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瀅
遠離家庭暴力
文/李瀅
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是婦女、兒童和老人,其中又以婦女的受害程度最為嚴重。遠離家庭暴力,需要我們掌握一些知識和方法,學會去辨別一些人是否具有暴力傾向,學會在暴力發(fā)生時盡最大可能保護自己,最終,讓家暴不再是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一旦暴力發(fā)生,我們要懂得如何應對,一定要盡最大的可能來保護自己。
1.施暴中。學會保護自己:向家人、鄰居大聲呼救;打110報警,要求筆錄,并且讓對方在供詞上簽字;脫離暴力環(huán)境,逃出家門或逃往家中安全的地方。
2.第一次動手。暴力一旦發(fā)生,你就絕對不能輕易原諒、忍讓,要讓他為自己的行為受到懲罰,讓他明白暴力溝通方式對你無效。輕易原諒,只會讓暴力持續(xù)、升級。
3.反思與溝通。回顧沖突、暴力發(fā)生時的情境,學會適時回避沖突和保持沉默,避免類似情境出現(xiàn);平時在語言和行為上學會表達對他和家庭的感情,挖掘他的共情能力,讓他理解你遭受暴力時的感受;尋求專業(yè)心理治療,共同學習改善溝通模式。
4.搜集證據(jù)。到醫(yī)院去驗傷或到法醫(yī)機構去做傷情鑒定;保存各種證據(jù):傷痕、衣物、施暴者的兇器等等。
5.尋求幫助。與親友討論,得到他們的支持;及時咨詢有關法律或救助機構,以確定采用何種方式來制止家庭暴力。
雖然家庭暴力存在于不同的家庭成員之間,但丈夫對妻子的施暴還是最主要的形式。為什么這些受虐的婦女不離開,還繼續(xù)留在充滿暴力的家庭里呢?原因有:
1.被動接受。一般來說,女性被打會經歷三個階段:震驚,討好,被動接受。最后當家暴屢次發(fā)生時,她們會感到無望無助,躲到一邊自責,也漸漸失去希望,讓挨打成為習慣。
2.投射認同。施暴者總是有一套說辭,會讓受害者認為是自己不好在先才“招致”先生打她。他們經常說:“如果她沒錯,我會打她嗎?”慢慢地,這會讓受害者失去了辨別和判斷能力,由認為是對方有錯到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到最后把過錯全部歸咎于自己身上,“這是我應得的”“我只是不夠讓他滿意”“肯定是我做錯了什么”,把自己封閉在情感和心理的混亂當中,自信心完全被摧毀。
3.習得性無助。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在這種心理操控的關系中“學會了無助”。這種無助感源自四點:一是施暴者讓她們懷著強烈的罪惡感還不自知;二是施暴者會控制受害者的人際交往,使她長久不和家人朋友聯(lián)絡,讓她在困難時無法向家人或朋友求助;三是施暴者會反復向受害者強調“你離開我就活不下去”,讓受害者產生強烈的依賴性;四是施暴者往往揚言如果受害者離開就會傷害孩子或“殺了你全家”,這讓受害者非??謶郑ε卤粓髲?。
4.文化的限制。我們常常受文化的限制而不自知,中國法學會《2009年受暴婦女需求調查報告》顯示,家暴受害者中65.7%認為“挨打是丟臉的事”,51.4%認為“因為挨打離婚對女人的名聲不好”。同時,全國婦聯(lián)關于家庭暴力的調查中,竟然有近一半的人堅持“打老婆有理”。當受害者向家人求助時,父母也總是會勸受害者“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種求合、對“打老婆”默許和包容、讓受害者感受到被打是羞恥的文化,讓大眾無法真正了解受暴婦女的處境和需要,讓受害者難以離開。
5.法律意識不夠。當暴力升級時,由于很多人都不懂得如何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在離婚的途中困難重重。比如,以家庭暴力為理由的起訴離婚,需要原告舉證證明家庭暴力存在及嚴重性、對方就是施暴者,如果沒有平時的積累和法律意識,這些舉證往往非常困難。
根據(jù)經驗,對于人格不健全、認定錯在對方、期待妻子百般順從的丈夫而言,他們很少認為自己需要改變。如果不自愿得到外界的幫助,這些有暴力習慣的人很難從惡性循環(huán)中跳出來。
所以,可以比較絕對地說,若無外力干涉,婚姻暴力不會自行終止。企圖通過妻子的變化來慢慢感化施暴者不僅成功率非常低,危險性還很高。
如果受害者想逃離“魔爪”,重新獲得自由,需要做到:
1.認知上的改變,這是后面一系列改變的基礎。無論何時,受害者都必須時刻意識到不管是從法學還是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受害者永遠無過錯,任何情況下動手打人都是不被允許的!而且受害者還必須明白一個成年女性完全可以獨立地生活,婚姻關系是合作關系,而非依賴與被依賴的關系。
2.搜集證據(jù)。內容同上,這是逃離“魔爪”非常重要的部分。
3.打破人際封鎖,并尋求幫助。施暴者會為維持家庭的完整為由,控制妻子與朋友和家人聯(lián)系。受害者一定想辦法和家人、朋友,還有自助小組保持聯(lián)系并得到支持。同時尋求社會團體和法律的幫助。
4.找回自信。為了保持現(xiàn)實感,受害可以問自己下面三個問題:你目前的收入能養(yǎng)活自己嗎?現(xiàn)在家里的事主要是靠你還是他?孩子的生活、學習主要是你管還是他管?受害者要時刻提醒自己曾經有過的能力和自信,不再沉浸在追求“為什么”,轉而問自己“如何”從現(xiàn)在開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測試:他是否有暴力傾向?
