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源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
論《虎》的人物關系與悲劇色彩的形成
李奕源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辛·拉賈拉南的《虎》講述了一個引發(fā)讀者的憐憫、憂慮、失落,情感的悲劇故事,其悲劇色彩的形成與人物間的關系密切相關。首先,法迪瑪與虎構(gòu)成具有隱喻功能的兩個意象,虎的死亡暗示了法迪瑪最終的命運。其次,在村莊這個封閉落后的系統(tǒng)中,“獵虎——反獵虎”的問題構(gòu)成劇烈對抗的雙方;獵虎行動的出發(fā)點是保護法迪瑪在內(nèi)的村人,其結(jié)局卻對法迪瑪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正是人物間關系的這種復雜性及其帶來的傷害與死亡,形成《虎》的悲劇色彩。
悲劇色彩;隱喻;系統(tǒng)符號
辛·拉賈拉南是早年由斯里蘭卡移居新加坡的小說家,“二戰(zhàn)”期間曾在報社工作,其短篇小說在美國、澳大利亞、香港等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拉賈拉南并不為中國內(nèi)地讀者所熟知,但是他的小說《虎》在穿越幾十年的歷史煙云之后,仍然活躍在各種經(jīng)典文學選本中?!痘ⅰ肥且黄毺氐淖髌?。如果按照經(jīng)典小說美學對其進行解讀,似乎無從下手,甚至很難說清楚故事是以虎還是法迪瑪為中心來展開。如何另辟蹊徑?我們不妨回到小說的接受過程中去尋找答案。
羅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指出:不同的讀者閱讀同一部文學作品時會采取迥然不同的態(tài)度,其中以“消磨時間”為目的的行為自然不在研究范圍之內(nèi),需要重點考察的是——“(1)出于研究目的的閱讀;(2)以審美態(tài)度完成的閱讀。在這兩種情況下,文學的藝術作品及其具體化不再是某種其他目的的工具而是成為讀者的活動,尤其是他的意識活動的主要對象。”[1]普通讀者的閱讀一般屬于后者,而審美經(jīng)驗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在英加登看來,審美經(jīng)驗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必不可少?!叭魏稳艘赃m合于認識實在對象的純粹研究態(tài)度來開始研究藝術作品,而沒有首先試圖恢復作為基礎的有時候相當復雜的藝術作品,同時又沒有在審美經(jīng)驗中以藝術作品為基礎構(gòu)成審美對象以便認識它,就決不能獲得關于審美價值的知識。”[2]換句話來說,讀者是在“審美體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作品的個性和呈現(xiàn)出來的價值。英加登還進一步指出,審美經(jīng)驗的實際起點是“原始情感”。什么是原始情感?當我們面對盧浮宮里的維納斯像時,面對初春晨光中一夜間開滿鮮花的果樹時,在這些對于實在事物的知覺中,“一種特殊性質(zhì)或一系列性質(zhì),或一種特殊的格式塔性質(zhì)”,“要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而且還不讓我們無動于衷”,“使我們產(chǎn)生一種特殊情感?!盵3]這種特殊的情感便是英加登認為的審美經(jīng)驗的原始情感。英加登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在文學作品閱讀的實際經(jīng)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確確實實會傳遞給讀者一種特別的情感或者情緒,進而生發(fā)出強烈的審美體驗,引發(fā)讀者的進一步思考。那么,《虎》這篇優(yōu)秀小說,促使我們迸發(fā)出什么樣的審美體驗呢?
