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續(xù)增
復雜的入臺證辦理
2014年11月14~16日去參加在臺灣中正大學舉辦的全球共生經(jīng)濟研討會。接到邀請函后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準備時間是很緊張的。到八里莊辦臺灣通行證的時間是10月20日,經(jīng)過一系列的填表、登記,照相、預約、審核,領取通行證時間需要八個工作日,要10月30日才能取到赴臺通行證。
等待通行證期間,我和老伴開始做臺灣自由行的功課,網(wǎng)上可看到很多人的臺灣自由行的經(jīng)歷和感受,掌握了“臺灣自由行的攻略”。
訂機票時才發(fā)現(xiàn),11月14日去11月21日歸的往返機票已經(jīng)預訂一空,只有11月12日去11月19日歸11月16日去1月23日歸的返機票。我們只能訂11月12日提前飛往臺灣了。因提前飛臺北,許可證必須辦理加急了。在補交了兩人的加急費410元后,五天后我終于拿到了入臺許可證。一個公民到自己國家的一個地方去開會或旅游,大概全世界也就這么一項是最困難、辦手續(xù)最繁瑣的事情了。
提前入臺打亂了我們以前的臺灣行計劃,原計劃11月14日到臺北后,下午乘坐臺鐵到開會地點嘉義,會后的17日到19日,在當?shù)貓髠€三日游,20日返回臺北,在臺北游覽兩天,21日晚飛回北京。必須提前兩天到臺灣的變動讓我們游覽行程變得零碎了,只能不做計劃,到了臺北后見機行事了,自由行就徹底自由了。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11月12日早上8點40分的飛機,因北京要躲開APEC會議的入境潮,要求所有旅客提前三小時到機場。為防止高速路隨時交通管制,我們只能提前一天晚上住進機場附近的賓館。第二天一早搭乘賓館接泊車到達T2航班樓,辦理了相關的出關登機手續(xù),飛機正點起飛,正點在臺北桃園機場落地。取了行李出關后按照所了解的臺灣自由行攻略,在機場外大廳電信營業(yè)柜臺辦理了遠外的7日無限時間上網(wǎng)卡+100元新臺幣的通話費(共450元新臺幣),加上提前在網(wǎng)上申請到的一天免費上網(wǎng),在臺灣八天我們可以無限時間上網(wǎng)。我在臺灣自由行的套餐中辦理的如意臺灣電話卡到臺北后也自動激活,內有88元人民幣的通話費。在臺灣可打45分鐘的島內電話,臺灣的通話計費是7.3元新臺幣/分鐘。
飛機降落后一小時了,我們才坐上通往臺北的國光巴士(每人125元新臺幣,65歲以上老人半價),在通往臺北路上,天空陰沉,飄起了小雨。讓我想起了“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這首支歌。初到臺北的兩天,我們都是在雨中游覽的。
臺灣自由行套餐里包含到臺北當日晚的酒店住宿,這家酒店是坐落在臺北大同區(qū)民生西路的西悠酒店。乘坐機場大巴在臺北西站附近下車后,雨下得更急,不知道酒店方向,打輛計程車很快就找到民生西路商鋪之中的西悠酒店。西悠酒店是一個坐落在鬧市中的經(jīng)濟型酒店,東臨寧夏夜市,離臺北交通樞紐中心、臺北車站、捷運(大陸稱“地鐵”)車站都較近。酒店門面不大,一樓是餐廳和洗衣房,乘坐小小的電梯到二樓業(yè)務臺,出示入臺通行證和許可證后,入住到酒店5001房間。這間小房間很小但很干凈。一進門就是并排兩張1米2的床,兩床之間幾乎沒有距離。床前只有一張三四十厘米寬的條桌,一臺小電視掛在墻壁上,我們進房間后兩個箱子放在條桌下,背包只能放在床上了。小房間里的衛(wèi)生間與臥室用玻璃門相隔,衛(wèi)生間設備較全,洗浴間也單獨用玻璃門相隔。臺灣的洗漱衛(wèi)生間和國內衛(wèi)生間的不同就是衛(wèi)生紙是雙份的,不僅衛(wèi)生紙架上有一卷,而且總有一卷新的備用。國內賓館的衛(wèi)生間手紙總是給一小卷,或是三分之一卷。這點讓所有大陸旅客能感覺出臺灣與歐美已經(jīng)接軌,很人性化。
放下行李,經(jīng)過聯(lián)系中正大學會務組人員,決定第二天下午前往嘉義中正大學。確定了行程后時間已經(jīng)是下午三點,我們步行前往臺北車站。臺北的交通井井有序,沒有北京那么多的汽車,卻有數(shù)量不相上下的摩托車,他們稱之為“機車”。天空仍飄著霧霧細雨,在雨天中可以沿著商戶們搭起的長廊行走,幾乎不用撐傘。大街小巷里中充斥著熱帶地區(qū)的濕潤氣息,更讓人感受出北方人難得的南國閑情。街道兩側少見現(xiàn)代化氣息的標志性地標建筑,基本上是半個世紀前的老建筑。無處不在的摩托車整齊地排在紅燈前前,綠燈一亮,幾十輛摩托車一下子風馳而過,那個聲勢可稱是一道臺北的城市風景線。小巷內路面是青磚和石子路,窄窄的小巷兩邊是四五層的老舊住宅,雖然老舊,但是都收拾得干干凈凈,不少院落中和陽臺上都植滿了花卉,走在其中讓你感覺到像是徜徉在四十年代的上海,雨中的臺北街巷尤其讓來自北方的人感覺很幽靜很休閑。
