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雄
千家屋舍接長川,古渡斜陽亂泊船。
春樹春波渾不辯,一林檣畫一江煙。
這是清代著名畫家李熙垣所畫《江行圖》第一幅的《大溶江》,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山水畫“冰清玉潤”畫風藝術的集中體現(xiàn),又是他于靈渠的一分至愛。
李熙垣(1780—1869),字星門,號東屏,廣西桂林永福人,道光十六年(1836)恩貢,一生致力于山水畫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功力深厚,師法元“倪、黃”。又善師造化,因此,其山水畫雄奇渾厚,丘壑幽深,筆法遒勁,意境深邃。他的傳世名作為《江行圖》共35幅,冊頁,同時擅書師法米芾,工詩,精鑒別。
《大溶江》是他57歲晚年之作。道光十七(1837)夏,李熙垣應其在山西為官的弟弟李孔淳之邀,漫游北方,從桂林出發(fā),逆漓江泛舟而上途經(jīng)大溶江。大溶江自古乃歷史文化名鎮(zhèn),商賈云集,經(jīng)濟繁榮,這里又名曰河口。即三河(溶江河、靈河、川江河)交匯之地,又是歷史古渡,河面寬闊,碧波蕩漾,兩岸綠樹青蔥,遠山淡藍、生機盎然,好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妙筆天成,深深地激起了他的畫興,遠山、近水、陽光、屋舍、樹林、云煙、小船……隨著他的墨華飛動,一幅意趣生動的《大溶江》寫生山水畫誕生了……
李熙垣,名家也,他在創(chuàng)作《大溶江》時,選點極為精確,構圖新奇,他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一層地,二層樹,三層山”的“三疊式”和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的“兩段式”傳統(tǒng)構圖,也沒有采用“平遠、深遠、高遠”的布局方法,而是以“全景式”實景實寫的方式,表現(xiàn)大溶江的山川美景、自然風光,水之動、山之遠、樹之靜,有動有靜,虛實結(jié)合,寫出山的骨、水的潤……一種愉悅的心情,酣暢流利的表現(xiàn)了出來,因為他剛剛獲得了恩貢,從整個畫面來看,他是以東南點為坐標,目視西北方向,畫面的下面為陸地,留白部分為三河匯聚的河面。向右延伸,即是靈河河面,何為靈河?靈渠之下游也。偏上乃是一片綠洲,就是現(xiàn)在溶江兩河中間的一片綠地,綠地稍上一片留白,便是川江河了。畫的中部為綠地和村舍,遠遠望去,山巒重疊,層次分明,畫面宏闊,景物突出,雖然著墨不多,但濃淡相益,愈遠愈朦朧,顯示春山的恬靜和美麗,“天地渾然一氣,明暗高低不同”,直抒胸臆,一氣呵成,淋漓清潤,且豐富多彩。
樹,在傳統(tǒng)山水畫的畫法中也多種多樣,但一幅好的山水畫卻離不開樹?!洞笕芙酚捎谌穗x景近,所以樹林較大,上、中、下均以樹為主,山與樹相近,樹與屋舍相連,柳樹雙株重寫,雜樹以叢樹為主,大小參差,由近及遠,由濃及淡,與小船、屋舍、煙云搭配合理,布局新奇和諧有趣,相得益彰,寫出自然生態(tài)之美。
中國畫講究用筆用墨、用筆,曲盡飛澀、,徐疾、粗細、干濕之妙,如中鋒、側(cè)鋒、逆鋒、散鋒、順鋒、尖筆、禿筆、枯筆、破筆、圓筆等,但主要有中鋒細筆,側(cè)鋒粗筆。《大溶江》的用筆則以中鋒為主,細筆細寫,且行筆古拙,枯筆之后,多用濕筆,如樹之干用枯筆,樹之葉用濕筆,橫點、梅花點、圓點、胡椒點并用,樹枝線條,一步到位,有粗有細,點線結(jié)合,變化豐富,蒼勁而有力,圓潤厚重,用墨又多用淡墨,濃淡相益,墨氣淋漓,濕潤而雄厚,表現(xiàn)出了大溶江春之柔,水之美。
李熙垣先生在畫《大溶江》時,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取景構圖不落俗套,用筆用墨極佳,有筆氣,有墨氣,有色氣,心隨筆運,靈活多樣, 恣肆大膽,意境生動,體現(xiàn)出很高的藝術造詣,這與他幾十年的深入生活、勤奮學習、詩書功夫是分不開的,正如薛風煥作詩贊道:“老筆奪造化,收盡山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