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瑩
詩詞是人類最優(yōu)美的語言,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中國詩詞浩如煙海,蔚為壯觀。詩詞為我們描繪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社會風尚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在歷史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詩詞,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的演變,感悟歷史真諦,而且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與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整合歷史知識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
讓詩詞導入成為新知觸發(fā)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講授《秦的統(tǒng)一》時,課堂導入引用李白的詩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庇迷妼胫?,設計這樣幾個問題:秦王為什么能夠掃六合?秦王掃六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政權?這些措施對后來的社會有什么影響?學生對秦始皇歷史功績的看法就會躍然紙上。又如在講《三國鼎立》一課時,我引用曹操“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钡脑娋溥M行導入,學生仿佛親身感受到了諸候割據(jù)、群雄逐鹿、田園荒蕪、人煙罕見的悲慘場景。然后結合《三國演義》第一回中“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思想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東漢末年政治經(jīng)濟概況如何?曹操為什么能夠統(tǒng)一北方?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意義是什么?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是歷史的倒退嗎?通過問題把詩詞與新學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學生自然而然進入新知識的學習中。
讓詩詞成為學生精神陣地的制高點。詩詞是中華歷代先賢為子孫后代留下的精神食糧,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寶庫,它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他們開拓創(chuàng)新,永不言棄;他們同仇敵愾,誓死衛(wèi)國;他們恪守節(jié)操,勤勞勇敢;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位卑未敢忘憂國”。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操;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公而忘私的精神;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主人翁精神;孫中山“天下為公”的思想;少年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憂患意識;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古圣今賢是歷史課不可回避的人物,教師在講課時,恰到好處地引用他們的事跡和詩詞,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學生去學習、去思考、去奮斗、去效仿。
讓詩詞成為理解歷史知識的突破點。利用歷史詩詞幫助學生加深和鞏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講長征時,我引用毛譯東的《七律——長征》設計了以下問題:紅軍為什么長征?長征會遇到哪些困難?長征的路線如何? 詩詞贊揚了紅軍長征的哪些精神?結合自身實踐,我們怎樣學習紅軍的長征精神?結合課文和詩詞,學生們合作探究學習,感悟了紅軍長征精神實質,明白了要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在學習和生活上以長征精神為指南,克難奮進,開拓創(chuàng)新。
把詩詞巧妙適時地引入歷史教學之中,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陶治學生的情操,完善復習備考,提高課堂效益,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