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隱喻邊界的延伸*

2014-12-04 05:18:31吳建清
外語學刊 2014年1期
關鍵詞:隱喻邊界語境

吳建清

(山東大學,濟南 250100;青島科技大學,青島 266061)

隱喻邊界的延伸*

吳建清

(山東大學,濟南 250100;青島科技大學,青島 266061)

從語言學到哲學再到科學,隱喻沿著人類的指引一次次延伸著自己的邊界。語言學中的詩學和文學隱喻、哲學中的隱喻和真理以及科學隱喻和科學疆域的互動延伸,這些都使隱喻邊界得到拓展。隱喻邊界的每一次延伸實質(zhì)上都是人類智慧的自我超越和創(chuàng)生。

隱喻;隱喻邊界;哲學隱喻;科學隱喻;動力學

1 引言

通過對近幾年國外文獻的梳理和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隱喻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受到關注,如基因和進化論科學(Uskokovic 2009, Fern 2009);牙科醫(yī)學與衛(wèi)生醫(yī)學(Pearn 2008,Glenn 2010);護理科學(Greenwood & Bonner 2008);科學倫理(B?lker, Gutmann & Hesse 2008);食品科學和農(nóng)業(yè)(Struik, Yin & Meinke 2008);記憶和心靈(Draaisma 2000, 2009);計算機科學和應用邏輯(Colburn & Shute 2008),等等,可見,科學一次又一次地延伸了隱喻的語用邊界。本文認為,隱喻所具有的功能普適性和結構流變性使語言學中的隱喻研究和其他學科中的隱喻研究相互滲透、依賴,隱喻邊界的延伸體現(xiàn)人類智慧的自我創(chuàng)生性。

2 奠基:Lakoff

當代語言學家George Lakoff等人開啟了認知隱喻研究的大幕,他與哲學家Mark 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WeLiveBy)(1980)一書是一次跨學科的學術探討。他們認為,隱喻不只是字詞的游戲,而是與我們的認知以及思維相關,通過隱喻概念體系我們建構觀察、思考、行動的方式。Lakoff還揭示了隱喻思維的普遍性、系統(tǒng)性、概念性以及身體經(jīng)驗在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在《體驗哲學》(PhilosophyintheFlesh)一書中,他們提出的體驗論至今仍是解釋隱喻工作機制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Lakoff也因此被稱為是“隱喻研究劃時代的標志,是開始隱喻認知研究新紀元的人”(王松鶴 2006),他的研究是認知隱喻研究的奠基石。

國內(nèi)學者就Lakoff對隱喻的分類和分類原則等核心問題作了很多探討,如束定芳把隱喻分為顯性隱喻( 明喻)和隱性隱喻、根隱喻和派生隱喻等幾種不同的類別(束定芳 2000)。李福印(2000)、胡壯麟(2004)、藍純和顧曰國(2005)、陳家旭(2007)、藍純(2008)、吳念陽(2009)等出版專著,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語言學界對隱喻的研究。

在國外,F(xiàn)auconnier(1997), Fauconnier & Turner(1998),Steen & Gibbs(1999),Neisser(2001),Pragglejaz Group(2007)等提出了概念合成和整合理論,成為學術界的又一焦點。

通過30多年的發(fā)展,現(xiàn)代隱喻學突破了傳統(tǒng)的隱喻修辭觀,實現(xiàn)了隱喻邊界的第一次延伸。

3 隱喻和哲學的璧合

隱喻邊界的第二次延伸發(fā)軔于哲學,哲學與隱喻有著不解之緣。隱喻同哲學一樣古老,法國學者豐泰涅(Fontennellel)曾說過,語言越原始越需要隱喻,隱喻從一開始便是哲學的伴侶。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認為“隱喻是哲學的近鄰”(德里達 1971),因為用具體的感性之物隱喻抽象的理論遠比在純思辨領域進行抽象論證更容易讓人理解。在哲學家的思想體系與感性世界之間,隱喻必然成為連接二者的橋梁。