施暴者的行為和氣質類型有關,而且是有人格基礎的,所以很多人在戀愛時就會無意顯露暴力傾向,如果能早些識別,就可以避免日后遭受不幸。根據(jù)心理學研究,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暴力傾向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他處理壓力和焦慮的方式。
如果你期待獲得美滿的婚姻,不妨先問自己以下的問題,看看你愛的他是否有暴力傾向,再決定是否繼續(xù)。
1.他對動物殘忍嗎?或是新聞中看到對動物殘忍他會反感嗎?
2.他曾經對他人有過暴力嗎?或是新聞中看到對他人施暴他會反感嗎?
3.他是否對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認識很傳統(tǒng),堅持“男人應該如何,女人應該如何”?
4.他是否從不認錯,認為所有的錯都是你造成的?
5.他是否在意或是能理解別人的感受?
6.當你獲得成功、得到肯定時,他會有什么反應?
7.當你有所追求和興趣愛好時,他會有什么反應?
8.他的情緒是否會兩極化?
9.他在乎你的想法嗎?
10.他會干涉你的穿衣、打扮和日常生活嗎?
11.他會阻礙你和親友聯(lián)系,并讓你們的關系變得疏遠嗎?
12.當你要他停止對你的無禮行為時,他是否真的會停止?
13.他生氣的時候會做什么?
14.他是否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15.在約會時,他是否對你很惡劣?
16.他打/推/踢過你嗎?
17.他打過前女友嗎?
18.他是否對他人也相當無禮?
19.他是否會看不起自己?
20.他是否來自一個暴力家庭?
21.你是否因害怕分手后遭到報復而不敢提出分手要求?
第1-4題從認知上判斷。施暴者有很強的控制性,認為通過暴力達成某種目的是可以被接受的事,恪守男尊女卑,認為女人應該留在家里遵循先生的指示,堅持認為每件事都是別人的錯,并要逼對方認錯。
第5-8題從情緒上判斷。施暴者很難理解別人的感受,在對別人傷害時會很“冷血”;情緒兩極化,心情好時對人友善,無論何種原因心情不好時則對人冷漠或殘忍;當伴侶或是身邊的人獲得成功、追求自己的興趣、成長與發(fā)展時,他會因低自尊受到威脅表現(xiàn)出生氣、憤怒、嫉妒。這都是人格不成熟的反映,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第9-12題從關系上判斷。施暴者非常想控制他人的意志和行動,借以增強其自尊,因此他常常會自我為中心,忽視伴侶的意見與自主選擇權,會用一種看似關心的方式來控制伴侶的生活和自由,讓對方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是錯的,并越來越不相信自己。施暴者還會割斷伴侶與親友的聯(lián)系,讓自己變成伴侶生活中的唯一。
第13-18題從行為上判斷。施暴者在壓力和焦慮情境中不具自制力,會摔東西、捶墻、弄壞物品,甚至是傷害伴侶或他人。如果他打過伴侶或是前女友,不管他事后如何道歉,一旦他動過一次手就已經打破了男女關系的禁忌,會使下一次出手更容易。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往往很難用理性的方法來處理事情。
第19-21題從自我上判斷。施暴者在內心看低自己,會用暴力掩飾他的不安全感。在暴力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往往也只學會了以暴力面對問題。若你已感受到這種恐懼威脅,應馬上尋求協(xié)助。
大約一半家庭暴力現(xiàn)象在婚前戀愛階段就初露端倪。委內瑞拉安第斯大學心理學家達莉亞羅德里格斯說,如果情侶間出現(xiàn)以下情形就值得警惕:試圖控制對方行為、限制對方與異性交往、侵犯對方個人空間、過分嫉妒、使用侮辱性語言、推搡對方和性侵犯等。
組稿:成韻chengyunpipi@126.com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