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環(huán)鄱陽湖地域著名詩人行績考論

2015-01-13 01:30:02余和生
鄱陽湖學刊 2014年6期

余和生

[摘 要]鄱陽湖以其迷人的魅力,贏得過眾多詩人的緣情禮贊,形成了獨特的鄱陽湖文學景觀。這一遒拔勁秀的奇葩,雖常有人賞顧,卻往往不得其宗。為了彌補這一遺珠之憾,我們有必要作一些發(fā)掘性的研究。其實,把歷代著名詩人描寫鄱陽湖的詩作匯聚起來,大可以演奏一部洋洋灑灑、氣勢恢宏的鄱陽湖之歌,還鄱陽湖應有的文學史地位。

[關鍵詞]環(huán)鄱陽湖地域;歷代著名詩人;鄱陽湖文學

[中圖分類號]I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4)05-0099-07

環(huán)鄱陽湖地域著名詩人行績,指的是曾來到過鄱陽湖或寫到過鄱陽湖的歷代著名詩人的行吟舉止及創(chuàng)作業(yè)績,并由此而形成的中華文學所獨有的古老而又常新的鄱陽湖文學景觀。這串詩苑深處隱藏著的遒拔勁秀的奇葩,就是歷代著名詩人直接描寫鄱陽湖的詩作,不失為是鄱陽湖的歷史文化印記。但和洞庭湖比起來,似乎又有些遜色。為彌補這一遺珠之憾,我們有必要作一些發(fā)掘性的研究。讓我們循著歷代著名詩人們的行止和業(yè)績,或者可以找到一些解析的基點,以還鄱陽湖文學應有的文學史地位。

一、環(huán)鄱陽湖的第一位詩人——屈原

第一個向鄱陽湖走來的,當數(shù)被譽為詩國第一人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號靈均,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公元前298年,屈原因遭令尹子蘭忌妒,被頃襄王流放到楚國東部地區(qū)的陵陽。42歲的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從此踏上了二次流放、故國難回的不歸之途,此有《哀郢》①為證。《哀郢》一詩,從秦軍進攻楚國時,屈原第一次被放逐后隨流亡百姓一起東行的情況寫起,抒發(fā)詩人放逐后刻骨難忘的畫面。從詩中接連出現(xiàn)的三個“東”字句——“方仲春而東遷”、“今逍遙而來東”、“兩東門之可蕪”來看,詩人足跡應是一路向東:從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出發(fā),乘船經長江至夏水(“遵江夏以流亡”),順流而下(“將運舟而下浮兮”),過洞庭再入長江(“上洞庭而下江”),離故國家園日漸見遠(“哀故都之日遠”),不禁憂從中來,遂來到鄱陽湖口長江邊的廬山漢陽峰西顧遙望(“登大墳以遠望兮”),聊寄衷腸(“聊以舒吾憂心”)。面對山北的流放終點站——陵陽(“當陵陽之焉至兮”),即今天的安徽青陽縣陵陽鎮(zhèn),在此南天遙望,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將送我南渡到何方?。ā绊的隙芍扇纭保科鋾r雖還未有“鄱陽湖”之名,但澤地水國已見端倪。還有他的《悲回風》,詩中借用“回風磯”一名為詩題,以借景生情手法,抒發(fā)積壓在心中已久的憂傷?;仫L磯,位于鄱陽湖口梅家洲西北岸的長江之濱。據(jù)《廬山志》記:“江磯寺西南有回風磯?!边€有清人蔣驥所著《哀郢路圖》,這些都讓今天的人們看到了屈原在鄱陽湖畔那一步三回首的眷戀足跡。至此,作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另三人是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意大利但?。?,終于帶著千憂萬慮的心境、經歷千辛萬苦來到了鄱陽湖邊,成為環(huán)鄱陽湖的第一位詩人。