哲學的對象是有限與無限的對立統(tǒng)一,而隱喻是對絕對本體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最好表征,因為任何一個隱喻表面上都是單一有限的符號形式,但從其意義上看卻能激發(fā)人類想象的、無限可能性的巨大空間,所以該特質(zhì)使隱喻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這就是隱喻與哲學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邵嚴毅 2008),也正是這種內(nèi)在關聯(lián)才能促成二者的璧合。

隱喻是所有語言形態(tài)中的“共有因子”,它在各種語言形式中存在,是所有語言的根。哲學想表達模糊和不確定性的世界,隱喻恰恰是“最讓人費解的意義之謎”(利科 2004)。

隱喻能表達真理也與哲學的目標契合。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在其著作《活的隱喻》中曾闡述:隱喻不僅提供信息,而且傳達真理。他提出的“隱喻的真理”這一重要概念使哲學界對隱喻的功用有了新認識。

然而,在哲學那里隱喻起初沒有這種待遇,柏拉圖把修辭學作為哲學的敵人。他聲稱, 修辭不利于探索真理,修辭是產(chǎn)生錯覺和假相的藝術,是以精巧的方式守護謊言和虛偽的世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這個激烈反對修辭的人恰恰是最善于利用修辭手法的人,這也許是由于他堅信, 如果有什么修辭學, 那種修辭學就是哲學(汪堂家 2004)。

后來,尼采、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羅蒂、利科、德里達等人都對修辭學表現(xiàn)過極大的熱忱, 對隱喻問題的關注無疑是產(chǎn)生這種熱忱的動力。尼采認為,在語言創(chuàng)立之初隱喻就是溝通事物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橋梁。隱喻不僅體現(xiàn)語言實體,而且體現(xiàn)人類認識、把握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他說,“真理是什么?一大堆變化不定的隱喻、轉(zhuǎn)喻和擬人用法而已”。伽達默爾甚至斷言,“哲學就是修辭學”(同上,2004)。

哲學與隱喻的璧合源于1978年在芝加哥大學召開的一次以“隱喻:概念的跳躍”為題的會議,保羅·德曼、戴維森、利科等著名哲學家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他們選擇“隱喻”這個原本屬于修辭學領域的論題展開討論,究其原因,隱喻“滲透到語言活動的各個領域, 它從話語的修飾邊緣地位過渡到了對人類思維活動理解的中心地位”(Sacks 1978)。至此,隱喻不僅是修辭學、語言學和詩學的中心問題, 而且也成了哲學、心理學、語義學、邏輯學等學科無法回避的問題。隱喻與多學科相關,但主要是哲學,正是在哲學這里,隱喻邊界開始了第二次延伸。

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可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哲學形態(tài),但人類并沒有為表達哲學思想準備好一套特殊的語言,于是隱喻以其詮釋的功能再次進入哲學的視野。

隱喻是人類語言的一種表達方式,人類語言的發(fā)展始終是根據(jù)人們表達方式而不斷發(fā)展演變的。語言系統(tǒng)根據(jù)表達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日常語言、詩歌語言和科學語言。其中,日常語言是人類最本初的語言形態(tài),而科學語言及詩歌語言是日常語言的變體。但迄今人類的語言系統(tǒng)中還未分化出“哲學語言”這一類別,而既有的3種語言不能完成表達哲學思想之重任。在以日常語言去解釋哲學或表達哲學思想時,哲學家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因為哲學家眼中的世界并非日常的經(jīng)驗世界,因此,日常語言表達必然使哲學表達陷入困境,科學語言和詩歌語言亦難擔此重任。哲學與自然科學一樣訴諸理性并具抽象性,兩者所言的“抽象”指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哲學的“抽象”嚴格地說是一種“無象”,科學語言怎能表達無象的哲學世界。此外,科學語言追求準確、明晰,而哲學恰恰關注一種無規(guī)定性、充滿模糊和不確定性的世界,借科學語言表達哲學思想同樣尷尬。詩歌語言是藐視一切邏輯語法的無“理”之言,其根本目的和功用就是抒發(fā)感情,異于哲學的說“理”。

