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初期,似乎所有美國人都知道這個常識:禿鷲是食腐動物,靠著自己靈敏的鼻子來找午餐。但鳥類畫家奧杜邦對此產(chǎn)生了懷疑,為此,他進行了兩個實驗。實驗一:用鹿皮包住稻草做成“鹿尸”,拖到草地上,不久之后出現(xiàn)一只禿鷲,把看著像美餐的“鹿尸”翻了個遍后就飛走了。實驗二:夏天,把一頭臭味濃重的死豬拖到草地上用東西遮掩,結(jié)果禿鷲在天上盤旋,沒有一只下來享用食物。奧杜邦據(jù)此得出結(jié)論:禿鷲嗅覺的靈敏度被嚴重夸大。
后來,奧杜邦的支持者——一位牧師又做了兩個類似的實驗。實驗一:拿一大片腐肉放在一個平臺底下,氣味飄得很遠,觀察了25天,沒有一只禿鷲光顧。實驗二:畫一只被扒了皮、開了膛、看得到內(nèi)臟的肥羊,把畫鋪到草地上,一群禿鷲撲了下來,努力撕扯那幅畫。
在這些實驗之后,美國人改變了自己對禿鷲覓食常識的看法,開始相信禿鷲主要依靠銳利的眼睛尋找食物。
不過,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奧杜邦和他的支持者看到的很可能都是黑禿鷲,它們確實依靠眼睛覓食,但另一種禿鷲——紅頭美洲鷲能聞見氣味,并一直使用嗅覺覓食。得出這種觀點的是得克薩斯州的石油工程師。20世紀30年代,他們認識到美洲鷲能聞到特殊的氣味,便建議石油公司在一條輸油管里添加芳香的有機物,一旦油管泄漏,紅頭美洲鷲就會聚集在石油泄漏的地方發(fā)出信號。石油公司嘗試著去做了,結(jié)果真的有效。
【素材點撥】不少常識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誤區(qū),習慣性思維往往讓我們深陷誤區(qū)而不能自拔。大自然是復(fù)雜多樣的,未必總是非此即彼的,實驗對象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可能就有所不同。所以,結(jié)論或推理不要過于武斷。
【適用文題】實踐出真知、真理是相對的、推理不可過于武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