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 ■ 楊智奇
可再生能源形式主要有太陽能發(fā)電、風力發(fā)電、垃圾發(fā)電、生物質發(fā)電、潮汐發(fā)電、地熱能、水利發(fā)電、燃料電池等。而風力發(fā)電是當今世界新能源開發(fā)中技術最成熟、最具有大規(guī)模開發(fā)和商業(yè)化發(fā)展前景的發(fā)電方式之一,由于其在減輕環(huán)境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突出作用,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并得到廣泛的開發(fā)和應用。
本文通過分析目前技術較成熟、商業(yè)化運行最多的單機容量1500 kW的水平軸風力發(fā)電機組,選取葉輪直徑87型風電機組在不同地區(qū)、不同風速廓線下,不同輪轂高度下的理論發(fā)電量進行估算,并結合經濟性評價,總結出不同地區(qū)不同風況下的最佳輪轂高度匹配性結果,為不同區(qū)域風電場風電機組輪轂高度選擇提供前景預測。
風力發(fā)電機組是將風的動能轉換成機械能或電能的裝置。風機風輪葉片在風的作用下產生空氣動力使風輪旋轉,將動能轉換成機械能,再通過傳動系統(tǒng)和電氣系統(tǒng)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1]。
風輪尾流不旋轉時的動量理論如圖1所示。
連續(xù)性假設:A1V1=AV=A2V2 (1)
圖1 風輪尾流不旋轉時的動量理論
式中,V為平均風速;A為掃風面積;ρ為空氣密度;P為風輪吸收的能量;C為風輪吸收效率。
在理想情況下,風輪最多能吸收59.3%的風動能[2]。
風能可用“風能密度”來描述,空氣在1 s內以速度V流過單位面積產生的動能稱為風能密度。公式如下:
式中,V1,V2…Vi,…Vn分別為不同高度的風速;Ai為不同高度有效風面積;N為總小時數(shù);Cp為風能利用系數(shù)。將各高度的風能密度乘以面積相加求和再乘以總時間數(shù),即可得到總的理論發(fā)電量。
1)大氣層結性質為中性層結;
2)風力發(fā)電機掃風面積內風速隨高度變化規(guī)律呈指數(shù)分布;
3)風在水平方向無切變;
4)風速頻率分布滿足Weibull分布;
5)空氣密度為標準空氣密度。
由于87型風電機組葉輪直徑約為87 m,將其掃風面積按照1 m的高度進行等分,劃分為87份,假設每等分面積內具有相同的風速,則每等分區(qū)域內具有的風能為[3]:
根據(jù)目前市場上1.5 MW風機實際情況,基準輪轂高度普遍在70 m,因此本階段選取最低輪轂高度為70 m,而后每次增加輪轂高度1 m,最終輪轂高度達90 m。通過上述輪轂高度的變化,計算出各輪轂高度上掃風面積內風能的變化情況,其過程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風機掃風面積風能劃分示意圖
3.3.1 不同風切變下風速分布
根據(jù)目前在建風電場風資源情況,風電場70 m輪轂高度處平均風速一般約為6.5 m/s。為便于分析,本階段假設70 m高度風速為V70=6.5 m/s,分別計算標準風切變α=0.143,以及較小風切變指數(shù)α=0.07和較大風切變指數(shù)α=0.2下的各高度風速,結果見表1。風速廓線如圖3所示。
表1 V70=6.5 m/s各風切變值下不同高度風速(m/s)
圖3 V70=6.5 m/s各風切變值下風廓線示意圖
當V70=6.5 m/s時,不同的風切變值,平均風速隨高度的變化速率不同。風切變指數(shù)越大,隨高度增加風速增加的速率越大。
3.3.2 不同風切變下風能分布
按照公式(7),計算出各輪轂高度下機組掃風面積范圍內所包含的風能,如表2所示。隨著風切變越大,風能隨高度的增加率便越大。
表2 70 m同等風速下不同切變的各輪轂高度的風能
3.4.1 相同風切變下風速分布
利用標準切變值α=0.143,通過對70 m高度風速為6.5、7.0、7.5 m/s進行等切變遞推,得到各高度下的風速值,結果見表3,風速廓線見圖4。
表3 標準切變下風速隨高度的變化
3.4.2 相同風切變下風能分布