足見,日常語言、詩歌語言和科學語言這3種語言都不適宜表達哲學,于是隱喻應哲學表達需要重新進入當代哲學視野,因為當代哲學關注的是對話和理解。哲學的邊界拓展到小說、詩歌等諸多領域,其追求一種平等意義上的對話哲學和理解哲學。當代哲學大膽除去理性的面紗,堅信在哲學邏輯的空間和概念辨析的論證認知模式之外,隱喻也可以編織信念之網(wǎng)。這樣,隱喻助力哲學走進平民時代。

中西方語言和文化不同的表征方式所產(chǎn)生的不同類型的文本決定不同的解讀方式。如果說解讀科學文本須要理解的話,那么,解讀詩歌文本則需要領悟。顧名思義, 理解就是據(jù)理了解,關鍵在于一個理字,應該是“可理喻”的。與此不同, 領悟則是指直覺式的把握, 它表現(xiàn)為一種超邏輯的直覺過程,是一種“不可理喻”的洞見,解讀隱喻, 是一種意義的生成。對隱喻符號的領悟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并不存在一個邏輯上的通道。所以,隱喻解讀只能訴諸領悟,隱喻的這種哲學傳承完成了隱喻邊界的第二次延伸,隱喻在哲學那里走得更遠。

4 隱喻表征科學的流變

奎因在《關于隱喻的附言》中說,隱喻雖然是在娛情悅性的散文和高度詩意化的藝術中繁榮起來的,但它在科學和哲學正在擴大的邊緣地帶也顯得生機蓬勃。

不管是在哲學語言里還是在科學語言中,隱喻都是“語言和思維的一種基本形式。隱喻是先于字面語言而存在的”(Hesse 1993) 。

作為“半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科學哲學家之一”(Brown 1995),海西十分重視表征隱喻流變的隱喻革命,十分強調(diào)科學發(fā)展中隱喻的地位。庫珀(David E. Cooper)也認為隱喻話語在時間和邏輯上都先于字面話語,隱喻地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對科學理論做重新解釋和描述被海西完全看做是一種“隱喻重描”(metaphoric redescription)。

在海西對隱喻重描的論述中,她區(qū)別了解釋的首要系統(tǒng)和次要系統(tǒng)。前者指的是有待解釋的對象域,后者指的是描述,描述的方式或借助觀察語言或借助理論語言。在描述有待解釋的對象域過程中隱喻介入,通過隱喻的手段重新描述科學理論中有待解釋的對象域。海西甚至認為,“一個強大的科學隱喻極有可能會促發(fā)一場潛在的科學流變和革命,可以認為科學革命就是一種科學范式的隱喻革命”(Hesse 1980)。

科學中的隱喻使用起初并非被認為是邏輯上的一種必然。因為和科學理論的硬性相比,隱喻表達往往被視為是軟性的,這種理論的軟性并非源自科學家們浪漫的詩學主義情懷,而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現(xiàn)實主義策略。因為有時候?qū)碚撽愂鲎钸m合的表達方法只有隱喻。即在科學表達中隱喻修辭的使用成為邏輯上的一種必然。

隱喻通過整合傳統(tǒng)概念架構中的各種元素、新舊概念之間和新舊理論間的鏈接起承與概念轉(zhuǎn)合, 從而再概念化;此外是再語境化,即在由已知語境到未知語境的語境傳遞中,相同概念因語境變換而趨于不同?!耙簿褪钦f, 科學理論的發(fā)展是由科學隱喻歷時地‘再語境化’所推動的,‘再語境化’的過程就是新舊隱喻交替的過程。”(郭貴春 安軍 2003)。

