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田
本月香港中聯(lián)辦主任張曉明一句“特首地位在行政、立法、司法三個機關之上,香港從來不實行三權分立”的話引發(fā)了不少人對香港政體這個命題的思考。
剛到香港聽到有香港人說香港實行的是三權分立。當時納悶:香港真的是三權分立嗎?英國人也從來不標榜自己是三權分立,難道香港比英國還更美國?
我是三年前從倫敦搬到香港的。在過去三年里,各種口號、輿論,尤其在去年一年,街頭巷尾的各種鬧劇,讓我開始明白,他們很多人自認為香港是“三權分立”的心理,是有關系的。他們錯誤地以為三權分立就等于民主,沒有三權分立就沒有法制基礎,三權分立是一個很酷的東西,是一個簡簡單單就可以把香港跟中國大陸分割開來的符號。然后聽到中聯(lián)辦主任張曉明說:“香港從來不實行三權分立。”好多人慌了。
關于什么是三權分立,香港為什么不是三權分立,宋小莊博士近期在《大公報》上做了很清晰的解釋,他說三權分立必須滿足3個條件:1. 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機構的成員互不兼任、互不統(tǒng)屬。香港回歸前港督兼任立法局主席,不符合條件;香港回歸后,有立法會議員擔任行政會議成員,也不符合條件。2. 三權分立體制要求三權相互制衡,任何一權受到其他兩權的制衡,不強調三權合作,政府首腦不得解散國會,國會可以提出彈劾案,但不得提出不信任案。香港回歸前,實行行政主導體制,總督可以解散立法局,不符合條件;回歸后,行政長官可以解散立法會(有限制),同時有部分立法會議員擔任行政會議成員,體現(xiàn)了行政立法的配合,也不符合條件。3.三權分立體制是平面型的,在縱向上沒有任何制衡的機構。香港回歸前,總督可以制衡立法局,而英國政府包括外相可以制衡總督,不符合條件;回歸以后,行政長官向中央政府負責,中央政府任命主要官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發(fā)回提交備案的香港特區(qū)條例、通過解釋香港基本法糾正特區(qū)法院,這些都不符合三權分立的基本條件。
以上三點關于“回歸后”的描述都是基于香港基本法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除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擁有解釋權一項,其他各個方面的相互滲透、制約只存在于行政和立法之間,也就是說,香港司法獨立是不爭的事實,也是香港基本法精神。司法獨立并不代表三權分立 ?;诖?,“特首地位在行政、立法、司法三個機關之上”就很好理解了。有些香港記者在引述時將張曉明原話改為:“特首地位在三權之上?!边@樣的簡化改動如非有心,便是極不專業(yè)的。3個機關之上不代表不受權力約束,更不代表可以存在于司法之外。特首是由中央任命,特首需要在香港和中央之間形成紐帶,這是既存事實也是基本要求。特首在3個機關之上連接香港和中央的地位正是為了保證香港在“一國”的前提下真正實現(xiàn)三權的高度自治。
三權分立其實說白了只是目前世界上多種并存的高效政體中的一種,嚴格推敲,主要大國中恐怕也就美國符合三權分立的標準。觀西歐各個國家,不是就不是,不貼不鬧,坦然自在。張曉明的話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其實最讓我不解的是,香港經(jīng)濟繁榮、生活便利,享各種優(yōu)惠政策,大陸游客各種心向往之,如此舒適溫暖,又為何非要執(zhí)拗于一件“新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