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耘
慢性蕁麻疹是屬于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以往大多數由于病因不明而被認為是“特發(fā)性”,一般認為蕁麻疹發(fā)病機制在抗原與結合于肥大細胞表面的抗原特異勝lgE交聯激活肥大細胞,肥大細胞活化后脫顆粒釋放組胺等血管活性介質,但是這不能解釋大部分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生[1]。近年來其可能的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關性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研究表明部分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存在抗IgE受體(FcεRI)抗體、及其他多種器官特異性自身抗體,且證實其具有組胺釋放活性[2]。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討多種自身抗體在慢性蕁麻疹的表達情況及意義。
1.1 一般資料 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集就診于本院的收慢性蕁麻疹患者,病例入選標準:(1)反復發(fā)作皮膚黏膜表面風團樣皮疹,持續(xù)時間不超過24 h;(2)每周發(fā)作超過2次;(3)病程超過6個月;(4)1周內未使用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藥物及免疫抑制藥物;(5)自身血清皮膚試驗陽性;(6)非異位性體質者[3]。物理性蕁麻疹、皮膚劃痕征、膽堿能性蕁麻疹,明確藥物或食物過敏原所致的蕁麻疹均不納入本研究。共入選78例作為觀察組,包括男46例,女32例;年齡19~69歲,平均(38.2±10.2)歲。并選擇統(tǒng)計健康體檢者78例作為正常對照組,男41例,女37例;年齡18~68歲,平均(35.3±12.5)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自身抗體的檢測方法 兩組受試者均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2 000 g離心10 min后,小心分離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抗FcεRI抗體、抗甲狀腺自身抗體(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自身抗體與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抗幽門螺桿菌(HP)自身抗體、抗核抗體(ENA)、抗dsDNA抗體等ELISA 試劑盒購自武漢中美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操作均由熟練的檢驗技師嚴格按試劑盒操作說明書進行。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s)的方式表示,組間均數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慢性蕁麻疹患者自身抗體表達情況分析 與對照組相比較,慢性蕁麻疹患者FcεRI抗體、抗甲狀腺抗體、HP抗體、抗dsDNA等自身抗體表達陽性率均明顯升高,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相比較,抗核抗體陽性率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慢性蕁麻疹患者自身抗體表達情況分析 例(%)
2.2 慢性蕁麻疹患者部分自身抗體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較,慢性蕁麻疹患者FcεRI抗體、抗核抗體、抗dsDNA等自身抗體表達水平明顯升高,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慢性蕁麻疹患者自身抗體表達水平分析(±s) IU/mL
表2 慢性蕁麻疹患者自身抗體表達水平分析(±s) IU/mL
組別 FcεRI抗體 抗核抗體 抗dsDNA觀察組(n=78) 2.59±1.98 3.25±2.10 9.21±4.56對照組(n=78) 1.08±0.79 0.82±0.53 3.13±2.09 t值 7.326 5.236 8.459 P值 0.003 0.007 0.001
慢性蕁麻疹屬于一種常見的皮膚黏膜免疫性疾病,往往反復發(fā)作,常規(guī)的抗過敏治療效果比較差,給患者的工作和社會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與煩惱痛苦,雖然很少引起危險,但嚴重損害了患者生活質量,其影響甚至不低于心臟疾患[4]。據統(tǒng)計慢性蕁麻疹大約有40%病程超過10年。慢性蕁麻疹按其發(fā)病機理分類可以為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發(fā)性等三種,但是80%~90%的因常規(guī)檢查手段無法確定過敏原或其他可能病因而定義為“特發(fā)性”[5]。自身免疫性蕁麻疹為伴有器官特異性自身抗體的慢性蕁麻疹的一種特殊類型,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至少45%~60%的特發(fā)性蕁麻疹發(fā)病是由針對肥大細胞表面受體的自身抗體所誘發(fā)。研究發(fā)現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存在抗FcεRI或抗IgE的自身抗體,體外實驗表明能引起肥大細胞釋放組胺[6]。同時多達30%的患者可檢測到甲狀腺自身抗體,而正常人群中的陽性率僅3%左右,提示甲狀腺自身抗體也與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相關[7-8]。研究發(fā)現,幽門螺旋桿菌細胞膜多糖Lewis-x和Lewis-Y的血型抗原其免疫原性與人具有交叉,因此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就會形成自身抗體。幽門螺桿菌自身抗體通過系分子模擬作用誘導HLA-DR在胃上皮細胞表達,激活其抗原呈遞細胞的作用,說明幽門螺旋桿菌可能通過減少免疫耐受性,導致形成自身抗體,從而在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病起到間接的作用[9]。因此,自身免疫性蕁麻疹的診斷手段主要臨床特征、自體血清皮膚試驗(ASST)、器官特異性自身抗體的檢測、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胺活性的檢測等,但是臨床上由于組胺活性檢測缺乏標準化而很難應用,故本病目前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自體血清皮膚試驗(ASST)、器官特異性自身抗體的檢測[10]。HLA分型研究證實,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患者HLA-DRBl*04(DR4)與它的相關等位基因HLA-DQ8(DQBl*0302)的發(fā)生率升高,與發(fā)病的自身免疫機制相符合[11]。
