉度調整到0.7 左右,保持合理密度和合理的透光度,充分吸收光能和地力。
劣株是指基本不產果或常年產籽量在0.5 kg 以下的植株,主要原因是老、弱、病、殘及品種較差而產果少,生長不良、衰敗,樹體結構不合理。對于沒有培育前途的劣株,除了在清理林地時一并清除掉,進行良種大苗大穴補植更換以外,長勢稍好尚可利用的劣株采取萌芽、截干、切技(干)更新的形式進行油茶更新復壯,達到恢復、提高產量和品質。 (1)萌芽更新:鋸去地上部分,每穴選留1-2 株生長健壯的萌條進行培養(yǎng),其余枝條剪去。第二年后開始根據(jù)生長情況,每穴選定1 株生長最好的萌條,進行定干整枝,培養(yǎng)成良好的樹體結構。(2)截干更新:離地面5-15cm 處鋸斷主干,截干的當年在油茶的基部長出大量萌芽條,于夏末選留距地面最近、生長旺盛、分布均勻的2-3 根萌芽條,其余及時從基部剪除。第二年開始再從其中選留l株進行定形整枝培養(yǎng)成新的樹冠。(3)切枝更新:將更新油茶樹主枝中、下部分枝處以上部分全部剪(鋸)除,待萌芽條長至5-10cm 后,選留方向好,角度適宜,生長健壯的萌芽條3-5 條,進行培養(yǎng)新的樹冠,其余剪除。
試驗調查發(fā)現(xiàn),萌芽更新和截干更新后樹冠結構整齊,切枝更新能夠充分利用現(xiàn)有油茶樹的主干和主枝構成的樹冠,所以更新后成形快,結果快,有些植株更新的當年仍有一定的產量。
夏秋兩季,是油茶壯果長油階段,迫切需要水分,如果水分不足,就會導致果小油少,引起早落,大旱之年還會死樹,所以在林內搞一些蓄水保土和灌溉設施,是集約經營的一項必要措施。試驗片內于2008年底分別于林分頂部和中上部修建了轄區(qū)約16 m3蓄水池2 個,埋設噴頭37 個,夏秋高溫干旱季節(jié)用塑料軟管相連噴灌,平時用于調施肥料、配制農藥。此外,還結合墾復逐年修筑等高水平梯帶,并在水平梯帶內每兩株油茶之間的內坡方向挖蓄水竹節(jié)溝,竹節(jié)溝底底寬為20cm,深25cm,節(jié)長1m左右,并結合墾復每年清溝一次。
試驗片2009年補植時用農家自制土肥做為基肥,平均每株約施5kg,此后每年選4-6月份根系、春梢生長重要時期或6-8 份果實迅速增大和花芽分化時期施一次復合肥,每株約0.38kg。主要做法是在上坡位沿樹冠外緣投影地開半圓形環(huán)狀溝,溝深15 cm 左右,進行溝施,再覆土。
施肥原則:根據(jù)土壤養(yǎng)分含量,油茶生長產果狀況及不同生長時期,施用不同種類的肥料。秋冬以有機肥為主,春夏季以速效肥為主。大樹、結果多的多施,小樹或結果少的少施。立地條件好、生長勢強的林分多施復合肥,立地條件較差、生長勢弱的樹多施氮肥(尿素)。
施肥量:復合肥或氮肥(尿素)0.25-0.5 kg/株;有機肥2.5-10 kg/株。
危害油茶的病蟲有許多種,尤溪縣尤以白螞蟻危害為常見病、多發(fā)病。試驗片分別于2009年4月和2011年8月底,在白螞蟻活動高峰期各投放白螞蟻誘殺包1800 包,取得顯著的防治效果。
試驗表明,經過有針對性采取墾復、挖竹節(jié)溝以及加強水肥管理,恢復了地力并提高油茶的根系吸收能力,減少了病蟲危害。通過及時調整林分結構、樹體結構,形成豐產林分、豐產樹形。以上低改措施能極有效地提高低產油茶林產量,并弱化油茶產果大小年現(xiàn)象,不但能大幅提高產果量,同時能有效提高果實的飽滿度,預計2013年后還能有增幅空間。除以上低改措施之外,還可以通過在油茶林中放養(yǎng)蜜蜂進行授粉以及做好成熟油茶果的適時采收等途徑提高坐果率和產油量。施肥效果雖顯著,但其最適量和最佳配比,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研究。
試驗片改造每年度產出對比表
[1] 趙山佳.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J].安徽林業(yè),2007(5)∶33.
[2] 莊瑞林主編.中國油茶[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8.
[3] 國家林業(yè)局.LY/T1328-2006 油茶栽培技術規(guī)程[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