在隱喻的科學流變中,新知識的傳達或新概念的提出都基于某種語言構架,當傳統(tǒng)語匯無法表達新理論或新概念時,這種語言框架就需要重新建構,相關概念就需要在新的語言架構中得以重建,即再概念化,隱喻在概念轉(zhuǎn)換升級中拓展認知邊界。

在隱喻的科學流變中,還體現(xiàn)出意義映射功能,即隱喻在各種不同的科學理論之間進行傳承與映射,使科學理論一直保有某種開放性和活力??茖W理論和它所處的社會語境映射互動, 科學理論話語與非科學話語的概念難以厘清,前者易受到后者的侵染和磨蝕,從而使科學理論與非科學理論間產(chǎn)生映射互動和反照作用??梢哉f,隱喻在科學話語和非科學話語間充當改換和轉(zhuǎn)合的媒介。隱喻不再僅僅表征單維的自然事件, 而是多維地表征社會的、文化的、認知的對象,從而創(chuàng)制新的科學理論,助推科學的流變。

隱喻的科學流變最后還體現(xiàn)為理論建構功能,理論建構隱喻是“在某個科學理論的語言學架構中無以替代的部分,至今尚無恰當準確的詮釋, 但這個理論建構隱喻可通過專業(yè)術語的引入來指稱未被揭示的未知世界”(Boyd 1993)。這種隱喻在搭設理論構架、建構概念基礎時的特征被波義德稱作是歸納的“無限開放性”(open-endedness) ,正是這種無限的開放性使隱喻得以全面表征科學的流變。

5 科學隱喻:動力學

在隱喻表征科學的流變中,在新舊隱喻交替轉(zhuǎn)換機制中,科學呈現(xiàn)出一種對隱喻的表達性依賴。但以精確化示人的科學緣何顛覆性地依賴隱喻表達,其原因在于科學隱喻所具有的3大特征,它們使隱喻邊界再一次延伸。

5.1 科學隱喻的意向性特征

科學隱喻的本質(zhì)內(nèi)涵和基本內(nèi)容是由其發(fā)明者的原始意向所直接地限定的,科學隱喻的發(fā)明者或言說者的意向在決定性的意義上構成相關科學隱喻的指稱,科學隱喻的成功交流則是其實現(xiàn)并被接受的實踐過程,即意向性擴散的統(tǒng)一。這里所說的科學隱喻的意向性本質(zhì)上是一種主體建構,隱喻的語言形式是主體特定意向性的一種表征,它較之于一般隱喻的意向性更為鮮明。

5.2 科學隱喻的語境化特征

科學隱喻的本質(zhì)內(nèi)涵遠遠超越單純符號學或語義學的范圍和界域,隱喻所具有的最為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其對于語境的依賴性。科學隱喻的語境化特征是隱喻語形、語義和語用的統(tǒng)一,科學隱喻的語言學形式本身構成其最小的科學語境,而這種科學隱喻的語境化構成一種動力。

科學隱喻的語境化過程是不斷深入的,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再語境化”??茖W隱喻語境化的結果是形成新的語境,并使該隱喻成為新的語境的構成性條件。因此,科學隱喻語境化的結果表現(xiàn)為新、舊隱喻,死、活隱喻的交替發(fā)展過程,從而展現(xiàn)出推動科學理論發(fā)展的動力學特征,正是這個動力學特征使隱喻的邊界拓展成為可能。量子理論在科學史上的出現(xiàn)標志著物理學科乃至整個自然科學最為重大的革命性成果。實際上也標志著一種新的科學范式的產(chǎn)生, 而這種科學范式是以量子的概念隱喻為基礎的。同樣,新的科學隱喻的產(chǎn)生直接推動科學理論的流變和科學隱喻的發(fā)展。

科學隱喻的動力學特征還體現(xiàn)在隱喻解釋的不可窮盡性, 這與科學理論無止境的發(fā)展趨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科學邊界的拓展使科學隱喻的邊界隨之改變。

