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清華
子罕是2500年前、春秋時宋國的一名朝廷“部級”官員,于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時任司城,又叫“司空”,是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車、服、器械,監(jiān)督手工業(yè)奴隸的高官,位列六卿。
《左傳·襄公十五年》有這樣一段記載:宋國有人得到一塊寶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獻玉的人誤以為子罕認為這塊玉不好,便解釋說:“拿給琢玉工匠看過,工匠認為是寶物,所以才敢進獻?!弊雍闭f:“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如果你把玉給我,我們兩人都失去了各自的寶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蹦侨寺牶蟠笫芨袆樱蛳驴念^,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弄不好還會招來殺身之禍,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于是,子罕把玉留下,但他并沒有納入囊中,而是派玉人替其雕琢、加工,讓獻玉者賣掉發(fā)財后,才讓其人回去。
《韓非子·喻老》、《呂氏春秋·孟冬紀第十·異寶》等對此都有收載。這則兩千多年前的故事,今日讀來仍讓人感到親切、心生敬意。
我猜度,獻玉者無行賄之意。獻玉者除了擔(dān)心自己藏玉會招來殺身之禍之外,可能也出于對子罕人格的欽佩,認為以子罕的身份更適合此玉,故而獻之。看不出獻玉者有以此要求掌管工程大權(quán)的子罕給他“承包工程”的企圖,子罕也不需要利用職權(quán)為獻玉者謀什么利益。所以,子罕如果受那人之玉,既不用擔(dān)心傳出去群眾說他貪腐,也不怕被“雙規(guī)”,更不用擔(dān)心判刑鋃鐺入獄,應(yīng)該是毫無風(fēng)險的。子罕不以常人的寶(玉)為寶,受之為恥,而以固本自守為“寶”。子罕辭玉,視不貪人財為“寶”。用今天的話來說,子罕此舉表明了他與眾不同的獨特的價值取向。
宋平公32年,宋國發(fā)生了饑荒,子罕請示宋平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糧食借給百姓,讓大夫們也都把糧食借出來。子罕也把自己家的糧食借給別人,卻不要求寫借據(jù),不要求別人歸還,還與不還全憑自愿。當(dāng)時,子罕這一壯舉全國知曉,國人為之感動。
距此500年后的楊震的價值取向,與子罕有異曲同工之妙。當(dāng)時的某縣縣令王密,因楊震的薦舉才得以做官。有一夜,王密為報答楊震的栽培之恩,送給楊震幾塊黃金,并以肯定沒有人知道為由勸說楊震收下。楊震聲色俱厲地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王密聽聞十分慚愧。
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取決于他的智慧。這智慧不只是那些記憶性、技術(shù)性、職業(yè)性的、可以量化的學(xué)識,還包括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人的生活與行為的道德、人生觀。智慧越通達,他的價值取向越精粹;一個人的智慧越低劣,他的價值取向越粗俗。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就在于此。
責(zé)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