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林
理解信息技術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能夠積極嘗試和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于實踐生活,實施有效教學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重點。筆者對我校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問題及采取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問題
對小學五年級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顯示,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這一學科并沒有得到學校、教師和學生應有的重視。
(一)學生方面
1.學生本身。開始時對信息技術課學習興趣濃厚,覺得信息技術課可以上網(wǎng)、聊天、打游戲,非常好玩。隨著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入,有的內容理論性非常強,需要記憶,又枯燥無味,知識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下降。課堂上,學生只是喜歡上機的操作課,一部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以“玩”“樂”為主要情緒支配,對游戲、上網(wǎng)聊天情有獨鐘,而對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置之不理。一節(jié)課下來,表面上課堂氣氛很活躍,但實際上學生什么也沒學會。
2.家長對學生的影響。受我國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許多家長往往更注重“主科”的學習,認為信息教育不重要,只要會打字、能查資料就行,致使學生把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看成是“放松”學科。
(二)教師方面
1.學校對教師的影響。在一些學校,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往往是個“多面手”:既要給學校打打字,還充當了本校的技術支持人員(全校所有計算機的日常維護和故障排查);為其它學科教師制作上公開課或參加比賽的課件,甚至要停掉信息技術課,親臨賽課現(xiàn)場幫其它學科教師調試機器和課件。大多數(shù)信息技術教師或者平時很少花時間備課,或者備課質量不高。備課的質量不高還導致大多信息技術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不高,語言能力、教學機智等較其它學科教師弱,教學術語表達不準確,提問方式不恰當不能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2.新授課教學方法的影響。小學信息技術新授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教師演示教學、“任務驅動法”教學、指定內容讓學生獨立自學、“合作學習”、學生互幫互學。
“教師演示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尤其是過多的教師演示,需要學生有很強的記憶能力。許多教師在上課10多分鐘,甚至25分鐘后才將計算機交給學生,學生在教師演示過后只能記得教師開始操作的幾步,稍遇困難就會不知所措。其后教師還不時講解、回答問題,學生操作時間一節(jié)課很難超過20分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很膚淺,上節(jié)課剛學會的操作,下一節(jié)課就忘記了,更不要說解決一些變化的問題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應采取的策略
(一)提高對全校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力度
對全校教師進行計算機操作培訓的建議,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和教師的歡迎。對教師進行常用問題的培訓后,技術信息教師的額外任務解除了一半,有精力在備課上下工夫。信息技術學科提倡課程整合,信息技術教師要做到一節(jié)課不能只是就知識教知識,就軟件講操作,而是應選取一定的現(xiàn)實內容作為教學內容。這個內容的選取,一般要達到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能結合其它學科的內容,或是和思品、勞動、環(huán)保、生活等有關的內容。教師在教學內容中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入手,采用教學技巧進行啟發(fā)引導,以此來實現(xiàn)教學目的。另外,注意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征,分清學生的不同學習層次進行教學。認真分析教材教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融合其它教育目標的內容,提高課堂內涵。
(二)構建信息技術學科“自主探究”學習方式
構建信息技術教學“質疑——探索——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式。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學生參與創(chuàng)設情境——質疑;確立自主探究新知的課堂教學機制;建立學生群體議辯的課堂活動場。
(三)改進評價方式
在學生完成作品之后,首先讓學生進行自評,對自己的作品先進行評價,然后再互評,傾聽他人意見,對作品進行再次修改。這樣一來,評價活動變?yōu)榱藢W生再學習的動力。通過自評和互評,提高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和意識,讓學生在評價中彰顯個性,共同提高。
(四)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延伸課堂
Internet得天獨厚的信息傳遞優(yōu)勢使得它不僅是一種學習工具,也是一種交流中介,為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提供了共享與交流不同觀點、看法的機會。開設論壇,學生當版主,積極性非常高,但有些個別學生經(jīng)常惡作劇,為此我們必須對學生上網(wǎng)制定規(guī)則,同時灌輸網(wǎng)絡道德內容。另外通過收發(fā)電子郵件、留言本和聊天室等功能,使得研討、交流的時間不只是局限在課堂的40分鐘,從時間和空間上對課堂進行了延伸。
(五)與其它學科整合
多媒體教學為學生網(wǎng)上學習提供了便利,學生可以上網(wǎng)查資料,可以下載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將自己的調查報告做成電子投影片來顯示,可以用電腦辦各種小報。學生在網(wǎng)上查詢、交流、欣賞、創(chuàng)作、展示,這必將帶來學習方式的改變。在與其它學科的整合過程中,我們與音樂、美術和社會等學科做了有益的嘗試。我與語文教師多次合作,用精美的動畫課件豐富學生們的想象。為了創(chuàng)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學校特色的課程整合,師生一起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出校門,走進自然,融入廣闊的社會生活之中,讓現(xiàn)實生活的社會文化、自然景觀和時事焦點等都成為我們學習研究的內容。孫吳是“大果沙棘之鄉(xiāng)”,我校的社會老師帶領學生去參觀“大果沙棘種植園”和“大果沙棘廠”,回來后讓學生通過電腦制作成果展,介紹家鄉(xiāng)的美麗景色。
信息技術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合的方法,才能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調動他們的內部驅動力。完善教學體系,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信息技術課堂才能更有效率,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