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化欣(本刊記者)
紫陽“五個一”的“范例”意義
文/王化欣(本刊記者)
策劃語
近年來 紫陽縣順應群眾新期待 在聯(lián)系服務群眾上轉型升級 勇于“吃螃蟹” 八年前全面公開縣級領導手機 率先建立縣鎮(zhèn)干部幫扶到戶制度 率先列出縣級《權力清單》 率先創(chuàng)設民意調查中心 把群眾滿意率列入干部選任標準實行一票否決 形成獨具特色的“五個一”工作法。
紫陽“五個一” 涵蓋了民意決策、日常聯(lián)系、需求回應、服務增收、制度保障等方面 既是一個方法體系 也是一個制度系列。它的精髓是扎根在黨委政府思想深處的“服務”理念 它的核心是把服務作為自覺追求和基本職責 寓領導和管理于主動服務之中 通過服務貼近群眾、團結群眾、引導群眾、為民辦事、贏得群眾 它的實質是把踐行群眾路線在縣一級具體化、體系化。
紫陽的做法簡便、務實、管用 是新形勢下踐行群眾路線的一個好樣本。在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之際本刊組織記者深入紫陽采訪 與安康市委組織部聯(lián)合召開研討會 采訪挖掘研討紫陽經(jīng)驗 希望能對各地踐行群眾路線提供參考和借鑒。
主持:張金菊
執(zhí)行:陳起奎 王慕科王化欣 梁生樹周 明 梁芝芳張 帆
服務群眾工作是無形的,能夠看到的只是干部給群眾跑腿的身影、窗口單位干部接待群眾的笑臉,其成效更多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水平上,體現(xiàn)在廣大群眾心中的幸福感中。
“紫陽‘五個一’,是群眾工作的一個范例”。5月19日,陜西省內專家和地方官員研討紫陽縣服務群眾工作的系列做法時如是評價。之前,中央督導組曾評價它“回答了新時期群眾路線怎么走、走多遠、走多深問題”。從媒體角度看,其創(chuàng)新性、系統(tǒng)性、實用性值得稱道。
紫陽“五個一”,是一項一項摸索、一以貫之堅持、一步一步深化形成的,每項措施出臺時都引人矚目。8年前在縣城廣場公開縣級領導手機時震動全縣,2012建成的民意調查中心在全國縣級突出,前年開通的政務熱線也屬全省首家。
最近,“五個一”又增添新的元素。去年開始,紫陽縣在原有政務大廳的基礎上實施政務審批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經(jīng)過對縣級部門的審批權限梳理,縣上領導對部門負責人一一攤牌,集中審批管理、敲定審批時限,在全省率先拿出縣級政府《權力清單》,依此實施政務審批審理與管理分離。
這項改革,特點是一站到底、便捷高效、運行規(guī)范。好處是最大限度方便了群眾辦事,防范了亂收費、搭車收費,改變了以往權力部門干部生冷硬噌的態(tài)度。
這項改革,似乎不起眼,但其發(fā)展卻形成“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應,引發(fā)了整個縣政務運行的變革。首先受到?jīng)_擊的,是廣大干部的“官念”,因為辦事滿意率得追蹤,不得不竭力搞好服務,稍有不端就可能得到“差評”,不僅影響個人升遷評獎,還會牽連到單位;第二是凈化了官場行政行為,因為審管分離,先前的那些“搭車收費”、部門私利不復存在,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事前、事后監(jiān)管當中。
《當代陜西》在紫陽采訪時了解到,在縣政務大廳,如果有群眾因誤解而對著工作人員吵鬧,那是很平常的事情。放在以前,辦事群眾大多帶著求人辦事、擔心被刁難的心態(tài),低聲下氣,要看辦事干部的臉色?,F(xiàn)在,這種關系被顛覆了,干部尊重群眾,群眾理直氣壯地直視手拿圖章的審批干部。
當然,更為深刻的變革,是領導層工作方式的種種變化。黨委選拔干部只定范圍不定人,具體人選先看群眾滿意率;政府每年干什么事,依據(jù)年初萬人問卷結果來定;縣委、縣政府領導了解工作落實不再光聽口頭匯報,要拿視頻或數(shù)字、電話訪問說話,承辦任務臨近期限時會有短信督促。
這些變革,也許只是萌芽、開端,卻啟動了政府工作整體向服務轉變。
