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黨內稱呼的變動亦可作為觀察政治動向的切口
書稿中出現(xiàn)的“毛主席”字樣,通通被圈去,改為“毛澤東同志”
“同志”一詞起源于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左丘明說過:“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后漢書》也說:“所與交友,必也同志。”而“同志”作為獨立的稱謂,出現(xiàn)于19世紀末,光緒皇帝籌劃戊戌變法時,把變法派大臣稱為“同志”。此后它成為同一政治派別人員的互稱,如辛亥革命時互稱戰(zhàn)友為“同志”。
“同志”的起始含義是“志同道合的人”。在革命年代,“同志”是革命戰(zhàn)友相互稱呼的標準詞匯,這種稱呼有時候以中文表達,有時候則以俄文表達。在電視劇《長征》當中會出現(xiàn)“達瓦力士(俄語)某某”的臺詞,這個就是俄語“同志”的意思。
同志代表革命友誼,代表革命事業(yè)的志同道合。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同志也成了一種政治身份。在黨內如果一個人不再被稱為“同志”,那么這將意味著此人被開除出隊伍,政治生命宣告完結。因此,黨內稱呼的變動亦可作為觀察政治動向的切口。
孫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發(fā)表《告海內外同志書》和《致南洋同志書》。那些一心想推翻滿清王朝的同盟會會員們也互稱“同志”,聽上去不但得體而且悲壯。孫中山在其著名的《總理遺囑》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p>
隨后,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時,也開始引用“同志”一詞。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黨綱中規(guī)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并愿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并賦予其新的涵義。
1923年以后,在中國共產黨內部以及與外國共產黨及工人組織之間,互稱“同志”的也多了起來。新中國成立后,“同志”這個稱呼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親切尊敬的互相稱呼。
毛澤東曾表示他最喜歡別人稱他為“毛澤東同志”。1951年,毛澤東在審閱李達撰寫的《實踐論解說》一書時,將書稿中出現(xiàn)的“毛主席”字樣,通通圈去,改為“毛澤東同志”。1958年11月,在與劉建勛、韋國清的通信稿上,他將標題中的“主席”改為“毛澤東同志”。1959年8月3日,毛澤東致信劉少奇、周恩來、彭真、楊尚昆等同志,建議黨內一律用“同志”稱呼,不要以職務相稱。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曾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無疑,毛澤東在“兩個務必”之前所加上的“同志們”一詞,不僅讓人有一種親切感,更有一種使命感和重托感。
對待最信任的人,毛澤東也會以“同志”稱呼。在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陳列的《葉挺將軍生平圖片展》中,有兩份非常珍貴且耐人尋味的電報稿件照片。這兩份電報就是當年葉挺打給中共中央關于申請入黨的電報原稿和中共中央給葉挺的回電原稿。而其不尋常之處就在于回復電報中對葉挺稱謂的幾經修改。
電文原稿第一次稱“葉軍長”。隨即,此稱呼被毛澤東修改為“親愛的葉挺同志”,“軍長”變?yōu)榱恕巴尽?。后來不知怎的,又將“同志”改為“將軍”。起初毛澤東覺得將軍可能更能表達出敬意,可再一想,又將電報上的“將軍”二字畫了個圈刪去了,改回了之前的那一聲“同志”。后來葉挺在致劉少奇、任弼時的信中,曾激動地寫道:“從此以后,我能很自然地親切地稱你們?yōu)椤玖?。?/p>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里再次指出:“黨內一律
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1965年12月14日,中央專門發(fā)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志”。至此,“同志”這一稱呼已不單單只是一個稱呼,而是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克服和抵制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主義作風的一種方式。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再次指出:“全會重申了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主張,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p>
周恩來最喜歡的稱謂也是“同志”。一天,周恩來剛剛走出辦公室,身邊的工作人員走上前來說:“總理,有幾件事想向您匯報一下。”周恩來馬上打斷他的話,很鄭重地說:“不要叫總理,我們黨內還是稱‘同志好?!?0世紀6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在廣州開會,有位曾在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工作過的普通工作人員專程趕來看望他,并親切地稱他“恩來同志”。周恩來特別高興,對大家說:“這位同志保持了當年的好傳統(tǒng),很好!在革命隊伍里,大家永遠要以‘同志相稱。”
陳毅就任上海市長期間,有一次在大會上作報告。一位記者不知是以市長的身份還是以市委書記的身份報道為好。他向新聞處長請示時,恰好被講完話走過來的陳毅聽到了。他對這位記者說:“啥子市長、書記!你就說市委負責同志不行嗎?老實告訴你,我陳毅的名字要少見報。”
當晚,陳毅來到報社審閱稿件。忙完了工作,他拉上報社的負責人看望值班的同志。他走到哪里,笑聲就跟到哪里。很快,大家忘記了他是一位叱咤風云的將軍、市長。不知不覺之間,由起初稱他“市長”而自然地改口稱他為“陳毅同志”了。
“頭一次看到‘小平同志這樣的稱呼,我很喜歡,酌重處理”
1984年,“同志”又有一次不同尋常的亮相。當時的《武漢晚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消息:“小平同志:我這樣的稱呼,似乎不太禮貌,若有不妥之處,請給予責備?!边@是1984年4月武漢一職工向鄧小平寫的申冤信。在該信紙右上角,分別蓋有“中共中央辦公廳信訪辦”和“湖北省及武漢市信訪辦”的方形公章。該信的信封上,收信人一欄寫的是:北京市中共中央顧委會鄧小平同志收。鄧小平在信上圈閱道,“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稱呼,我很喜歡,酌重處理!”
從時間上來看,武漢職工在信中直稱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主席和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鄧小平為“小平同志”,比當年國慶閱兵式上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橫幅還要早幾個月。因為是“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稱呼”,有久違了的味道,鄧小平對其表示肯定和贊許,并在信上做出圈閱,個中顯然藏有深意。
而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稱呼也成了外交上的棘手問題。20世紀八十年代末,戈爾巴喬夫訪華標志著中蘇兩國關系正?;?,對戈爾巴喬夫如何稱呼成了敏感話題。最后,中央經過斟酌,決定仍稱其為“同志”。
(摘自《黨史博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