《虎》講述孕婦法迪瑪黃昏在河邊散步時遭遇了老虎,老虎并沒有進攻的惡意,法迪瑪?shù)靡园踩祷卮迩f。但是虎的出現(xiàn)引起全村的恐慌,當晚頭人派出獵人們?nèi)カC殺老虎。法迪瑪整晚處在一種莫名的焦慮中。嬰兒也選擇在這個晚上誕生?!澳腥嘶貋聿拍苋フ医由拧?,這是法迪瑪母親的決定。當年輕人帶著“殺死老虎并且捕獲它剛生下的三只虎崽”的消息回來時,法迪瑪已經(jīng)痛苦萬分。在小說的結(jié)尾處,老太太突然意識到需要馬上去找接生婆。
不同時代的讀者有不同的閱讀語境,其審美經(jīng)驗必定也是不相同的。今天,“萬物有靈”的觀念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和重視,我們試圖追求與其他生命和諧相處的生存理念。小說中的老虎并未傷害任何人。在與法迪瑪對視中,它那充滿憂郁和煩惱的眼光甚至博得我們的好感。這只無辜的老虎卻被認定為非殺不可,并且最終難逃一死,連同它那剛出生的虎崽也慘遭厄運?;⒌拿\是觸動人心的,讓讀者產(chǎn)生憐憫之情。另一方面,因為獵虎事件影響了尋找接生婆的恰當時機,在痛苦呻吟中的法迪瑪能否順利誕生嬰兒,也讓讀者憂慮和不安。村莊人們的勝利,并沒有讓讀者感受到一絲絲喜悅,反而沉浸到一種消極的情感中去。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悲劇描述的不僅是一個完整的行為,而且是一個事件,這個事件要能夠引起觀眾的恐懼和憐憫情緒。”[4]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在其《創(chuàng)作哲學》(ThePhilosophyofComposition)中認為作家通過藝術創(chuàng)造使讀者感受“某種刺激”而得以升華靈魂,并且最具詩意的憂郁話題應當是死亡與美的緊密結(jié)合?!痘ⅰ钒藖喞锸慷嗟抡J為的“憐憫之情”,愛倫·坡所指的“某種刺激”、死亡與美(法迪瑪與虎的對視),我們可以認定它是一個悲劇。
至此,我們在返回小說的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虎》是一個悲劇,小說觸動我們的是憐憫、憂慮和失落的原始情感,并且這種原始情感吸引我們,生發(fā)我們的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與故事中人物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下面,我們將回歸文本的內(nèi)部構(gòu)成,從相互關聯(lián)的角度,探討它的悲劇色彩的形成。
我們在這里所說的隱喻,對應西文的“Metaphor”一詞。Metaphor在希臘語中原意為“轉(zhuǎn)換”,希臘辭源“μετá”(meta)意為“從一邊到另外一邊”,“φρω”(phero)則意為“傳達”。因此,“隱喻”可理解為將意義由某事物轉(zhuǎn)移到另一事物,用此物來表達彼物。那么,在意義允許的范圍內(nèi),隱喻在文學作品中具有廣泛的功能。它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修辭手法,它的運用可以延伸到整個文本,構(gòu)成文本展開的基礎,比如寓言。明確這一點之后,我們還應該從共時性的角度,從隱喻本身來看待隱喻。亞里士多德指出:使用隱喻須在“同種同類的事物”間發(fā)現(xiàn)“可資借喻的相似之處?!盵5]理查德(I.A.Richards)也認為隱喻需要某種“依據(jù)”(Ground)來維持自身的存在[6]。
在《虎》的故事中,我們很難斷定是以虎還是法迪瑪為中心來展開的,但是可以看到虎和法迪瑪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聯(lián)系,并且這種聯(lián)系讓讀者印象深刻。黃昏時,法迪瑪沿著河岸散步來到一處混沌而寂靜之地,廣袤的白茅草原、無數(shù)繁茂的樹木,在這兒既看不到村莊,也聽不見村莊里的聲音。法迪瑪進入的是虎的領地。法迪瑪為眼前的景象陶醉,她走向河中間站在齊腰深的河洼處。這在某種程度上暗含法迪瑪和虎之間的契合——對一種環(huán)境的認可。對某種環(huán)境的認可,代表著心靈天平的傾向。當虎出現(xiàn)在法迪瑪面前不到二十米遠時,依然是威嚴的、震懾人心的,但是它并沒有對這位闖入者發(fā)起殘忍的進攻?;⒑头ǖ犀斶M行了不可思議的相互對視,并且似乎讀懂彼此眼光中隱藏的憂郁和煩惱。
法迪瑪和虎的第二次密切聯(lián)系集中在獵人們外出捕虎期間。法迪瑪似乎不怎么為年輕人要面臨的危險感到擔心,她的心里完全被虎的形象和眼光占據(jù)了。她也顧不上在一旁叨念“今天晚上一定要死人”的母親,而是默默祈禱著:虎已經(jīng)跑遠了,遠得人們再也找不到它。當槍聲響起的時候,“法迪瑪顫抖起來,仿佛那子彈正對著她射來”,老虎的慘叫讓她直想哭。此時法迪瑪感到肚子劇痛,嬰兒將在這個晚上誕生。外邊的子彈已經(jīng)射中了老虎,“這動物的哀號延續(xù)了一會兒,在空中痛苦地震顫”;屋里的法迪瑪“臉痛苦地抽搐著,全身沁滿了閃閃的汗珠,一聲痛苦的呻吟從她的緊閉著的嘴唇中迸了出來”。不同空間的法迪瑪和虎在同一個時間中,在痛苦中,融成一體,仿佛是眼睛聚焦某個物品產(chǎn)生的兩道眩暈在視線中旋轉(zhuǎn)、搖擺、漂浮而后重疊回歸到物品的實體中去。讀者同時為她們的命運感到緊張、不安、震顫。虎最終被打敗了。獵人們歡呼著回來了。他們還意外捕獲了三只生下幾個小時、眼睛還沒睜開的虎崽。這讓讀者不由聯(lián)想到法迪瑪與虎的那場對視?;蛟S就是因為她們同為年輕母親的身份,法迪瑪才得以安全返回村莊。也是這種身份,讓法迪瑪和虎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產(chǎn)生不盡的關聯(lián),構(gòu)成互為隱喻的兩個意象。兩個意象相互滲透、相互暗示,小說的情節(jié)正是基于它們的隱喻功能得以層層展開,這對整篇小說的藝術效果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虎的死亡又意味著什么呢?
