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登上話劇舞臺的明星不少,其中包括葛優(yōu)、陳道明、潘長江、朱時茂、郭冬臨等,無一例外的,他們選擇的都是喜劇,且都獲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但像陳佩斯這樣能在話劇舞臺打持久戰(zhàn),而且在自己打下一片天空之后還提攜新人、開辦喜劇培訓班,搭建一個喜劇的平臺,將“喜劇”視為終身職業(yè)和研究對象的,卻絕無僅有。
看似從未失手,事實上卻是陳佩斯花費了大量工夫,從枯燥的喜劇理論入手研究,實地到全國的鄉(xiāng)野農(nóng)村采風,看書看戲反復琢磨出“喜劇的根源”,“為什么我演那些倒霉的小人物,能讓觀眾笑開懷,原來是觀眾從中產(chǎn)生了優(yōu)越感”,陳佩斯說:“以前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必須找到喜劇的規(guī)律,才能摸到觀眾的脈。”
“任何喜劇中都有一個悲情的核”,這是陳佩斯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他在劇中越是折磨自己,觀眾的笑聲越發(fā)強烈。所以,在生活中陳佩斯一向低姿態(tài),從而找到小人物的悲歡,有了這樣一個個的喜劇人物積累,陳佩斯的喜劇之路也越走越寬了。
對待喜劇,每個創(chuàng)作者的態(tài)度都不同。長期以來,很多導演看不起喜劇,在觀念上常常把喜劇和鬧劇混為一談,認為喜劇上不了臺面;還有一類導演,認為喜劇相對正劇更有觀眾和市場,因此常搞一些低俗的笑料糊弄觀眾,從中牟利??墒?,陳佩斯對待喜劇是真正潛心研究,多年來他將生活中樸實無華的情感磨礪打磨發(fā)光,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經(jīng)典喜劇形象。
陳佩斯的喜劇作品是“小人物集散地”,充滿了各種可笑的接地氣兒的小人物,散發(fā)著泥土芳香,帶著我們悲歡離合的生龍活虎。而這些都是陳佩斯從日常生活中搜羅來的,他的生活從未“高大上”,偶爾請記者們吃飯,也從來不去大飯店。他的生活更是簡單,他不喜歡打高爾夫,就喜歡在自己家樓前樓后走路鍛煉;他平時就是布鞋棉襖,不出鏡從不名牌加身;他開的車子曾有一輛捷達,開了十年,最近兩三年才淘汰。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也決定了他的作品從未失真。 (鄧晨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