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過畢淑敏寫的一篇有關“讓孩子學會獨自去看病”的散文,我非常認同她的觀點。今年春季我母親因子宮肌瘤需要做一個宮腔鏡手術。我去醫(yī)院與醫(yī)生討論病情的時候,就刻意帶著16歲的兒子在身邊。當我和醫(yī)生討論有關未來手術的方案時,兒子聽得津津有味。他顯然對于這種“在肚子上打幾個洞就能摘除腫瘤的辦法”很感興趣。
但是,我很奇怪:為什么他從未問一下姥姥“怕不怕痛?”、“你感覺怎么樣?”之類問題。當我嘗試著提醒他去做的時候,他說這種表現(xiàn)太“娘兒們”了。
我說:“這不是‘娘兒們’‘爺兒們’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意識到姥姥此刻的感受和需要。姥姥已經(jīng)70歲了,第一次上手術臺,你覺得她會是什么感覺……”
兒子揮揮手,埋頭玩著自己的手機,臉上寫著冷漠。
我驚呆了:這是我的兒子么?是那個在幼兒園里看到別的小朋友哭就會主動安慰的孩子嗎?是那個從小被姥姥帶大,與姥姥有很深感情的孩子嗎?是那個從小就很溫柔、很窩心、情商很高的孩子嗎?
當我在博客里將自己的感受與其他家長分享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冷漠”是青春期孩子中最普遍的一種現(xiàn)象。有的家長甚至說自己生病口干舌燥,讓孩子拿水,他埋頭于Ipad,只說一句:“真麻煩!”
二
我聯(lián)想到了近來公司的人力資源培訓中,有一個很熱門的詞匯——“共情力”。通俗來說,“共情力”就是一個人能夠揣測別人的意圖、關心別人的疾苦,并且站在別人的角度和回應他人的痛苦和需要。
反思自己,兒子之所以如此冷漠,與我們大人平時“看重成績”的功利導向是分不開的。我們周末常常帶他去看望姥姥,但是每次總是匆匆忙忙,坐下沒聊幾句便送他到家教機構去補課……我們不知不覺地向他傳遞“孝敬老人就是一個儀式,只要按時帶禮物、送錢、生病給她看病就夠了,不需要傾注太多心血”。平日里,我們跟親戚們之間都是微信聯(lián)系,給老人買東西也是快遞送上門。很長一段時間里,兒子用“淘點點”選擇晚飯內容,而我只是負責網(wǎng)銀買單。我們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溝通內容也越來越功利。不知不覺中,幼兒園時期接他時問的那句“今天開心嗎?”就變成了“今天數(shù)學課有沒有打瞌睡?”或是“今天作業(yè)做完沒?”……
三
找到問題癥結之后,我打算從自己開始來改變。姥姥開刀是個很好的機會。我改變了此前家里老人們生病時候“花錢請護工”的辦法,自己休了年假陪伴在左右。
我對兒子說:“媽媽考你個一題目,你回答出來了,咱們去吃大餐。你要努力去發(fā)現(xiàn),這次姥姥生病中,媽媽親自陪伴和護工陪伴的不一樣。為此,你要采訪姥姥的感受,寫一篇作文!”
兒子在每天送飯的過程中,開始留意姥姥的感受,他會跟姥姥更多地聊天。每一天,我都會結合姥姥的病情,告訴她老人的感受。比如開刀前檢查身體的時候,我告訴兒子姥姥內心非常害怕,她一直緊緊抓住我的手。我感慨地說:“假如姥姥一直抓著護工的手,她會感到很孤單,很凄慘……就像你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說你拿了募捐的錢,實際上你沒有偷拿。那天,你在幼兒園巴望著我早點到,站在你這邊,跟老師解釋?!?/p>
再比如,當姥姥要進手術室的時候,她一直很糾結“我是不是要在男醫(yī)生面前赤身裸體”。我告訴兒子:“也許你覺得很可笑,但是你想想當你穿著游泳褲,在游泳館里遇到班上一群‘長舌婦’的時候,你是什么感覺?你肯定是希望手里有塊浴巾,擋住自己的小肚腩嘍。”
兒子哈哈大笑,他理解了姥姥的感情。我鼓勵他參與到我們的術前談話中來,向醫(yī)生表達姥姥的顧慮。主刀的醫(yī)生說:“你放心,手術中能不裸露的地方,我們都會遮起來的。你這么小的年紀,就懂得體會老人的感受,真是很讓我驚訝!”
四
兒子最終寫出的作文,遠遠超過了我的期待。
“不知從何時起,我變得越來越酷。喜笑不形于色,成了同學們衡量帥哥的必備條件。不是我冷血,而是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更怕人家覺得我沒有男子漢氣概。
這段時間,我媽陪姥姥住院,讓我觀察她與護工的不同之處。我發(fā)現(xiàn)了很多感人的細節(jié):比如,我媽給姥姥翻身的時候,會問她痛不痛;臨床的護工只會像翻餅一樣對待那個可憐的病人。比如,我媽會一直跟姥姥聊天,鼓勵她明天會比今天痛得少一點;而臨床的護工卻說‘開刀哪有不痛的,你忍著點吧’;再比如我媽和姥姥之間有默契,姥姥一個表情她就能馬上反應出她需要什么;臨床的護工總是胡亂敷衍……假如以后我生病,我一定希望親人陪在身邊……”
我發(fā)現(xiàn),兒子一直在觀察和思考,他努力在走進姥姥的感情世界,體會老人的情感與需要。
經(jīng)過姥姥開刀之后,兒子好像長大了。我意識到,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內心有溫度的人。就算孩子的成績不好才干有限,只要他(她)充盈著人性、仁慈和溫情,就能漸漸成長為讓我們很放心的人。(責編/詩坤shiku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