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風慕竹
向死而生
文/清風慕竹
三國兩晉時期,出身于名門世家的皇甫謐成名很早,26歲就以一部《帝王世紀》聞名于世,他致力于建樹史學,幾乎沒有人懷疑他會成為一代史學大家。然而,42歲時,一場大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皇甫謐得的是旭痹,一種嚴重的風濕病,經(jīng)絡阻滯,邪毒於積,十分痛苦。他看了不少大夫,吃了不少藥,可病癥并未得到緩解。那時社會流行服五石散,對治療傷寒有一定療效,皇甫謐有病亂投醫(yī),也跟著服用,結果病沒見好,身體更糟糕了。
病痛中的皇甫謐內(nèi)心充滿恐懼,常覺得命不久矣。那種無休止的痛苦,讓他活得十分絕望,他甚至幾度試圖自殺,幸虧被叔母攔下。痛定思痛,皇甫謐想,既然找不到良醫(yī),為什么不自醫(yī)呢?于是,他下決心學醫(yī),針對自己的癥狀,把研究的重點放在針灸上。
對于皇甫謐來說,最好的老師就是書,但能夠借鑒的書也就《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針經(jīng)》、《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寥寥幾部,而且這些醫(yī)書“其義深奧”,“文多重復,錯互非一”,非常混亂。
不過,求生的欲望給了皇甫謐強勁的動力。他一邊鉆研前代漸已成型的經(jīng)絡學說,一邊以自己為試驗對象,在身上尋找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并記錄體會和感受。這個過程相當艱難,他不僅要忍受針刺肌膚的痛苦,還要忍受久治不見成效的絕望。一條條經(jīng)絡的探索,一個個穴位的嘗試,皇甫謐用超人的毅力延續(xù)著自己的生命,也繪制著一部醫(yī)學鴻篇巨制。
長達十卷的《皇帝針灸甲乙經(jīng)》就這樣誕生了,它對針灸穴位進行了科學的歸類整理,并結合自己的臨床驗證,明確了穴位的歸經(jīng)和部位,統(tǒng)一了穴位名稱。介紹了內(nèi)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上百種病癥及針灸治療經(jīng)驗,并對五臟與五官關系、臟腑與體表器官關系以及津液運行、虛實補瀉等問題,都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奠定了針灸學科的理論基礎。
皇甫謐活到68歲,以他的醫(yī)學成就,被稱為“中醫(yī)針灸學之祖”,成為了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中國歷史文化名人。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提出過“向死而生”的生存智慧,說人由于面對死亡而珍惜自己的生命,進而活出自己的價值。中國古代的兵法講“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其實都是說面臨絕境,更能激發(fā)出人生命的潛能?;矢χk應該是這些理論的一個有力例證。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不幸可以毀滅人,也可以造就人,只要你不被自己打敗,就沒人能打敗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