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人民醫(yī)院感染科 (江蘇 宜興,214200)
謝昌仁主任醫(yī)師、教授(1919.8.24-2008.4.24),字怡生,號潤齋老人。謝老出生于金陵中醫(yī)世家,畢業(yè)于民國中醫(yī)大家“南張北施”之張簡齋創(chuàng)辦國醫(yī)傳習所,生前系全國名老中醫(y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謝老行醫(yī)六十余載,醫(yī)術精湛,學識淵博,尤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驗俱豐。筆者曾有幸多年侍診左右,獲益良多?,F(xiàn)將其采用健脾行水法治療肝硬化腹水經驗介紹如下。
肝硬化腹水,可歸之于祖國醫(yī)學“鼓脹”或“單腹脹”范疇,古人將“風、癆、鼓、膈”列為四大難治之癥,此即其中之一。其病因多由酒食不節(jié),濕熱內生;或情志郁結,傷及肝脾;或他病續(xù)發(fā)。病理因素如喻嘉言所云:“脹病也,不外水裹、氣結、血瘀?!北静《嗖〕涕L,遷延日久,而成本虛標實,錯綜復雜之證。肝硬化腹水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腹脹、便溏、尿少、納差、乏力;檢查可見腹水、下肢腫、腹壁靜脈曲張、脾腫大;化驗示蛋白定量等項改變。根據(jù)辨證,可將本病分為實脹、虛脹二大類,及氣滯濕阻、寒濕困脾、濕熱蘊結、肝脾血瘀、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等證型。
謝老以臨床治療觀察所得,認為本病以脾虛運化失健,水濕停聚中州最為多見。何以如是?乃肝病日久,損傷及脾使然。經云:“太陰所致為中滿”;“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景岳曰:“脹惟在腹,故又名單腹脹,此實脾胃病也”;“如果脾胃強健,則隨食隨化,何脹之有?此惟不善調攝……以致脾胃受虧,傳輸失職,正氣不行,清濁相混,乃成此證”。從臨床表現(xiàn)看,腹脹、納差、便溏、乏力、尿少,均系脾虛運化失健所致;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來說,肝硬化腹水是由肝功能損害、失代償、門脈高壓、血漿白蛋白降低、水鈉代謝失調等引起。所以,無論從歷代先哲之論,還是近代觀點分析,其主要病機當屬脾土虛弱,運化失職,升降失衡,清濁相混,水濕停聚,壅遏中焦。故而,謝老以健脾利水法作為治療本病的主要大法。所謂健脾,即補虛治本,所謂利水,即攻邪治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健脾可增加脾之運化功能,使水濕得祛;利水則使邪有去路而不戕土。
歷代醫(yī)家中,有以張子和為代表的“主攻”派,有以朱丹溪為代表的“主補”派。謝老在五十年代也曾以攻下逐水法治療本病,但結果只能寬脹一時,腹水常很快復起,且肝功能損害明顯,并可引起電解質紊亂,甚至促使上消化道出血或誘發(fā)肝昏迷。肝硬化腹水為慢性病,正氣已虛,其治只能緩緩圖之。否則,欲速而不達,對中晚期患者尤不宜用;但若單純補虛,則壅遏脾土,徒增其腹水,于病情亦無補益。因為臨床中純虛純實者極為少見,而以虛實夾雜,本虛標實為多,故消補兼施,標本兼顧之法最為妥當。李梃嘗論:“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不責速效,乃可萬全”,此說甚是。