經計算,上述3種風速廓線下不同輪轂高度的風能如表4所示。
圖4 相同風切變值下不同風速風廓線示意圖
由表4可知,隨著輪轂高度的增加,風能也相應增加,但增加幅度有所減??;同高度風能的增加率與風速大小無關,與切變指數(shù)相關。
影響風電場建設項目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包括:風資源、總投資、運營成本及上網電價。為提高風電場的經濟效益,需要在合理上網電價的前提下,盡量提高風資源,降低總投資和運營成本,如圖5所示[4]。
表4 標準切變下風速隨高度的變化
隨高度的上升,風速呈逐步增大的趨勢,風功率密度也將隨之提高,因此風機輪轂高度的變化將對發(fā)電量造成顯著變化。單純從獲取更多風能的角度,輪轂高度越高,發(fā)電量也隨之越大。
但當風機輪轂高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盡管發(fā)電量有所提高,但工程的投資和施工技術要求必將同時增加。因此,需對風機輪轂高度的選擇進行經濟技術比較,采用適宜風電場的風機輪轂高度,以達到投資優(yōu)化的目的。
圖5 提高風電場經濟效益模型示意圖
本階段,分別對風切變指數(shù)為0.07、0.143、0.2情況下的風電場不同輪轂高度下差額內部收益率進行比較,以對不同風切變條件下風電場輪轂高度選取進行優(yōu)化。
在3種風切變條件下,不同風速、不同輪轂高度下的發(fā)電量如表5所示。
表5 3種風切變條件下,不同風速、不同輪轂高度下的發(fā)電量計算表
不同風力機輪轂高度,其差別主要有4個方面:風資源、塔架、基礎、施工吊裝。根據(jù)比較分析計算,不同輪轂安裝高度技術經濟比較成果見表6~表8。
由比較結果可見,風切變指數(shù)的增加及風電場風力機輪轂高度處平均風速的增加,都可以使增加輪轂高度后風電場年發(fā)電受益增加。選擇更高的輪轂高度后,投資-收益的差額內部收益率也逐步增加。
表6 V70=6.5 m/s時各安裝高度技術經濟比較成果表
表7 V70=7.0 m/s時各安裝高度技術經濟比較成果表
表8 V70=7.5 m/s時各安裝高度技術經濟比較成果表
但對于風切變指數(shù)及輪轂高度處平均風速相同的情況,由于發(fā)電量增加量隨著高度的增加逐漸變小,而投資增加量隨著高度的增加逐漸加大,因而投資-收益的差額內部收益率會隨著輪轂高度的增加逐漸變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塔架高度越高,風電場發(fā)電量越好,但同時投資也增加。根據(jù)風資源水平的不同,投入-產出的差額內部收益率也發(fā)生變化。風力機輪轂高度應按照風電場現(xiàn)場風能資源特性及投資費用進行差額比選。一般來說,風電場風力機輪轂高度選取可遵循如下規(guī)律:
1)當風電場現(xiàn)場風切變水平較大時(α>0.2),應適當增加風電場風力機輪轂高度(H>80 m),直至輪轂高度增加后,投入-產出的差額內部收益率接近基準收益率(一般按10%計)為止,以保證風電場獲得更佳的發(fā)電量受益;
2)當風電場風切變水平較小時(α<0.07),風電場輪轂高度不宜過高(H<75 m),根據(jù)當前主流風力機情況,輪轂高度宜在65~75 m之間選擇;
3)當風電場風切變水平適中時,輪轂高度的選擇應同時考慮風電場風資源特性;在一定范圍(不改變IEC等級)下,風電場平均風速較大時,可適當增加風力機輪轂高度。
[1] 李鴻秀, 朱瑞兆. 關于風切變指數(shù)對輪轂高度影響的探討[A]. 第五屆亞洲風能大會論文集[C], 北京, 2008.
[2] 陳欣, 宋麗莉, 黃浩輝, 等. 中國典型地區(qū)風能資源特性研究[J]. 太陽能學報, 2011, 32(3): 331-337.
[3] 顧喬祺. 從風力資源談風力機的選擇[J].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 2006, 13(4): 101-108.
[4] 張文寶, 王友. 風電場不同機組技術經濟性的分析[J]. 能源技術經濟, 2011, 23(3): 46-48,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