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江蘇省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毛澤東體育思想探源及其現實意義①
陳軍
(江蘇省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毛澤東體育思想作為其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而產生的,它不但對過去,對現在和將來更是具有指導意義,通過對毛澤東體育思想的萌芽、形成和成熟階段進行研究,了解其各階段體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冀以對促進我國青少年體質的增強,以及對推動我國學校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有益貢獻。
思想體系 毛澤東 體育思想 探源
毛澤東作為我國杰出領袖,創(chuàng)立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同時,毛澤東同志有大量體育實踐活動,更是在批判地繼承前人體育思想的基礎上,總結了我國體育運動經驗,形成了毛澤東體育思想。對我國現代學校體育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湖南三面環(huán)山,北面臨水,是“四塞之地”。歷史上多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和多種文化的交流碰撞,在湖南融合升華,形成湖湘文化。從早期湖湘文化代表屈原到理學的開山祖周敦頤,從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到傳統(tǒng)儒家思想和正統(tǒng)廟堂文化的忠實維護者曾國藩,湖湘文化的“霸蠻”精神,造就了湖南人“強悍、不畏艱苦、不怕死、尚武任俠”等精神風氣,獨立不羈、不肯輕易服人、無所依傍、浩然獨往的是湖南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1893年12月,毛澤東同志誕生在山清水秀的湖南湘潭韶山村,毛澤東在湖南度過了人生的成長期和塑造期,深受王夫之和曾國藩思想的影響,他無疑是湖湘文化所養(yǎng)育出最值得驕傲的人物,在他身上有著深厚的儒家或者說湖湘文化之經世致用、敢為天下先和憂國憂民的政治思想傳統(tǒng),思想上早已打上了深刻的湖湘文化烙印。毛澤東有兩個哥哥,早年夭折,少年毛澤東更是瘦弱多病,不向疾病低頭的毛澤東靠著他的倔強性格,不僅學會了游泳,還常常跑步和爬山鍛煉身體,體育的健身和娛樂效果使少年毛澤東對體育產生了強烈的熱愛,正是這種“霸蠻”精神使少年毛澤東一步步成長起來,而體育的健身娛樂之效正是啟動毛澤東體育實踐的源泉,而這種源泉則潛意識地促進了毛澤東體育思想的萌芽。
清末民初,國力衰弱,武風不振,國民羸弱,當時的社會盛行“軍國民主義”的體育教育,致使這時期的體育教育徒具形式、名存實亡。學校體育的混亂狀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有識之士的重視。1913年毛澤東考入湖南一師,期間受到恩師楊昌濟先生的言傳身教,毛澤東在楊昌濟《倫理學原理》的萬言批注中寫道:“圣賢豪杰之所以稱,乃其精神及身體之能力發(fā)達最高之謂。此精神及身體之能力發(fā)達最高,乃人人應以為期向者也”。他讀后所寫的萬余字的批語成為毛澤東體育思想的哲學基礎和精神源泉。
1917年4 月,24歲的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為筆名,在《新青年》第3卷第2號上,發(fā)表了他早期體育思想的奠基之作《體育之研究》,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體育思想,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是體育的重要目的,可以說在這一時期,毛澤東體育思想的最大特點,不僅僅在于強身健體,而在于把體育作為保家強國的手段,抵抗侵略、挽救危亡。第二,提出了“體育之真義”在于強身健體。第三,闡述了體育的原則。他認為自覺、有恒、有趣是搞好體育運動的三個原則。他把趣味體育與終身體育有機的聯系起來。第四,在《體育與研究》一文中,他指出:“一旦身之不存,德智隨之隳矣”“無體是無德智”。提出了“體育第一”的思想,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確立“體”在三育中的位置。
1934年10 月,中央紅軍主力離開中央根據地開始長征,經過艱苦卓越的長期轉戰(zhàn),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1937年1月,黨中央進駐延安,從此延安成為黨中央在陜甘寧邊區(qū)的革命根據地。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這里運籌帷幄,經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在延安時期的13年里,毛澤東同志對體育做出了很多重要指示,這一時期是毛澤東體育思想形成的重要階段,1941年,毛澤東為《解放日報》體育??}詞:“開展體育運動,提高人民體質”,成為當時最重要、最根本的體育指導思想。
延安時期,毛澤東體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體育運動與軍事訓練相結合,在打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背景下,體育服務于戰(zhàn)爭,二者相得益彰;第二,體育運動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毛澤東提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全軍開展大生產運動,生產勞動與軍事訓練相結合,達到了經濟富足,兵強馬壯的良好局面;第三,學校體育與軍事訓練相結合,在這一思想指引下,青年干部學校招收了體育訓練班,為部隊培養(yǎng)了體育專業(yè)人才,各級學校開設體育課程,學校體育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第四,重視女子體育的開展,在毛澤東男女平等的體育思想指引下,1939年9月20日,中國女子大學在延安王家坪成立并設有體育培訓班,隨后中央很快改革推廣了陜北大秧歌、腰鼓,群眾體育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