臺北的另一道特色風景線是他們的選舉文化。在臺期間,正好趕上九個城市的市長換屆選舉,大街小巷到處掛滿了藍綠黨派推舉的被選舉人的彩色畫像,有的還制作成了巨幅旗幟,伴以口吻親切的競選口號以吸引過路人的眼球。藍綠兩黨都租用了各式花車,有人在車上用擴音器大肆宣揚他們的主張,那音響之大,讓我聯(lián)想起了大陸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派系之間的口水戰(zhàn)——“文斗”,只不過這里藍綠間的“文斗”沒有那么喧囂,沒有那么濃烈的火藥味。
參觀中正紀念堂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幾天我們主要是參觀紀念堂、故宮、藝術館。到臺北第二天上午我們冒雨參觀中正紀念堂,不巧遇到紀念堂內部設備維修,只能冒雨在自由廣場附近拍照。再返回臺北,又利用半天去參觀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堂位于臺北市中,是臺北市最宏偉的紀念性建筑,為紀念“先總統(tǒng)”蔣公于1976年籌建的。 25公頃廣大園區(qū)里,坐落著中正紀念堂、中正公園、牌樓、圍墻、瞻仰大道、兩側為國家劇院及音樂廳,全是中國式宮殿之古典美,更顯示濃烈的歷史傳統(tǒng)的氣息,這里是臺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動廣場、文藝表演中心。
紀念堂建于三層寬廣基礎之上,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頂八角,造成多數(shù)之“人”字形,聚于寶頂,上與天接,寓有“天人合一”之意。屋頂用天壈寶蘭琉璃瓦頂,藍中帶紫,與陽光相映。寶頂用金黃色,以顯其升華光耀之意。下層則設文物展示室、電影室、懷恩藝廊、中正藝廊、中正紀念圖書館、視聽中心、蔣中正紀念室及兒童教室,提供市民文化育樂及社教活動。懷恩藝廊、中正藝廊及瑞元廳,可供藝術家或藝文團體舉辦藝術作品展覽;演講廳,可供學者專家做專題演講。我們拾梯而上到紀念堂最高層,紀堂內上層有蔣中正銅像,大廳兩側筆直站著兩位衛(wèi)兵, 一個姿勢站立,一動不動,仿佛塑像一般,不少游人站在旁邊與其合影。從大廳往下樓梯兩旁掛著蔣中正的墨寶。三樓展室展覽著不少名人的字畫,文物,二樓有教學研究班,我們參觀時有不少中年婦女來上課,乘坐電梯下到一層,是蔣中正先生的生平展覽。中正紀念堂入口即見兩部過去“御用”過的凱迪拉克轎車;廳內的文物展示室主要陳列蔣中正的衣冠、文獻;蔣中正紀念室則完整呈現(xiàn)出原來的總統(tǒng)辦公室形貌。
在參觀的時候,我不時與遇到的旅游者交談,了解到參觀者中多一半是來自大陸的居民,而老年人更是多于青年人,我們還抓緊時間與來自北京海淀區(qū)的一個老年團的幾位老年游客談了相互都感興趣的話題。
從紀念堂出來到園區(qū)花圃,我尋找著不同角度拍攝紀念堂的建筑,園區(qū)內花圃栽種五顏六色的各種園藝花卉,加上假山、水池、小橋,與宏偉的紀念堂,國家劇院,音樂廳相對照呈另一風景。
中正紀念堂面對中山南路上的大中至正牌樓,高30米、寬80米,距紀念堂中心線470米,由此遠望紀念堂,氣勢雄偉。
到過臺北的人都說,到臺灣旅游一定要去故宮參觀。我們在從嘉義返回臺北的當天下午去故宮參觀,我們是乘捷運到士林再換公交車到故宮前街下車。故宮參觀票250元新臺幣/人。故宮內部不充許拍攝,背包需要存在前廳,我們沒有留下故宮的內部影像。這天下午團體參觀的人非常多,進到展廳階梯下已經(jīng)堆滿了團體參觀的人,他們排著隊參觀目標就是慈禧太后所鐘愛的寶貝——“翡翠白菜”,然后導游帶著團隊去參觀幾件故宮著名藏品,團隊就結束參觀。如果想仔細參觀兩天的時間恐怕都不夠。我們只能走馬觀花地把每間展室過一下,主要的展品看看就用了將近三個小時。本想?yún)⒂^完故宮再乘捷運到淡水老街游覽,然后在士林夜市轉轉,由于參觀故宮后感覺很累, 體力實在跟不上,只能返回酒店休息。
近些年,我周圍有不少朋友去臺灣旅游,大部分都是跟團,跟團的優(yōu)點就是省心,去的景點很多,每個景點參觀都是按分鐘計算的。我看到團隊參觀故宮是一個多小時,在自由廣場參觀時,看到團隊的旅游車在廣場前停下,因為下雨,車上的人隔窗拍攝,十分鐘后就結束參觀。這次臺灣行也遇到兩位大陸來的自由行的姑娘,往返時間與我們相同,但她們是環(huán)島游覽,圍著臺灣游覽了一圈,把重要景點城市都轉了。但真是名副其實的走馬觀花了,每個景點都沒真正玩好,還搞得很緊張,很累。如果想游覽臺灣全島,就要用10天以上,喜歡大海可以在海邊住兩天慢慢觀海,臺北游覽完全可以從酒店吧臺找張景點地圖,乘坐捷運和公交去旅游,不怕累的青年人就可以來一個半日行走。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