法迪瑪痛苦地呻吟起來,那汗水像黃色的珍珠在她的前額上閃爍。
“媽媽!”她哭喊道。
老太太把驚恐萬狀的年輕人推到門口。
“去找接生婆,孩子,”她叫道,“快點,去吧!找接生婆去。”
那年輕人兩眼發(fā)直,喘著粗氣,隨后拔腿就跑去找接生婆了。
法迪瑪?shù)哪赣H把女兒遇虎的故事夸張加工四處散布后,全村一片驚恐,大家都躲進屋子插上門閂,頭人做出殺虎的決定。在獵虎過程中,法迪瑪偏偏肚子疼痛?!澳腥嘶貋聿拍苋フ医由拧保@是一個無奈而合理的決定。因此小說有了以上具有戲劇性的結(jié)尾?!敖裉焱砩弦欢ㄒ廊恕?!虎死了。年輕的獵人們都活著回來了。法迪瑪卻耽誤了找接生婆的最佳時間。法迪瑪母親這句頗有預言性的話,不幸砸中了誰?文本雖然結(jié)束了,但是存續(xù)在讀者心中的故事并沒有結(jié)束。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指出結(jié)尾的兩種面目,“它看起來是一個整齊的結(jié),將所有的線條都收攏在一起,所有人物都得到了交代;同時,它看起來又是解結(jié),將纏結(jié)在一起的敘事線條梳理整齊,使它們清晰可辨,根根閃亮,一切神秘難解之事均真相大白?!盵7]虎的故事以被血腥獵殺為結(jié)局。但是三只虎崽和法迪瑪?shù)慕Y(jié)局呢?讀者讀到的是一個悲劇的結(jié)束,另一個悲劇的誕生。一種失落的情感由此產(chǎn)生。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為語言學確定了基本的研究方向:語言是由單位和關系構(gòu)成的系統(tǒng);并且清楚地體現(xiàn)了一種形式策略,就是堅持把關系系統(tǒng)放在首位。喬納森·卡勒(Jonathan D.Culler)受其啟發(fā),從文學研究與語言研究的可能關系上進行了評論和拓展,他將語言學視為社會和文化行為的思考模式,將社會和文化世界視為類似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爱斘覀儼逊钦Z言的符號系統(tǒng)也看作‘語言’的時候,迄今被忽略或掩蓋的一切關系都會顯露出來?!盵8]另一方面,卡勒特別重視符號與系統(tǒng)的關系,“哪里有符號,哪里就有系統(tǒng)?!盵8]符號在這位文學理論家看來,必然是一種相對的實體,要由它與其他符號的關系來確定。當然,卡勒也指出意指規(guī)則相對復雜的符號現(xiàn)象,諸如文學等具有審美價值的符號,更適合符號學的研究方法,因為它們的交流系統(tǒng)豐富、深奧,引人入勝。至此,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已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有益的文學批評理論的途徑。南開大學劉俐俐教授對王魯彥《一個危險的人物》的文本分析,便是這個理論運用的成功典范?!拔覀兛梢约僭O,在小說里,經(jīng)典小說美學中的環(huán)境概念,即一個相對獨立的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中發(fā)展的故事情節(jié),可以大致看做是社會生活的系統(tǒng),即語言。而人物則可以看做是符號,在這個系統(tǒng)中運行,并在系統(tǒng)中產(chǎn)生意義,得到認定。當然,系統(tǒng)是由各種關系和對立構(gòu)成的。這樣,經(jīng)典小說美學中的人物、環(huán)境以及情節(jié)三個范疇就被轉(zhuǎn)移到結(jié)構(gòu)主義思路中來了……”[9]按照這樣的理論和啟示,我們來探究《虎》的故事的內(nèi)在機制,看看其中的符號和系統(tǒng)是怎樣運行的。
《虎》的故事發(fā)生地是某個依山傍河的村莊。村莊及其周遭構(gòu)成故事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關于這個系統(tǒng),可以從兩方面來描述。一方面,村莊坐落在復雜而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里,周遭是山巒、莽原、沼澤、叢林、河流。另一方面,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相應地孕育出人們狹窄、原始、缺乏安全感的思維觀念。首先,村莊的事務由“頭人”來決定。