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荃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弊鳛榻處?,應充分挖掘“錯誤”的潛在資源,讓語文教學因“錯誤”而詩意盎然。
一、推敲琢磨,準確用詞
教學《毛主席在花山》一文,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后,我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課文主要寫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幾件事?”有學生回答:“課文先寫了毛主席請警衛(wèi)員讓鄉(xiāng)親們回來碾米,再寫……”他答完后,我提醒學生:“‘請與‘讓用得準確嗎?請再讀讀課文?!睂W生靜心默讀,馬上找出問題:“文中是說毛主席讓警衛(wèi)員請鄉(xiāng)親們回來碾米?!薄奥犉饋怼堊峙c‘讓字也沒有多大區(qū)別呀?”我追問。學生各抒己見:“‘請字體現的是毛主席熱愛群眾、尊重群眾的好品質?!薄啊堊终f明了人民群眾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薄啊堊终宫F的是偉人風范,凡人情懷。”
很多時候,學生的回答出現不易察覺的錯誤時,教師要以學生的錯誤回答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引導學生讀書、找出改錯依據。學生在讀書討論、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激發(fā)了思維,啟迪了智慧,歷練了語言。
二、品味比較,碰撞思維
“課堂上的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逼鋬r值并不在于“錯誤”本身,而在于師生通過思錯、辯錯活動,撞擊思維火花,從而獲得許多新的啟迪。
教學《飛奪瀘定橋》時,有學生將“瀘定橋離水面有十多米高……”一句中的“十多米高”讀成了“十米多高”。馬上有學生給予糾正。我順勢引導: “‘十米多高和‘十多米高相比差了多少?能這樣換過來嗎?”學生再讀文本后發(fā)表見解:“‘十多米與‘十米多差好幾米呢!站在橋上的感覺也不一樣?!薄叭绻x成‘十米多高,就體現不出‘心驚膽寒了?!薄啊嗝赘吒屓烁杏X‘大渡橋橫鐵索寒之險峻,更能突出紅軍的不畏艱難,奮勇頑強,所以不能讀錯順序的?!?/p>
學生因一時疏忽讀錯了順序,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錯誤,卻蘊含了思維訓練點。課堂上,我充分發(fā)揮了教師“導”的作用,通過對“十多米”與“十米多”的比照與品味,引導學生深刻體悟到“十多米”的精妙及其背后蘊藏的豐富意旨。
三、疑處設“錯”,攻破難點
“思維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然而要學生對課文有疑而提出問題,須經歷一番自學并思考的過程。教師可根據學生心理巧設陷阱,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掉入陷阱,而后教師適時引導,將討論引向深入,讓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思考、討論等途徑積極引發(fā)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自由思考問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此引發(fā)學生思維。
在執(zhí)教《將相和》一課時,教師設計如下兩問:(1)廉頗將軍馳騁疆場,出生入死,反而官職比藺相如低,你覺得合理嗎?(2)廉頗說碰見藺相如,得給他個下不了臺。你同意嗎?教師設置“陷阱”后,班級中絕大多數學生同情廉頗的遭遇,官職不該在藺相如之下。這時,再結合課文,師生共同討論。學生很快便得出結論:藺相如以死相拼捍衛(wèi)了趙王的尊嚴,擊敗了秦王的又一次陰謀。他是一個足智多謀,顧全大局,以國為重為重的人物。其智、勇、徳都在廉頗之上。經過老師點撥之后,學生進一步明白了:一個國家的安定團結是如此,其實小到一個集體、一個家庭也是如此——和為貴。
四、故意出錯,出奇制勝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一些與教材矛盾的錯誤,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窮人》中有這么個片段:“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5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片段中省略號的理解是難點,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教師在用課件出示時,故意出錯——把所有的省略號都去掉。學生讀后馬上發(fā)現老師標點標錯了,此時,教師故意問:這幾句話寫的是桑娜的心理活動,為什么不能去掉呢?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讀。學生在反復朗讀、比較后得出:這里的省略號表示人物內心活動的內容時斷時續(xù),說明桑娜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家,安頓好后,面對家庭現實,內心充滿了矛盾。她的思緒既不連貫,也沒有了條理,由矛盾到最后的平靜。省略號的使用對表現她的品質特點起著重要作用,充分表現了她對西蒙一家的關心及心地善良的品格。“有心栽花花不成,無意插柳柳成蔭”。教師的故意出錯往往成為課堂教學寶貴的生成性資源。本案例中由于學生的細心觀察而提出的錯誤看似無意,其實恰好是學生在主動構建知識結構中出現的認知沖突所造成的。這樣,學生在教師所設的“陷阱”中大膽否定、批判、辨析,教學的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