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vin
曾幾何時,自己的舌頭也變得挑剔了,但這種味蕾上的標(biāo)準(zhǔn),并不是想象中要花錢大吃大喝,或靠紅皮書(米其林餐廳指南,Le Guide Michelin)所記載的才能滿足。是隨著年齡慢慢增長,而學(xué)習(xí)到的純粹滋味。
記得去年新聞媒體報導(dǎo)過,米其林要出臺灣專書(先出版專門介紹景點的綠皮書,有關(guān)餐廳與飯店的紅皮書,據(jù)說在規(guī)劃中),這則新聞讓自認(rèn)饕客的人雀躍不已。但我想,自己土生土長的城市竟還要靠外國美食評鑒,來判斷自家美食標(biāo)準(zhǔn),也真令人汗顏!
盡信書,不如無書
食物美不美味很主觀,影響因素可能有店家環(huán)境、陪吃對象、甚至饑餓感……就像電影《食神》劇情,周星馳在最落魄時所吃的叉燒飯,他對這碗評價最高,變成后來苦心鉆研的“黯然銷魂飯”;當(dāng)你失去身邊的一切,唯一還能滿足空虛胃袋的食物,理應(yīng)得到三顆星吧!但事實卻可能恰恰相反。
對付肚子餓的方法只有一種,趕快把胃填滿,這時腦中浮現(xiàn)最想吃的,一定是以往最常光顧、也最熟悉的餐廳或小吃??墒钱?dāng)別人問你:覺得哪家的東西最棒?我們內(nèi)心莫名其妙的虛榮感就來了,會推薦又貴、又不一定好吃、還可能吃不飽的東西。
舉例來說,鼎泰豐不可否認(rèn)是家好餐廳,還是許多外地旅人認(rèn)識臺灣食物的第一站,但對土生土長臺北人而言,小籠包在住家的巷口、街角、或在媽媽平常買菜的市場前,就有很多家好吃的老店小店,又何必拘泥紅皮書中的一顆星?相信自己舌尖的感覺,跟嘴巴說的,往往變得不同,其中最大差別,在于鼎泰豐得過獎。
臺北這座五光十色的都市,經(jīng)歷許多外來文化沖擊,異國飲食漸漸改變我們。街頭隨處可見一風(fēng)堂、慶州館、T.G.I. Fridays……代表異國文化和口味,我們的舌頭代表對他們的認(rèn)同。
但什么才是臺北人想要的味道?專屬記憶的味道?把它拉回自己身邊。廟口夜市或淡水半坪屋的大腸圈、永康街大來小館的鹵肉飯,亦是公館藍(lán)家刈包。任何想吃的,都可以為它們掛星星,這些記號是個人專屬,也可以與家人朋友共享,既不是時尚也不用價格衡量,就像《食神》對白:“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所以啰,不需要博客提醒或美食家推薦,在你我心中,臺北街頭到處是星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