謝老健脾利水法基本方藥:太子參、白術、豬苓、茯苓、澤瀉、大腹皮、車前子、丹參、馬鞭草、木香。方中健脾益氣用太子參、白術;兼輔以紫丹參、馬鞭草治血,對于改善肝功能、提高血漿白蛋白,減輕門脈高壓有一定作用;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濕,可增加尿量,消除腹水;大腹皮、木香行氣消脹,又寓“氣行則水行”之意,可減輕患者的痛苦。若見肝經濕熱加茵陳、蒲公英、田基黃;肝郁氣滯加柴胡、枳殼、青皮;脾虛氣滯加山藥、薏仁、陳皮;肝脾血瘀加赤芍、三棱、莪術;脾腎陽虛加附片、干姜、桂枝;肝腎陰虛去太子參、白術、木香,加地黃、沙參、麥冬、別甲;陰虛濕熱去太子參、白術、木香,加知母、黃柏、枸杞子。此外,對于繼發(fā)感染發(fā)熱、腸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并發(fā)癥,需另行辨證處理。對于大量腹水病例可配合雙氫克尿噻、安體舒通、氨苯碟啶等西藥短程利尿以減輕患者痛苦。謝老認為健脾利水法治療本病,雖不如西藥利尿作用顯著,但其利尿效果緩慢而持久,且利尿而不傷正,不會引起不良反應,對于肝功能的恢復亦頗有益處。在用大劑量西藥利尿之后,配合本法及其方藥,在撤利尿劑時可不致反跳。
謝老治療肝硬化腹水有以下體會:①治療肝病應顧及脾胃。所謂“脾胃乃后天之本”;“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均已明示。肝病患者,臨床多見脾胃癥狀,如食少納呆、厭食油葷等。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看,肝臟屬消化系統(tǒng)器官,而祖國醫(yī)學的脾,主要也是指消化系統(tǒng)功能。故治肝顧脾,無論從臨床上或理論上都是正確的,也是十分重要的。②行氣與利水的關系密切?!夺t(yī)扁》曰:“驗之病情則唯在氣水二字,足以盡之。故凡治此證者,不在氣分,則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虛實,無余蘊矣。病在水分,則當以治水為主。然水氣本為同類,故治水者,當兼理氣,蓋氣化水自化也。治氣者,亦當兼水,以水行氣亦行也。”此說闡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驗之臨床亦頗具指導意義。但氣藥不可偏燥,因肝為剛臟,以柔絡乃安,過用辛燥,易傷肝臟,故不宜多用久用。③關于攻下逐水。腹水甚多,繃急脹甚,用其他方法無效,患者體質尚實者,可暫用此法;但本法僅能取快于一時,切不可常用。若最近曾有上消化道出血者、高熱者、有嚴重心臟病及潰瘍病者、利尿法有效者、身體十分虛弱者乃為禁忌。④營養(yǎng)問題。應以高糖、高蛋白、低鹽、低脂肪為主。但營養(yǎng)不宜過量,太多反可使?jié)駸巅兆?、脾胃運化失調、癥狀倍出,即"過猶不及"是也。
典型病例:王某,男,51歲,工人。肝病多年,面色晦黃不華,兩目發(fā)黃,腹部膨隆,脹大有水,大便溏,日行2~3次,小便短黃,苔淡黃膩,舌質絳紅,脈濡。肝功能:總膽紅素25μmol/L,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因肝病多年,氣滯血瘀,水濕內停,土受木克,運化失職所致。治擬調理脾胃法。方用香砂胃苓湯加減。處方:廣木香6g、砂仁3g、炒蒼術10g、制厚樸6g、青陳皮各6g、姜夏10g、連皮苓12g、澤瀉12g、茵陳15g、炒苡仁12g、炒枳殼6g、馬鞭草12g。水煎服,日1 劑。20 劑。復診:上藥連服后,小溲增多,腹部脹大顯著減小,食納有增,大便稀溏,面目黃染已退,苔膩轉薄,舌質仍絳?;颊邭鈺乘疂駶u利,脾土運化失健,肝絡瘀阻未和,擬益氣健脾利水法。處方:太子參12g、蒼白術各6g、茯苓12g、澤瀉12g、茵陳15g、苡仁12g、青陳皮各6g、炒枳殼6g、紫丹參12g、馬鞭草12g、車前子12g。上藥又服20 劑,諸癥基本消失,肝功能復查已有改善,續(xù)以疏肝健脾法調治半年,肝功能恢復,患者得以正常上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