科學隱喻的動力學特質(zhì)使隱喻的邊界延伸到很多科學領域,如計算隱喻學研究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劉乃實甚至把計算隱喻學叫做“行走在第三條道路上”的隱喻研究(劉乃實 2007)。這里說的第三條發(fā)展道路是真對現(xiàn)代隱喻學的概念隱喻派和概念整合派而言的。計算隱喻學作為現(xiàn)代隱喻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計算語言學、人工智能和隱喻學各領域交叉滲透的產(chǎn)物,其學科性質(zhì)屬于技術性的隱喻建模和應用,其宏觀目標是用計算機模擬隱喻的工作機制,將隱喻的生成和理解模型化。

6 結束語

隱喻邊界擴展到了計算語言學,還擴展到了本文最初所提及的諸多領域,至此可以肯定地說,科學又一次延伸了隱喻的邊界?;诳茖W隱喻的動力學特征,其邊界的延伸還在變化,變化有3種趨勢。第一種是隱喻之外無他:沒有邊界,無邊無盡,喬姆斯基就曾把隱喻說成是全能式的,他把隱喻的疆域無限擴大;第二種是隱喻是一個“全息元”;第三種是隱喻死了:隱喻不再是隱喻。對此,學界觀點紛呈,英國的霍布斯堅持認為,隱喻對于精確理解是一種障礙。美國的布萊克卻提出,隱喻不僅是對標準理論化的刺激,而且是達成洞見的一種特殊模式。隱喻標準的這種游移使隱喻邊界一再延伸,而每一次延伸實質(zhì)上都是人類智慧的自我超越和創(chuàng)生,這種“智慧超越”去往何處必將引起更多的思考。

陳家旭. 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M]. 北京:學林出版社, 2007.

杜威·德拉埃斯馬. 記憶的隱喻——心靈的觀念史[M]. 廣州:花城出版社, 2009.

郭貴春 安 軍. 隱喻與科學理論的陳述[J].社會科學研究, 2003(2).

何中華. 隱喻與哲學的表征方式[J]. 學術研究, 2001.

胡壯麟. 認知隱喻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庫珀. 隱喻[M]. 上海:上??萍冀逃霭嫔? 2007.

藍 純 顧曰國. 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藍 純. 從認知角度看漢語和英語的空間隱喻[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8.

李福印. 研究隱喻的主要學科[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0(4).

利科. 活的隱喻[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

林書武. 國外隱喻研究綜觀[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7(1).

劉乃實. 行走在第三條道路上的隱喻研究——計算隱喻學芻議[J]. 外語學刊, 2007(4).

邵嚴毅. 哲學與隱喻的不解之緣[J]. 社會科學家, 2008(4).

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王松鶴. 隱喻研究的劃時代標志——萊考夫和約翰遜[J]. 外語學刊, 2006(3).

汪堂家. 隱喻詮釋學:修辭學與哲學的聯(lián)姻——從利科的隱喻理論談起[J]. 哲學研究, 2004(9).

吳念陽. 隱喻的心理學研究[M]. 上海:上海世界書局, 2009.

德里達. 白色神話學[J]. 修辭學與哲學、詩學, 1971(5).

B?lker, M., Gutmann, M. & Hesse, W. Information: A Universal Metaphor in Natural and Cultural Scienc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AssessmentandEthi-csofScience, 2008(5).

Boyd, R. Metaphor and Theory Change: What is “Metaphor” for?[A]. In A. Ortony (ed.).MetaphorandThought[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Brown, S., et el.BiographicalDictionaryofTwentieth-CenturyPhilosophers[Z]. London: Routledge, 1995.

Colburn, T.R. & Shute, G.M. Metaphor in Computer Science[J].JournalofAppliedLogic, 2008(2).

Draaisma, D.MetaphorsofMemory:AHistoryofIdeasabouttheMin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2009.

Fauconnier, 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Fauconnier, G. & M. Turne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CognitiveScience, 1998(3).