二、環(huán)鄱陽湖的本土詩人——陶淵明

這第二位著名詩人不用向鄱陽湖走來,他本就是鄱陽湖的兒子,即東晉時的偉大詩人、中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陶淵明。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潯陽郡柴??h(今九江市西南)人。他有一篇知名度極高的文章《桃花源記》傳世,表達了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理想;他廣為人知的故事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去;他留下了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婦孺皆知的詩句,充滿閑情雅趣,因而被譽為“田園詩人”。由于陶淵明一直都在鄱陽湖畔生活、為官,歷史上的鄱陽湖又有過“宮亭湖”、“彭蠡湖”等名稱,而“鄱陽湖”卻在他去世前六年才被正式命名,故詩作當中并未出現(xiàn)過“鄱陽湖”之類的字眼。但他所揮寫的,莫不透露出他對生養(yǎng)其的“母親湖”的融匯與眷戀。他的《游斜川并序》詩云:

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

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弱湍馳文魴,閑谷矯鳴鷗。

迥澤散游目,緬然睇曾丘。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

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否?

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②

詩寫日月之易逝,人生之無常,山水之優(yōu)美,情懷之切切,真實記錄了作者剛入半百之年的心態(tài)。尤其在當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掛冠解綬、辭官歸田時,就是在“洋洋平津”的鄱陽湖邊掛起風帆回歸故里柴桑。一路揚帆,“舟搖搖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表現(xiàn)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船一靠岸,就狂喜地“載欣載奔”,已有“僮仆歡迎,稚子候門”;進得后花園,看見“松菊猶存”,更為興奮,于是“攜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鄙踔粮杏X到家園的一草一木都因他的歸來而“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③直讓人感到自己就置身在這氤氳的鄱陽湖氛圍之中。難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贊曰:“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雹?/p>

三、“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的謝靈運

與陶淵明并稱“陶謝”的謝靈運(385-433),是浙江會稽人(今紹興),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人稱謝康樂,是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著名的山水詩人。從他開始,山水詩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流派。謝靈運的山水詩作,主要描繪了三個地方的自然風光:始寧、永嘉和臨川。始寧是他的故居所在之地;永嘉和臨川是謝靈運被貶外任之所。元嘉八年(431),謝靈運因圍湖造田之事被貶至臨川(今江西撫州臨川),在赴臨川任上,謝靈運寫了一首題為《入彭蠡湖口》的詩:

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

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蓀。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露物吝珍怪,異人秘精魂。

金膏滅明光,水碧綴流溫。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敦。①

這首詩寫自長江入鄱陽湖口,沿長江逆流而上,彭蠡水勢,崩起層層雪浪;波濤奔涌,凝聚重重風潮。這兇險水勢,傳達出詩人對日復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經厭倦,宦海風波在詩人心中投下的陰影,襯映著詩人人生道路的坎坷兇險。詩人本是東晉世襲的公爵貴胄,劉宋王朝自然不放心,把他遠放臨川去任內史這一閑職。他迫不得已離鄉(xiāng)上任,胸中自有一腔憤慨。

船入鄱陽湖口,風平浪靜,春江月夜,高山綠野,晴空白云,使人心曠神怡。詩人慕石鏡、羨松門,想象大自然的奧妙無窮,產生強烈的退隱之意,但“徒作千里曲”,身不由己,又如何逃脫厄運呢?不僅如此,詩人更把這種強烈的情感融入到創(chuàng)作之中,讓我們不但看到詩人背井離鄉(xiāng)之時的苦痛,也能體會到他對家鄉(xiāng)的深情與依戀,還有就是對鄱陽湖“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式的仔細觀察、細致描寫,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四、“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王勃

謝康樂之后二百多年,一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②把鄱陽湖之歌推向極致,這就是出自“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的《滕王閣序》。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孫。6歲能文,未冠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李賢)府修撰。滕王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贛江之畔,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始建,后閻伯嶼為洪州牧,重修滕王閣,宴群僚于閣上,王勃省父過此。閻伯嶼原本是要讓其婿孟學士作序以顯才學,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初憤然離席。至配室更衣,專會人伺其下筆。初聞“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臺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公聞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于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唐摭言》所記,或者有些夸張,但王勃的《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此段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篇章;而“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③的詩句,更不失為是鄱陽湖進軍詩壇的一次寫真式形象展示,與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④相比,毫不遜色。

