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欽偉
司法體制改革的人和制度
文/孫欽偉
司法體制改革是件大事。7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必然要求。他強調,完善司法責任制、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員職業(yè)保障制度、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4項改革,在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中居于基礎性地位,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意義。
4項改革的要害是“去地方化”、“去行政化”。只有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干擾,解決判審分離,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等行政化問題,突出法官、檢察官的辦案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確保司法公正,確保審判權檢察權的依法獨立公正行使,檢察院才能更好地對法院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能,“兩院”才能通過相關案件辦理更好地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用權,完善“一府兩院”之間權力運行制約機制?!爸贫群每梢允箟娜藷o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司法體制改革可有效防止黨委、人大、政府等部門的領導插手辦案,這也有利于黨、人大和政府加強自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還可推動公民依法辦事。因此,司法體制改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中,也應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意義”。
和其他改革一樣,司法體制改革的兩個重要元素是人和制度。制度會規(guī)范人的行為,推動人的制度意識、法治意識提高,但制度是人制定的,是人來執(zhí)行的,而任何制度都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國人制度意識有待提升,這從“中國式過馬路”中略見一斑,因此要有底線思維,把困難問題估計得更充分一些。如,我國是單一制國家,司法職權是中央事權,但目前一步到位將司法機關的人財物完全由中央統(tǒng)一管理,尚有一定困難,因此先將省以下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財物由省一級統(tǒng)一管理。省一級的權力由此得到強化,如何加強對其監(jiān)督,人大如何改進預算監(jiān)督等工作,以確保審判權檢察權依法獨立公正行使?雖然人財物不再受制于地方,但是,地方對司法的干預會不會又有新花樣?最起碼“兩院”人員還生活在地方。又如,如何加強對法官、檢察官遴選、懲戒委員會組建和運行的監(jiān)督?等等。
解決這些問題,也要靠司法公開制度改革,鼓勵支持群眾有序參與司法監(jiān)督,完善群眾與司法互動互信機制,這在突出法官、檢察官的辦案主體地位的情形下,顯得尤為突出。當然,人民對司法的監(jiān)督,其制度渠道是人大,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適用法律,就是在執(zhí)行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民意”,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民意”,對司法還是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而且往往由媒體報道所引發(fā)。如,彭宇案、張金柱案、蔣艷萍案、鄧玉嬌案、杭州飆車案、唐慧案等。怎樣才能既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避免“媒介審判”、“輿論審判”,又能及時回應民意?一些媒體能否代表真正的民意?在自媒體時代“大V”和“水軍”的能量不可低估,網(wǎng)上輿論是否真正的民意?“民意”中有沒有私利、宣泄情緒或跟著感覺走?
司法是個專業(yè)性較強的技術活,但也需考慮普通人社會生活經(jīng)驗、道德良知,也要防止法官、檢察官濫用權力,法律本身也有與時俱進的問題。因此,要明確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意,在有些媒體和網(wǎng)上輿論“槍林彈雨”地一邊倒或前后截然矛盾情形下,要研究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民意,并不斷完善民意吸納機制。要建立完善釋法說理制度,讓群眾了解、理解、相信和尊重法律,理性發(fā)聲。根據(jù)司法工作規(guī)律特點,從法制上鼓勵、支持、引導和規(guī)范群眾和媒體等方面的監(jiān)督。
為確保司法體制改革試點順利進行,要充分聽取民意,充分聽取人大等各方意見。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jù),人大在相關立法中要充分發(fā)揚民主,并根據(jù)司法體制改革新形勢,研究、創(chuàng)新和提高司法監(jiān)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