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
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依然矛盾的當下,海外代購順應潮流地火熱起來。微博上、朋友圈里,各種代購一茬接一茬,令人目不暇接,也屏蔽不及。
我的一位朋友,就屬于那種“好端端的一個人,說代購就代購了”的情況。當真是好端端的人,所以在他從業(yè)之初就憑著純良的天性和崇高的覺悟提出了疑問:這事兒合法嗎?怎么我掙錢卻不用納稅呢?
他的顧慮是對的,導游、空姐、留學生,因代購而獲刑的案例不勝枚舉。
海關規(guī)定,進境居民旅客攜帶在境外獲取的個人自用進境物品,總值在5000元人民幣以內(含5000元)的,單一品種限自用、合理數量,海關予以免稅放行。而攜帶以轉售牟利為目的的物品入境時,應辦理貨物進口手續(xù)。如果仍以自用物品的形式申報,就涉嫌虛假申報。如果查證是明知故犯,則以走私論處。
近日,北京某高校學生聰聰的一批貨物就遭到了海關的扣留。她和在韓國留學的好友合作開展代購業(yè)務,好友郵寄回國的包裹中放有幾十盒面膜,順利通過韓國海關,卻在北京海關處被扣留。理由是面膜數量過多,顯然不是“個人自用物品”。
進出境商品主要分為“貨物”“物品”兩大類?!柏浳铩奔匆再Q易為目的,通過海關時走“申報通道”,繳納貿易關稅。另外一種是“物品”則分為個人攜帶和郵寄物品,以自用、合理數量為限,接受海關監(jiān)管,通常走“綠色通道”即“不申報通道”,實行免稅或繳納行郵關稅。
代購究竟會不會淪為走私,關鍵點在于過關時是否如實申報,數量、種類、用途,只要有任意一項涉及虛假申報,就屬于走私行為。
此前半年,聰聰的貨物包裹都順利通過了兩國海關的“不申報通道”?!捌鋵岴MS包裹在通過北京海關時,每一個都會被核查,之前運氣比較好。”但這次終于遇到了挫折。
面膜被扣留后有兩種選擇:一是補繳稅款,每張10元,然后合法入境,二是退運,被“遣返”回韓國。聰聰覺得稅款太貴,于是坐著飛機,親自去韓國領回了被遣返的面膜。最終,聰聰還是以個人自用物品的名義將這批面膜攜帶入境,還順便多帶了一些貨物。
類似的僥幸心理在代購者群體中非常多見,他們所仰仗的,無非是海關查不過來而已——制度成本使得海關不得不選擇性執(zhí)法。然而其實此舉頗為危險,按照《刑法》的規(guī)定,偷逃稅款5萬元以下的走私行為,處行政罰款等處罰,但是超過5萬元或一年內曾因走私被二次行政處罰后又走私的,均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
聰聰還不知道的是,根據我國法律,代購者應當獲得國外相應商品的品牌授權,同時必須辦理營業(yè)執(zhí)照,才具有經營資格,而這樣一來,又要在銷售進口商品時加上中文標簽,提供進口憑證和質檢部門出具的檢驗檢疫證明,最后還要申報和繳納相應營業(yè)、增值稅款。
不難想見,完全合法合規(guī)的代購行為幾乎沒有,而且這稅那稅繳過之后,原本的價格優(yōu)勢也不復存在。因此大多數代購者都身處法律“灰色地帶”,不受各類商業(yè)法規(guī)約束,他們坦然承認逃避關稅行為,因為這幾乎已是其中最輕的罪過。
代購的法律風險并不僅限于入境報稅,以我那位剛剛投身代購事業(yè)的朋友為例,他并非親自往返國內外,而是為一家新西蘭電商公司做代理,公司在國內有保稅倉庫,可以合法入關。
但入關之后呢,交易過程中,仍有許多法律風險。
代購常常是“無營業(yè)執(zhí)照、無信用擔保、無第三方交易平臺”的“三無經營”,賣家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上放出商品照片,顧客再將自己的需要通過私信或微信發(fā)給賣家,議定價格后,買家以微信或支付寶轉賬的方式直接把錢打給賣家。賣家收錢之后安排發(fā)貨,最后將物流信息告知顧客。
這種流程的主要風險在于商品售出以后,買家的消費者權益如何保障。有過代購經歷的人應該清楚,交易后如果出現質量問題,投訴、退貨、換貨往往非常麻煩。
在微博這種公開平臺上,評價與聲譽相對公開,代購商家還會受到一些制約。而在微信這種個人對個人的通信軟件里,情況只會更糟。而且在微信上,買賣雙方常常還有“朋友”這一層關系,一旦出現產品問題,既傷錢又傷感情。
不僅如此,代購還常常淪為傳銷的工具:采用分級代理,需要加盟費,夸大產品效果,炫富吸引他人參與等等,這時的營利就不是靠產品,而是靠發(fā)展下線了。
與微觀層面的風險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宏觀數據的紅火。2014年,中國海外代購交易規(guī)模突破1000億元?!?01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則顯示,當年中國消費者購買的奢侈品中,有70%為海外購買或通過代購購買,同期國內奢侈品市場首現負增長。
黑市的存在說明社會有此需求,但黑市總歸不是長久之計。隨著跨境電商的興起,微博、微信代購大概也會走上其他合法且高效的經營途徑。而這,有賴于國家商業(yè)政策尤其是海關政策對個體代購者的鼓勵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