Fern, E.-B. Opinion — Dumping Dawkins — The Selfish Gene Metaphor is not Helping Us Understand the Nuances of Evolutionary Science[J].NewScientist, 2009(2).

Glenn, R. It’s not Rocket Science: Rethinking our Metaphors for Research in Health Education[J].MedicalE-ducation, 2010(119).

Greenwood, J. & Bonne, A. The Role of Theory — Constitutive Metaphor in Nursing Science [J].NursingPhilosophy, 2008(9).

Hesse, M.RevolutionsandReconstruction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M]. London: The Harvester Press, 1980.

Hesse, M. & Arbib, M.A.TheConstructionofReal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Hesse, M., et al.KnowledgeandLanguage:MetaphorandKnowledge[M]. Dordrecht/Boston/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Lakoff, G. & M. 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akoff, 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akoff, G. & M. Johnson.The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Neisser, J. Review of Lakoff et al.: The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J].Language, 2001(1).

Pearn, J. Enduring Symbols of Dentistry: International Metaphors of Dental Science[J].BritishDentalJournal, 2008(11).

Pragglejaz Group. MIP: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 [J].MetaphorandSymbol, 2007(1).

Sacks, S.OnMetapho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Steen, G. & R. W. Gibbs, Jr.MetaphorinCognitiveLinguistics[M]. Amsterdam: Benjamins, 1999.

Struik, P. C., et al. Plant Neurobiology and Green Plant Intelligence: Science, Metaphors and Nonsense[J].JournaloftheScienceofFoodandAgriculture, 2008(88).

Uskokovic, V.On Science of Metaphors and the Nature of Systemic Reasoning[J].JournalofGeneralEvolution, 2009(65).

【責任編輯王松鶴】

〇整合性研究

編者按:自德·索緒爾開創(chuàng)結構主義語言學以來,世界各國語言學家從語言的各種不同維度出發(fā)或者專注于語言的不同側(cè)面展開自己的研究,并且獲得了豐碩成果,但是整體性是語言和語言學得以存在的前提。所以,整合語言和語言學現(xiàn)有局部研究成果,就成為洞悉語言本質(zhì)、存在機制和有效推動語言學發(fā)展最迫切的任務。于是,本刊開設“整合性研究”欄目,旨在加快中國語言學內(nèi)涵式發(fā)展和國際化的進度。

TheExtensionofMetaphor’sBoundaries

Wu Jian-q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From linguistics to philosophy then to the science, under the guidelines of the human being, metaphor repeatedly has extended its own boundaries. All the metaphors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in linguistics, the truth and the metaphors in philosophy, together with the interactive extension of scientific boundaries, have extended and developed the metaphorical boundaries in turn. Every extension of metaphor’s boundary is essentially self-transcendence of human wisdom.

metaphor; metaphor’s boundary; philosophical metaphor; scientific metaphor; dynamics

H0-05

A

1000-0100(2014)01-0042-5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方社會學中的建構主義思潮研究”(10BSH005)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蓋然率、精密階與接近度——新聞英語語義制約”(11YJC740111)的階段性成果。

2013-01-24

猜你喜歡
隱喻邊界語境
拓展閱讀的邊界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論中立的幫助行為之可罰邊界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蹤導練(三)2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偽翻譯”:“翻譯”之邊界行走者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49
論幽默語境中的預設觸發(fā)語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枣强县| 阳原县| 青岛市| 浦城县| 伊宁县| 文山县| 玉环县| 防城港市| 黔西| 明溪县| 巫溪县| 时尚| 平泉县| 松江区| 平阳县| 桦甸市| 潜山县| 淮南市| 宁都县| 富锦市| 津南区| 青龙| 伊宁县| 昂仁县| 株洲县| 连云港市| 平山县| 竹溪县| 手机| 三门县| 新田县| 精河县| 安溪县| 色达县| 碌曲县| 高青县| 亚东县| 洱源县| 贡觉县| 深圳市| 穆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