五、“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的孟浩然

正是這個孟浩然,不僅寫過洞庭湖,也寫過鄱陽湖,請看他的《彭蠡湖中望廬山》:

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fā),渺漫平湖中。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黯黮凝黛色,崢嶸當曙空。

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

我來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春M緦?,星霜歲欲窮。

寄言巖棲者,畢趣當來同。①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早年隱居故鄉(xiāng)鹿門山,40歲時曾到長安求取仕進。據(jù)說孟浩然在長安期間,唐玄宗曾召見他,問他近來有何佳作,他卻念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詩句,令唐玄宗十分生氣,因下令放還,失意而歸。一生除在張九齡幕府中任過短時間從事以外,未擔任過任何官職,是唐代著名的布衣詩人。孟浩然寫了大量的山水詩,是繼謝靈運以后,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詩的著名詩人。他的詩平淡樸素,自然而有韻味,不失為盛唐一大家。

這首《彭蠡湖中望廬山》,是孟浩然漫游東南途徑鄱陽湖時所作。詩從大處落筆,描繪出大自然壯闊圖景。第一二兩句就寫得氣勢磅礴,格調雄渾。遼闊無邊的太空,懸掛著一輪暈月,景色微帶朦朧,預示著“天風”將要來臨。次六句寫中流見到廬山及其絢麗景色與雄偉氣勢,緊接二句想到東漢隱士尚長、東晉高僧慧遠等隱居廬山高人,復四句寫自身去留的矛盾心情,末二句寄神往預期之意。全詩由湖而山,由自然景色而人文遺跡,由景而情,轉接自然,于現(xiàn)實中顯空靈,于空靈中傳神韻,《全唐詩》稱孟詩“佇興而作,造意極苦”②,于此可見一斑。

六、“開帆入天鏡,直向彭湖東”的李白

鄱陽湖有幸,繼屈原之后最具個性、最偉大的浪漫主義天才詩人——“詩仙”李白,也留下過以鄱陽湖為題的詩篇。李白(701-762),祖籍隴西(今甘肅)人,少年時生活在蜀地,壯年漫游天下,學道論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離開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他的詩,想象力如“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無人能及。請看《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懷謝康樂,題詩書游覽之志》:

謝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門。余方窺石鏡,兼得窮江源。

將欲繼風雅,豈徒清心魂。前賞逾所見,后來道空存。

況屬臨泛美,而無洲渚喧。漾水向東去,漳流直南奔。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青桂隱遙月,綠楓鳴愁猿。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論。吾將學仙去,冀與琴高言。③

詩作是說:謝靈運先生曾經由此泛舟鄱陽湖,并游覽松門山。我也剛剛從那里仰望山上的石鏡,并順流上達流水盡頭。此行是繼承謝公的風雅傳統(tǒng)和精神,不僅僅是來這里散心。前輩的高見超邁,我輩何處尋真知?現(xiàn)在正臨大水汛時期,浩浩洋洋,無比壯美,而沒有江岸邊激流的喧鬧。漾水向東方流去,漳水向正南方奔逝。兩水與湖交匯處的夜晚空空朦朦,蜿蜒千里,一派混沌。天空明月隱蔽在青青的桂花樹叢,愁猿的哀啼籠罩著翠綠的楓林。江中也許可以采到碧綠的水玉,可是煉金丹的秘訣何處可尋?我要學仙去了,希望可以與仙人琴高談心。

還有一首《下潯陽城汛彭蠡寄黃判官》:

浪動灌嬰井,潯陽江上風。開帆入天鏡,直向彭湖東。

落影轉疏雨,晴云散遠空。名山發(fā)佳興,清賞亦何窮。

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相思俱對此,舉目與君同。①

此詩為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李白60歲時下尋陽泛舟鄱陽湖寄友人黃判官之作。潯陽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彭蠡,即彭蠡湖,這里指鄱陽湖。黃判官,李白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詳,判官為觀察使、節(jié)度使的僚屬。關于灌嬰井,據(jù)《元和郡縣志》記載,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灌嬰主持筑建湓口城(一名湓城,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因地處湓水入長江口得名)。建安(東漢獻帝年號,196-220)年間,孫權經過這里,親自立標令人打井,正好打出了灌嬰筑城時古井,于是在井旁豎立銘記為“穎陰侯(灌嬰封爵)井”。傳說井水很深,和長江相通,長江中有風浪,井水即動蕩不止。詩中描寫了鄱陽湖和廬山的雄奇壯麗景象,境界開闊,想象豐富。篇末在暢敘游興之中流露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簡而意深?!伴_帆入天鏡,直向彭湖東”一句,以形象的比喻寫開船進入明亮如鏡、水天一色的鄱陽湖的情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入蜀記·過小孤山大孤山》中說:“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雹?/p>

七、“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氣春”的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原籍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人,晚居香山,自號香山居士。自幼聰敏好學,貞元年間考中進士,授官秘書省校書郎,歷任翰林學士、左拾遺、中書舍人、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忠州刺史等職,晚年以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官終刑部尚書。白居易與元稹同為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繼承《詩經》傳統(tǒng)和杜甫的憂世精神。他的詩歌語言通俗易懂,老嫗能解,流傳甚廣,對晚唐以后的詩人影響極大。唐元和十年(815)被貶為江州司馬,就此與鄱陽湖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湖亭望水》,寫的正是鄱陽湖風情:

久雨南湖漲,新晴北客過。日沉紅有影,風定綠無波。

岸沒閭閻少,灘平船舫多??蓱z心賞處,其奈獨游何。③

南湖,指鄱陽湖南部,在今江西九江與鄱陽之間。鄱陽湖自星子縣甕子口以南為南湖,以北為北湖。詩人首先交待自己游湖的情境,久雨初晴,湖水大漲,北客南來,自然倍感新奇。中間四句即描寫湖景,時值傍晚,夕陽西墜,似乎沉入湖中,但卻留下了滿天紅色光影,這時湖風停息了下來,澄碧的湖面一片平滑,浩闊而晶瑩。放眼望去,由于久雨導致湖水大漲,淹沒了原先的湖岸,人家少而船舫多,正見水鄉(xiāng)特色,也是湖水大漲后的獨特景況。詩人正是抓住久雨的情境,寫出鄱陽湖水漲的特點,展現(xiàn)出浩渺壯闊的景觀。面對這無比浩闊的湖面,使人頓生空寂落寞之感,詩人又是獨自一人來游,自然難免獨游之嘆了。

又有一首《彭蠡湖晚歸》:

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氣春。鳥飛千白點,日沒半紅輪。

何必為遷客,無勞是病身。但來臨此望,少有不愁人。④

寫的是彭蠡湖天色已晚,水邊的桃花都透出春意。鳥兒漸漸飛遠,變成很多白色的點,紅色的落日正好落到剩一半。為什么要做遷徙的客人呢,沒有多少勞作,卻落得一身病。如果來到這兒眺望,很少有不憂傷愁楚的人。白居易被貶到潯陽之后,在政治上逐漸走向消極。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建一草堂。這個草堂,前有奇松數(shù)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羅為墻板,白石為橋道,流水周于舍下,飛泉落于詹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真是貶官閑居的好地方。四年之中,他往往是春游東林寺,秋登潯陽樓,或訪陶淵明故宅,或觀石門澗瀑布,或攀香爐峰頂,或聞鳥語泉鳴于遺愛寺,或乘風踏浪晚歸彭蠡湖,盡覽潯陽諸勝,留下詩文一百余篇。