紫陽“五個一”,是一個綜合性措施,系統(tǒng)性方案。
從內容上看,這些做法包括按民意做決策、直面群眾抓聯(lián)系、便捷高效搞服務、幫扶到戶抓增收、按民意導向用人等五個方面,大體包括13項制度、方法,由萬人問卷、公開干部電話、設立民意調查中心、開通政務熱線、推行包組聯(lián)戶全覆蓋、改革政務審批、建立以群眾滿意為標尺的用人導向等構成。
這些措施相互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支撐,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完整的“閉合系統(tǒng)”。
在紫陽“五個一”當中,有一個“軸心”不可缺少,既是工作手段也是保障措施,那就是民意調查中心。民意調查中心雖然只有3名正式工作人員,但其功能強大。中心連接千家萬戶,不僅是民意表達的平臺、聯(lián)系群眾的紐帶、縣級領導的順風耳,還是監(jiān)督干部到村情況的手段、收集干部滿意率的工具。年度考核、干部選拔的基礎數(shù)據(jù)都來自這里。
據(jù)紫陽縣委領導介紹,這些方法、措施或制度的構思,是由淺入深的。剛開始實行萬人問卷,本意是人代會前征求群眾對政府的意見,隨著這件事情的持續(xù)開展,現(xiàn)已擴展為紫陽廣納民意的一個常規(guī)程序,成為縣委、縣政府確定年度重點任務的決策依據(jù),連續(xù)8年每年根據(jù)問卷確定20件實事。
再如,紫陽當初公開領導電話目的是破解信訪問題,后來為了擴大群眾反映訴求、為群眾提供服務,衍生出“4411111”政務百事通電話?,F(xiàn)政務大廳也受理群眾申請的審批事項,但從給群眾更大方便、防止吃拿卡要的角度出發(fā),提升為現(xiàn)在的政務中心,并通過公布權力清單、壓縮審批時限等方式,使其成為為民服務的一個辦事機構。
這些方法措施各有所指,針對性強。有的針對干部與群眾不見面,有的針對干部下村蜻蜓點水,有的針對群眾辦事遭受生冷硬噌,有的針對群眾日常難題求助無門等弊端。歸根到底只有一條:促使干部竭力優(yōu)化對群眾的“服務”。
縱觀紫陽“五個一”,其思想是樸素的,就是聯(lián)系服務群眾。比如干部包村,這是各級黨委、政府幾十年的慣用手段,傳統(tǒng)且平常。但紫陽作了改進,實行一包到底,直到工作變動為止,這樣就固定了幫扶關系,防止了過去責任不清不實的問題,還規(guī)定了“三必到”“五必訪”,干部必須跟群眾見面。同時,干部包聯(lián)群眾實行民調中心即時督查。這樣,就形成“制度跟著干部跑”的局面。
可以說,紫陽干部的幫扶做得深、做得實、做到家。這個“家”,不僅是做到位的意思,也是一個實指,是干部真正把工作做到戶、做到家——鎮(zhèn)干部每人包聯(lián)幫扶80—100戶。
還有,干部選任注重基層導向已經(jīng)提出多年,各地也探索出一些向基層一線傾斜的辦法。紫陽只用了兩招,就從根子上解決了難題。
第一招是把干部晉升路線明晰化,規(guī)定鎮(zhèn)辦書記來源必須是鎮(zhèn)長,縣直部門“一把手”必須當過鄉(xiāng)鎮(zhèn)書記,以此類推。這樣一來,促使那些想進步的干部爭先往下跑。
第二招是他們把群眾滿意率作為選拔干部的一條標準,低于80%的一票否決,不提名、不上會。這一條,寫進了縣委用人規(guī)定當中,嚴格實施。這樣就迫使干部必須千方百計為群眾搞好服務,才能得到群眾“滿意”二字。否則,你再有本事,也進入不了縣委的用人視野。
現(xiàn)在,紫陽配備干部不再神秘復雜,縣委只定職位不定人,用誰不用誰就拿群眾滿意率測評結果去排隊。前年鄉(xiāng)鎮(zhèn)換屆、最近兩年干部調整都是這樣操作的,程序公平公開,干部心服口服,沒有接到一封關于任用干部的告狀信。
這個指揮棒作用十分明顯。在紫陽采訪時我們常聽到一些干部的議論:現(xiàn)在想提拔,只有“先下去”才會“再上來”;只有眼睛向下“掙”夠滿意分才可能“入圍”。
這個指揮棒最為關鍵的作用,是促使政府從管理轉向服務,干部服務群眾從被動變?yōu)橹鲃?。而這個效果,也正是紫陽縣設計“五個一”的根本目的。
book=18,ebook=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