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群
孫犁(1913-2002,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創(chuàng)始人)在物質生活方面,自奉甚簡,在日常的“待客”之道上,也是享有“吝嗇”之譽。平時,朋友、同事去家里拜訪,他一般沒有留入用飯的習慣,以至于大家覺得,誰要是能在孫府吃上一頓飯,那簡直就是一種無上榮光的“待遇”。
丁玲是孫犁學生時代的青春偶像,她是革命者,又是女作家,在20世紀30年代如同耀眼的明星一樣,備受文學青年的崇拜。孫犁讀過丁玲的作品,還收藏過雜志上丁玲的照片,一直保存了多年。兩人在延安時相識,丁玲對孫犁的作品也很欣賞。20世紀50年代中期,孫犁大病以后,雖然當時丁玲自身處境也很不好,但仍關心著孫犁,并派入赴天津探視慰問,還介紹來了醫(yī)生??梢哉f,他們的交情匪淺。1 982年,丁玲的“右派”獲得平反后,專程去看望孫犁,一杯清茶,一碟臍橙,便是孫犁招待丁玲的全部內容。真如古人所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康濯是孫犁的親密戰(zhàn)友,兩人相識于1 959年,有著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友情,兩個家庭成為世交,兒女之間也有了往來。有一次,康濯的愛人王勉思,從北京來看望孫犁,要留下吃飯,孫犁買了兩毛錢的肉,包了一頓餃子。王勉思回去后,如實地向康濯匯報:“老孫叫我吃了兩毛錢的肉餃子?!笨靛私饫吓笥训钠⑿?,他也有過同樣的經歷,一次來孫家,孫犁要他留下一起吃飯,康濯便對孫犁的老伴開玩笑說:“今天好了,留我吃飯了?!?/p>
賈平凹當年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時,深得孫犁的看好。孫犁曾主動寫文章評論推介他的作品,給他的散文集作序,長期保持著書信往來。賈平凹非常感激孫犁的知遇之恩和扶助之功,他內心里把孫犁奉若神明。1983年10月,賈平凹去天津領一個散文獎時,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人帶著去拜訪孫犁。快到飯點時,孫犁卻只挽留賈平凹一個人。其他同行的人不無羨慕地說:呀,我們跟了他十幾年,從沒留我們吃過飯。那頓飯吃的也是肉餃子,讓年輕的賈平凹受寵若驚,至今仍然難忘。
李克明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編輯,也和孫犁很熟,經常去孫犁家里。有一次,孫犁留他在家吃飯,之后他逢人便說:相交這么些年,孫犁就請我吃過一頓面條兒。這話聽著是在抱怨,卻分明是向人炫耀。
孫犁的確生性孤僻,疏于友道。晚年深居簡出,息交絕游,對待生活一切從簡,在吃飯穿衣上,幾乎沒有要求。一日三餐,棒子面,包谷粥,家常便飯。過80歲大壽時,也只在家吃一碗面。喜歡清靜,不愛熱鬧,也懶于應酬。他承認在錢物上有些“吝嗇”,說自己不是一個“慷慨”的人。孫犁窮苦出身,當年從學生到小職員,再到小學教員,一直收入微薄,還得節(jié)衣縮食來買書,從小養(yǎng)成節(jié)儉的習慣。戰(zhàn)爭年代,自不待說。進城以后,家里人口多,生活負擔重,后來盡管工資提高,也有稿酬補貼,但幾十年的積習成自然,想改終究也難。
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孫犁都視為輕淡,可有可無,唯把讀書寫作,看得無比重要,一刻也不愿放松。孫犁是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他那淡泊的處世態(tài)度,和其樸素的文字風格,驚人地契合一致,可謂人如其文,文如其人。還是賈平凹理解孫犁,他對孫犁的“吝嗇”現(xiàn)象,給出了最好的闡釋:孫犁是為文學而生的,他只全神貫注于文學,浸淫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物質的東西,對他來說,都是累贅。
(摘自《文史博覽》2014年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