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發(fā)病機制為血清中功能性自身抗體與高親和性IgE受體交聯,激活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織胺。慢性自身免疫性蕁麻疹35%~50%患者血清中存在抗FcεRI抗體,約5%~10%存在抗IgE自身抗體,說明其在發(fā)病中占相當地位[12]。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FcεRI是由四條肽鏈組成的多聚復合物,包括細胞內γ1、γ2、β鏈和位于細胞外的α鏈,IgE的結合位點位于α鏈,而信號轉導主要發(fā)生在β鏈和γ鏈。體外表達的人重組FcεRI α鏈競爭抑制實驗結果表明抗FcεRI α的IgE抗體結合位點位于α鏈遠端結構區(qū),且具有多個結合FcεRI位點[13]。有研究發(fā)現相同的抗FcεRI自身抗體可以從正常人外周血、基于胎兒臍血細胞的噬菌體抗體庫和基于蕁麻疹患者及對照血細胞的噬菌體抗體庫中分離,蛋白質序列分析這些抗體的重鏈可變區(qū)和輕鏈可變區(qū)結果顯示抗FcεRI自身抗體屬于天然自身抗體庫的組成部分[14]。因此學者提出條件自身免疫的假說,認為FcεRI、抗FcεRI自身抗體、游離IgE、膜結合IgE和可溶性FcεRI共同構成動態(tài)平衡網絡,即在生理情況下處于相對平衡,抗FcεRI天然存在,具有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的作用;但是當FcεRI的膜外區(qū)α鏈處于裸露狀態(tài)未與IgE結合時,抗FcεRI則可與FcεRI結合,導致肥大細胞等效應細胞脫顆粒,釋放多種過敏活性物質,引起蕁麻疹發(fā)作[15-16]。但是僅有自身抗體的存在尚不能激活慢性蕁麻疹的激活途徑,有研究者發(fā)現純化的lgG不能激活肥大細胞釋放組胺;但是將人皮膚肥大細胞分別與自身免疫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一起孵育,結果患者血清能激活肥大細胞釋放組胺,證實肥大細胞被自身抗體激活同樣需要補體的參與[17]。
當前自身免疫相關性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特點仍存在爭議,有多項研究顯示,ASST陽性與否、血清抗FcεRI抗體水平與其病情嚴重程度如病程、瘙癢程度、風團大小數量等無明顯相關[18]。筆者的研究結果表明,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多項自身抗體陽性率及表達水平均高于正常人,證實了特發(fā)性蕁麻疹的自身免疫背景。但是特發(fā)性蕁麻疹的自身免疫在何種狀態(tài)下被激活,激活的初始途徑,則有賴于進一步的分子病理生理研究[19]。
綜上所述,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的發(fā)病與其自身免疫背景有關,其血清內存在多種自身抗體異常表達,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應用。
[1]孫仁山,劉榮卿,胡川閩,等.高親和力IgE受體α鏈蛋白及其自身抗體在慢性蕁麻疹患者中的表達[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1,34(6):444-445.
[2]孫蔚凌.高親和力IgE受體α鏈基因克隆、表達及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發(fā)病機制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4.
[3]孫仁山,伍津津,吳先林,等.慢性蕁麻疹的自身免疫性質及病因探討[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10,5(4):339-341.
[4]黨倩麗,陸學東,張小艷,等.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IL-4、IFN-γ及IgE水平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0,29(4):208.
[5]李莉敏,廖文俊,王華,等.伴有器官特異性自身抗體的蕁麻疹170例臨床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24(10):926-928.
[6]孫麗偉,康爾恂,李杰,等.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免疫機制研究進展[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38(5):301-303.
[7]吳伊旋,沈惠風.慢性蕁麻疹部分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8,37(2):136-137.
[8]楊文彪,林健才,蔣衛(wèi)民,等.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與甲狀腺自身免疫性的關系研究[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3,19(3):244-245.
[9]劉榮卿,孫仁山.嗜堿粒細胞組胺釋放試驗檢測抗高親和力IgE抗體及其受體[J].重慶醫(yī)學,2001,30(1):27-28.
[10]楊文彪,林健才,蔣衛(wèi)民,等.慢性蕁麻疹患者甲狀腺自身抗體的檢測[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3,24(z1):188-189.
[11]劉建華.114例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甲狀腺自身抗體和激素檢測的意義[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12,23(4):8-10.
[12]王寒松,盧靜.卡介苗多糖核酸聯合酮替芬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56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8):140-141.
[13]杜曉靖,柯友輝.自身免疫性蕁麻疹60例臨床分析[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1(10):1195-1197.
[14]馬一平,姚煦.慢性蕁麻疹自身免疫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0,26(9):643-645.
[15]陳松波,吳惠堞,李洪龍,等.慢性蕁麻疹患者生活質量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9,16(8):1429-1430.
[16]畢曉東.卡介菌多糖核酸聯合白芍總苷對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4和干擾素-γ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2,19(17):2631-2632.
[17]林伯盛,黃遠忠,黃復潤,等.慢性蕁麻疹患者自體血清皮膚試驗與抗FcεRI抗體的關系分析[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1,18(3):190-191.
[18]黃珍,陳明春,林伯盛,等.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血清抗FcεRI抗體的臨床意義[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0,10(1):93,128.
[19]孫仁山,冉新澤,程天民,等.人FcεRI膜外區(qū)α蛋白的表達及其自身抗體的檢測[J].科技導報,2006,24(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