頭人是威嚴的,“頭人不耐煩地揮了揮手,叫這位老太太安靜一會。于是她不吱聲了”。其次,依山而居的村民們對包括老虎在內(nèi)的猛獸是極度恐懼和痛恨的。當虎的消息在村中散布開之后,上下一片慌亂;頭人決定捕虎的那一刻,男人們都沉默不語,惶恐不安?!霸谒牢覀兦熬偷糜腥巳⑺浪?。這是人之常情。”“它們冒險來到村邊就是要吃人?!痹俅?,村莊的人們是不允許任何浪漫想法的存在。法迪瑪告訴母親,她遇到的虎是溫和且滿眼的煩惱,一點也不兇惡。老虎怎么可能是溫和的?母親激怒地直斥法迪瑪?shù)幕奶?,“你這話真像你父親過去說的一樣”,“他過去常說風在給他唱歌”。這樣的環(huán)境或者說是背景鋪墊,符合讀者閱讀經(jīng)驗中對悲劇發(fā)生的預想。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間的矛盾便在這個系統(tǒng)中展開。
那么系統(tǒng)中的符號是怎樣的呢?故事中出現(xiàn)的虎和人物,諸如法迪瑪、法迪瑪母親、頭人、瑪莫德、報信年輕人等是村莊這個系統(tǒng)中的符號。符號的意義是在系統(tǒng)中獲得的,換句話來說,每一個符號的意義是通過它與其他符號的關系來確定,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故事系統(tǒng)中的符號做一個有效的分類。如果以村莊為中心,那么村莊的人們便構(gòu)成系統(tǒng)中心的符號,虎則可以被理解為系統(tǒng)邊緣的符號。連接這兩類符號的符號當然是法迪瑪。按照法迪瑪?shù)纳矸荩臼菍儆谥行牡姆?,但在故事的闡釋過程中法迪瑪?shù)姆栁恢脜s發(fā)生了變化,可以稱為“符號轉(zhuǎn)移”。法迪瑪這個符號在文本中發(fā)生了兩次轉(zhuǎn)移。第一次是法迪瑪誤入虎的領地,這是身體上的轉(zhuǎn)移;第二次是獵虎過程中法迪瑪對虎的處境感到憂慮,兩者間發(fā)生微妙的感應,這是心靈上的轉(zhuǎn)移。符號的這兩次轉(zhuǎn)移,意味著中心的符號法迪瑪實際上與邊緣的符號虎站到了同一線上。正是這樣的符號轉(zhuǎn)移,為悲劇的發(fā)生奠定了基礎。讀者在閱讀體驗中產(chǎn)生憐憫情緒,便是建立在法迪瑪與虎密切關系的基礎上,這也是亞里士多德所指的:“如果一個人殺害了他的敵人,他的行為和意圖都不會引起我們的憐憫,除非造成很大痛苦。如果他們彼此是非親非仇的關系,也不會產(chǎn)生憐憫的效果?!盵4]至此,系統(tǒng)中形成對立的兩類符號,對立的焦點集中在以下兩組關系上:
“獵虎——反獵虎”。法迪瑪?shù)哪赣H在獵虎決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全村對虎的出沒表現(xiàn)出如此不正常的恐慌,正是因為法迪瑪母親把女兒告訴她的故事經(jīng)過夸張加工后四處散布。當頭人過來詢問法迪瑪?shù)氖虑闀r,老太太在一旁進行了大量繪聲繪色的描述。但是法迪瑪?shù)哪赣H的行為只具有推波助瀾的意義,最終發(fā)出獵虎決定的是頭人。當法迪瑪表示不愿意讓人們?nèi)ゲ稓⒗匣r,頭人“皺起眉頭”??梢婎^人從一開始便站在獵虎的立場上。文中有一處細節(jié)值得我們注意。在聽到虎出現(xiàn)的消息時,“老人們則嚼著檳榔,大聲追問,為什么這樣慌亂?”老人們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智者的形象,但是他們在獵虎的決定中卻沒有任何作為,這無疑加深讀者的失望情緒。反獵虎的整個任務完全落在法迪瑪身上。法迪瑪?shù)淖罱K失敗,一方面是由于力量的薄弱,另一方面則應該歸結(jié)于她自身的不足。比如在回答頭人問題時,法迪瑪?shù)摹翱跉怙@得有些不耐煩”,這多少在頭人面前喪失了一些機會。法迪瑪與以頭人、母親為代表主張獵虎人們的對抗,屬于思想意識上的對抗。而以瑪莫德為首的十多人的獵人團與虎的對抗,則是直接行動上的對抗,是一種暴力的對抗,就像法迪瑪母親說的“瑪莫德這孩子自己就像個老虎”。在這兩類符號的對抗中,以虎的死亡為結(jié)局,法迪瑪和虎失敗了。在讀者的閱讀體驗中,法迪瑪與虎無疑是博得讀者好感的一方,但是她們卻因為孤立和弱小而失敗了。讀者的憐憫與同情由此產(chǎn)生。我們可以設想,在雙方對抗中,如果讀者期望其勝利的一方,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最后卻慘遭失敗,那么這會不會引起讀者另一種情緒呢?