八、“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臺一萬家”的蘇東坡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他寫過一首《過都昌》:

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臺一萬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春風吹老碧桃花。①

在這首詩中,蘇東坡將萬家燈火的都昌縣城籠上安樂祥和的氣氛,置放于煙波浩渺的鄱陽湖上,讓人如臨海上蓬萊之境。蘇東坡原本就是一個具有道家風骨的人,特別佩服和喜歡陶淵明。在黃州做“東坡居士”時,他將在田畝的耕種感受,與陶淵明的《歸去來辭》組合,照民歌唱出,并教給農夫們。他自己一邊唱一邊拿著一根小棍在牛角上打著拍子。蘇東坡在惠州與海南期間,還完成了和陶詩一百二十四首。由此,我們不難想象,一個非常熱愛田園風光的詩人,到了他仰慕已久的詩人陶淵明的故鄉(xiāng),又見到“桃花源”般的水鄉(xiāng),怎不讓他觸景生情,向而往之?“桃花源”就在眼前,豈奈“水隔南山”,可望而不可及。只有任時光流逝,美麗的“桃源”夢飄落凋零。幸運的是都昌人,有了這首詩,縣人頗為驕傲,向外人提及都昌縣,脫口而出的就是這首詩。

說到蘇東坡與鄱陽湖,另有一文不能不提。元豐七年(1084),蘇軾離湖北黃州(今黃岡)赴汝州上任,兼送長子蘇邁去德興縣,有機會親臨石鐘山。這個石鐘山,在廬山東北麓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海拔57米,號稱“江湖鎖鑰”。山寺僧人派了兩位小童領著蘇氏父子,在亂石中揀了幾塊大石用斧頭敲擊,發(fā)出咚咚的聲響,此為石鐘山是也。蘇軾當然不信,只是笑而不言。當夜,他與兒子蘇邁乘小船親臨石鐘山絕壁下,進行實地考察。這是一個月明之夜,父子倆看到月影里側立千尺的巨石,聽到云霄間驚鶻的鳴叫與山谷中鸛鶴令人心悸的啼聲,發(fā)現(xiàn)了石穴石罅同風水相吞吐發(fā)出的奇特聲響。原來,石鐘山下的巖石“中空而多竅”,波浪沖擊石洞石穴,水石相搏發(fā)出鐘鼓之聲……蘇軾恍然大悟,以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根由。他喜不自禁,月夜歸舟,即寫出了名文《石鐘山記》。后人為感激蘇東坡,特地在石鐘山建“懷蘇亭”,以紀念這位文豪。由于該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文,讓更多的人在認識石鐘山的同時,也記住了鄱陽湖。

九、“三十六陂浸煙水,想對西江彭蠡湖”的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進士,以詩文受知于蘇軾,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曾任地方官和國史編修官。在黨爭中,以修《神宗實錄》不實罪名被貶,最后死于西南貶所。其詩宗法杜甫,并有“奪胎換骨”、“點石成金”、“無一字無來處”之論,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在兩宋詩壇影響巨大。其詩作中多有鄱陽湖的身影,只是名稱各有不同?!逗筒茏臃诫s言》詩云:“正月尾,垂云如覆盂,雁作斜行書。三十六陂浸煙水,想對西江彭蠡湖……”②用的是“彭蠡湖”;《宮亭湖》詩云:“左手作圓右手方,世人機敏便可爾。一風分送南北舟,斟酌鬼神宜有此。江津留語同濟僧,他日求我于宮亭……”③用的是“宮亭湖”;而他的《題落星寺四首》,可說是極寫鄱陽湖風情之作,其第三首詩云:

落星開士深結屋,龍閣老翁來賦詩。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

燕寢清香與世隔,畫圖妙絕無人知。蜂房各自開戶牖,處處煮茶藤一枝。①

《題落星寺》共有四首,這是第三首,也是最為膾炙人口的一首。落星寺在鄱陽湖北部,雄偉秀麗的廬山在其北。傳說天上偶然隕落下一顆巨星,觸地即化作一座小島,那便是星子縣境內著名的落星石,落星寺也因此得名。此寺位于湖光山嵐之間,恍如仙境,加上那美妙的傳說,就成了墨客騷人留連忘返的去處。詩的開頭兩句點出寺院的幽深及寺院吸引著文人雅士的題詠。“開士”就是和尚;“龍閣老翁”是指詩人的舅父李公擇,他曾經做過龍圖閣直學士,當時頗有詩名。這里其實是泛指歷代曾來此題詩的墨客騷人,也含有作者自況的意思。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警句,“小雨藏山”、“長江接天”,詩人所捕捉的,正是雨、山、江、天這些鮮活的形象。黃庭堅論詩,有“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第五句正是“點鐵成金”,第六句則是“奪胎換骨”。這兩句著意渲染落星寺的幽靜,緊扣著起句“深結屋”三字。末二句是說:寺中的僧房各自敞開著窗戶,像是密集的蜂房一般,而到處升起的縷縷青煙,告訴人們那里正在以一枝枯藤煮著香茗。最后的一結,筆致輕淡,然而留給讀者的都是低回無限的余地,曲折地體現(xiàn)了寺中幽居的清虛絕俗之情。

這首小詩,就像是一曲優(yōu)雅的清唱,唱的是落星寺,詠的是鄱陽湖啊。

十、“浩浩長江水,湖平煙浪多”的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縣(今江西婺源縣)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任泉州同安縣主。累贈寶謨閣直學士,謚號“文”。理宗朝贈太師,追封徽國公,從祀孔廟。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對經學、史學、文學都有貢獻。他受業(yè)于李侗,得“二程”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等人之學說,是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者。其詩有不少是詩味濃郁、耐人咀嚼的。1178年,朱熹任鄱陽湖邊的南康軍守,寫有《落星寺》一詩:

浩浩長江水,東逝無停波。及此一回薄,湖平煙浪多。

孤嶼屹中川,層臺起周阿。晨望愛明滅,夕游驚蕩磨。

極目青冥茫,回瞻碧嵯峨。不復車馬跡,唯聞旁人歌。

我愿辭世紛,茲焉老漁蓑。會有滄浪子,鳴舷夜相過。②

這首詩寫廬山落星寺周圍的景物,形象逼真,使人有親臨其境之感。詩人對廬山的喜愛之情,也躍然詩里行間。其意在于脫離紅塵,到鄱陽湖落星灣去做一個無憂無慮的打漁人。為此,他在落星灣筑起了紫陽堤,保護著南康古城近千年的平安。

十一、結束語

鄱陽湖以其迷人的魅力,贏得了詩人們的緣情禮贊。上述所列十大名家,可以說每一位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頂級詩人,也都是他們各自所處時代的詩壇代表。他們的時空履痕,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以及他們的文化生態(tài),足以讓后人研究品味。這些對鄱陽湖進行創(chuàng)作的詩人,以及他們描寫鄱陽湖的詩作,都不失為鄱陽湖的歷史文化印記。把他們描寫鄱陽湖的詩作匯聚起來,大可以演奏一部洋洋灑灑、氣勢恢宏的鄱陽湖之歌,或可還鄱陽湖文學應有的文學本位及其所獨有的文化生態(tài)。

責任編輯:鄭 穎

定安县| 留坝县| 溧水县| 吉林市| 兴宁市| 马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闽侯县| 兴化市| 石门县| 红桥区| 上思县| 静乐县| 政和县| 马关县| 铜川市| 清河县| 普宁市| 尉氏县| 横峰县| 墨脱县| 潼南县| 江西省| 西平县| 盐山县| 康乐县| 隆林| 彩票| 宣汉县| 醴陵市| 寿阳县| 峨眉山市| 浦城县| 仁寿县| 桦南县| 浪卡子县| 肃北| 宁城县| 桦甸市| 蓬莱市| 灵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