在延安那艱苦的環(huán)境里,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體而育運動的開展則融洽了軍民關系,增強了軍民的身體素質,為取得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毛澤東為社會主義體育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毛澤東體育思想逐漸走向成熟,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民體育思想。建國初期,1951年第一套廣播體操誕生。1952年6月10日他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題詞“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健民強國的思想,為新中國的迅速崛起,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也從而確立了體育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組成部分。1959年8月18日,毛澤東同志還就群眾體育作了指標:“現在我國共產黨領導下,無論是知識分子、黨、政、軍工作人員,一定要做些勞動,走路、游泳、爬山、廣播操,都是在勞動之列”“全國江河這么多,能不能都利用起來游泳呢?”“全國有6億人口,能不能有3億人口來游泳呢?”“體育是關系6億人民健康的大事”。1966年7月,他以70高齡再次暢游長江,為全國人民作出表率,在毛澤東體育思想的指導下,建國后群眾性體育運動得到普及與發(fā)展,我國徹底甩掉“東亞病夫”的帽子,為搞好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學校體育思想。1952年,毛澤東同志在接見政治研究院7個學生時指出:“有志參加革命工作的人必須鍛煉身體,使身體強健,精力充沛,才能肩負起艱巨復雜的工作”。1952年11月15日在給教育部長馬敘倫的指示信中說:“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方針,我以為是正確的”。1957年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一文中,毛澤東同志十分明確地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65年7月3日毛澤東同志給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去信,發(fā)出了“七三”指示:“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毛澤東體育思想提出“三育”并重,“體育第一”的思想,正式確定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建國后學校體育蓬勃開展起來,為改善我國民族素質,提高全民勞動生產力,增強國力,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第三,競技體育思想。毛澤東同志在關心人民體質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競技運動水平的提高,體育不僅在國際體育舞臺上展示了我們不屈的民族精神,更是增強了與各國朋友的友誼,他甚至利用體育搭臺,外交唱戲,為新中國外交事業(yè)打破封鎖立下了不朽的功績。1956年他在接見南斯拉夫青年足球隊時就說:“我們還要打12年敗仗(指輸球),能在第13年打勝仗(指贏球)也很好”。1958年他又對游泳運動員說:“你們要趕上吳傳玉(新中國第一個在重大國際比賽中獲得金牌的運動員),超過吳傳玉”。1971年3月,在是否組隊參加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請示報告中,毛澤東同志批示:“我隊應去,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后又決定中國乒乓球隊訪美和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打開了被關閉二十幾年之久的中美大門,從而使“小球”帶動了“大球”,成為世界體育外交的典范。正是在毛澤東體育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競技運動技術水平迅速發(fā)展,運動成績大幅度提高,很快刷新了舊中國的全部運動記錄,許多項目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
毛澤東體育思想不僅是建國初期指導我國體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理論基礎,而且對于我們當前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全民族的素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1]胡達道.論湖湘文化對毛澤東體育思想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12):45-48.
[2]李力研.論毛澤東體育思想的來源[J].體育與科學,1992(3):8-10.
[3]毛澤東.體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3(2).
[4]許仲槐.新形式下再談毛澤東體育思想[J].廣州體院學報,1992 (4):8.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5.
G80
A
2095-2813(2014)11(c)-0173-02
陳軍(1970—),男,漢族,江蘇南通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