“保護——傷害”。村莊最后作出獵虎的決定,一方面是出于對虎的恐懼和痛恨,另一方面則是出于保衛(wèi)村莊人們的財產(chǎn)和生命的考慮。在人們看來,“老虎只要來到村邊,不達到目的是不會離開的”。法迪瑪作為村莊的一員,她作為一個中心的符號的身份在此并沒有消失,所以她是在受保護的范圍內(nèi)。但是這樣出于“保護”目的的行為,卻帶來違背本意的結(jié)果。我們不能否認故事中存在一個可能的事實:法迪瑪在當天晚上出現(xiàn)突發(fā)性的腹部劇痛便是受獵虎事件的刺激。這樣的猜測是有線索可循的。在獵人們外出后,法迪瑪便籠罩在過度的憂慮和不安中,這樣的情緒無疑給懷孕的法迪瑪造成不利的影響。帶來致命打擊的,則是獵虎事件耽誤了法迪瑪找接生婆的最佳時機。我們前邊也講過,讀者在閱讀體驗中不難猜測到法迪瑪?shù)拿\最后將遭遇不好的逆轉(zhuǎn),這意味著法迪瑪這個符號即將在系統(tǒng)中消亡。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的情節(jié)有三個要素:反轉(zhuǎn)、發(fā)現(xiàn)和災難,消亡是一種災難,一種悲劇。至此,系統(tǒng)中兩類對立的符號已經(jīng)失去對抗的可能性,村莊將回歸到往日的平衡狀態(tài)中,但法迪瑪受到的傷害卻是不可彌補的。
我們看到,符號與符號在系統(tǒng)中的關系,推動事物發(fā)展和意義的形成。就《虎》而言,構(gòu)成系統(tǒng)符號的人物的關系是復雜的,這種復雜性表現(xiàn)為符號的運動:轉(zhuǎn)移、對立和消亡。符號的轉(zhuǎn)移,為符號形成對立提供可能性,奠定故事悲劇的基礎;一方符號的消亡是符號對立的結(jié)果,也是故事悲劇的要素。正是人物間的種種復雜關系和符號的運動,最終催生《虎》的悲劇色彩。
[1] [2][3](波)羅曼·英加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M].陳燕谷,曉未,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180,219,197.
[4] 亞里士多德,賀拉斯.詩學·詩藝[M].郝久新,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7,51.
[5] 亞里士多德.修辭學·第3卷[M].羅念生,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154.
[6] I.A.Richards.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96&117-118.
[7] 希利斯·米勒.解讀敘事[M].申丹,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50-51.
[8] 喬納森·卡勒.索緒爾[M].宋珉,譯.北京:昆侖出版社,1999:84;84.
[9] 劉俐俐.中國現(xiàn)代經(jīng)典小說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5.
[責任編輯、校對:梁春燕]
On Characters' Relations and Tragic Formation inTiger
LIYi-yuan
(Liberal Art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Tiger, written by Sim Rajaratnam, tells his readers a tragic story, triggering their emotion of pity, anxiety and loss. Its traged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lations among its characters. Firstly, Fadima and tiger constitute two images with metaphor functions, and the death of tiger suggests Fadima's ultimate fate. Secondly, in the village, a backward and closed system, the controversy of "hunting tiger or anti-hunting tiger" forms a violent confrontation; the aim of tiger-hunting-action is to protect the villagers including Fadima, but it finally brings the irreparable harm to Fadima. It is the complexity between the characters' relations and the injury and death it caused that form the tragedy oftiger.
tragedy; metaphor; system symbol
2015-03-21
李奕源(1988-),男,廣東潮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寫作學研究。
I106.4
A
1008-9233(2015)04-0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