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成
柴靜攤上事了?;蛘哒f,“被攤上”大事了。
從湖南衛(wèi)視主持人到央視知名女記者;從網(wǎng)友眼中的“最窮女主持人”,到粉絲數(shù)千萬計的“公知女神”;再從暢銷書女作家,到突然被曝“已婚”,及至后來被風傳的“小三情史”、被吐槽“采訪不專業(yè)”等等——在許多人眼中,柴靜的成名史,就像一條一路上揚卻難免激烈震蕩的牛市K線。
自我標榜的各方力量,裹挾著群情激昂,在輿論場內(nèi)左右互搏、上下激蕩。它們合力的結(jié)果,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條曲線的行走方向。2月16日,“柴靜美國產(chǎn)女”的消息,如同一針興奮劑,將因為柴靜淡出熒屏漸趨沉寂的相關(guān)爭論,再度攪動得天翻地覆。
對于砍柴派與挺柴派來說,新的風波來了。
爭議的升級
人紅是非多。2013年1月,一場被命名為“砍柴事件”的風波,在媒體有意無意地“揭秘”類報道,與微博名人“不加V”、 鳳凰衛(wèi)視記者閭丘露薇、電視主持人董路的連環(huán)“開炮”下拉開。
文化名流中的“砍柴派”,火力集中于柴靜“不夠?qū)I(yè)”的新聞素養(yǎng)。1月23日,董路爆料柴靜采訪李陽窘態(tài)百出,靠后期技術(shù)才勉強遮掩。至于,“歪著腦袋看人”連同“眨巴眼睛”、反打鏡頭中“標志式的蹲、抱、皺眉”等柴靜式姿態(tài),都成了“矯情”的明證。
而以普通網(wǎng)友為主體的草根“砍柴派”,則將話題方向精確鎖定在柴靜“朦朧不清”的私生活方面。通過散播柴靜“劈腿”、“小三轉(zhuǎn)正”之類的小道消息,曬人品的方式,亢奮于將“女神”的人格搞臭。
在很多觀察者看來,“砍柴風波”的轟轟烈烈,與柴靜被過分包裝下的“女神”光環(huán),招致了強烈不滿不無關(guān)系。更有網(wǎng)友指出,“老男人飯局”里柴靜那幫才華橫溢的男閨蜜、《看見》的出版商、柴靜背后的包裝策劃團隊是打造“公知女神”的主力軍。
正是出于對這種因利益作祟刻意“造神”活動的反感,引發(fā)了一些文化名流、新聞業(yè)內(nèi)人士對柴靜的“大起底”。
作為“砍柴風波”的中心人物,柴靜自始至終都沒有表態(tài)。柴靜的淡定并沒能換來質(zhì)疑者的偃旗息鼓。將近一年后,“砍柴風波”再度襲來,掀起比前一次更猛烈的風浪。
2月16日23時整,“南都娛樂周刊”發(fā)布消息稱:“去年柴靜的大作《看見》躍上暢銷書金榜,戀情隨之曝光,一時間成為大紅人。此后柴靜一直芳蹤渺然,近日記者終于再次看見了柴靜,她已從‘柴女神變成了‘柴媽媽,生下一女寶?!?/p>
柴靜美國產(chǎn)女的消息一經(jīng)曝出,就在網(wǎng)上掀起一場“驚濤駭浪”。許多網(wǎng)友憤怒稱,柴靜說一套做一套,與以往言論和形象不符。與此同時,柴靜身上的過往爭議,也被再度翻出來,各種聲音混雜交織,呈現(xiàn)出一種“大鍋亂燉”的景象。
“美國產(chǎn)女”的真命題
如果說上一次“砍柴風波”是由文化名流引導,以網(wǎng)友曝光小道消息作為“二次推進”,此次“砍柴風波”,至少在表象上,呈現(xiàn)出“人民群眾壓倒一切”的氣勢。當然不排除,此次風波的暗流里,同樣有之前的“砍柴”力量躍動。
值得關(guān)注的是,非議聲中,有不少網(wǎng)友將柴靜與之前因超生被罰款的張藝謀相比,稱張藝謀有能力出國生孩卻沒有出去,“應該給張藝謀點個贊!”何曾想,被點贊的張藝謀,半年之前,還曾在媒體、網(wǎng)友唾沫星子的圍追堵截中苦不堪言?
不得不說,這種看似強調(diào)“偉光正”,實際上經(jīng)不起一點兒推敲的言論,正是質(zhì)疑聲音的主流。他們宣稱愛國,看不慣所有不公平,狹隘的愛國情懷背后,正是一種長久被傷害下的極端情緒。
2008年,一條“盤點在中國掙錢的外籍明星”的帖子,開始在網(wǎng)上廣為流傳。正如帖中所說,“說到底,國民最不平的一點就是:加入了外國國籍的明星,觀眾仍在中國。他們掙不著洋人的錢,卻享受著國外的高福利,狂掙中國人的血汗錢,用一句通俗的話說,真是吃的碗里頭看著鍋里頭!”歸根一句話:“罪”不在他們加入外籍,而是“好處都讓他們占了”。
相形之下,對于普通國民來說,不僅收入少,生活壓力大,而且要面對房價飛漲、食品安全隱患等等讓人鬧心的問題,至于堪比國外的高福利,更是目前無法享受到了。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說,“不均”引發(fā)的只是“羨慕嫉妒恨”,那么“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狹隘思想,則成為“羨慕嫉妒恨”最終扣動扳機的那只手。在當下的中國,我們已能清晰地看到階層固化的深深隔閡。在“不公”感的共振下,群體間彼此污名司空見慣。地域攻擊、身份攻擊現(xiàn)象堪稱其中典型,后者如公知、醫(yī)生、公務員、教師等等任一身份發(fā)生負面新聞,都常??吹揭贿叺沟臉O端輿論。人們從心底里,對那些“不同身份”的人懷有不信任甚至敵意,“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他人。
回到“柴靜美國產(chǎn)女”的話題。在過去,柴靜因為民代言,身為“央視最窮女主持人”,得到了很多公眾心底的身份認同,被視為“我們”中一員,甚至被負載了很多人的正義“寄托”;殊不知,《看見》大賣,柴靜一夜“脫貧”,已讓一部分人感到不適;直至柴靜美國產(chǎn)女曝光,在很多人看來,“我們?nèi)恕痹瓉怼胺俏易孱悺?,之前的“最窮女主持人”、“女神”形象瞬間崩塌,柴靜一個轉(zhuǎn)身,儼然踏入“既得利益”群體陣營。與其說令許多人“無法接受”的,是柴靜女兒有了入籍美國的機會,不如說是柴靜此舉在許多人心中造成的“身份”撕裂。所謂“愛有多深恨有多深”,這大約是許多柴靜昔日粉絲,在此次事件后反戈一擊的重要原因。
解放女神=解放我們自己
掀動“砍柴風波”的不僅是個別意見領(lǐng)袖與人民大眾,還有媒體。
綜觀兩輪風波,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令人玩味。誠然,如《新京報》等媒體,在第一輪“砍柴風波”發(fā)生后,及時刊發(fā)了《別拿柴靜的隱私不當回事》等呼吁理性的評論,在“柴靜美國產(chǎn)女”曝光后,《新京報》《錢江晚報》《羊城晚報》等國內(nèi)一線媒體,也都刊登了呼吁尊重個人權(quán)利的評論;然而與之相對的,是更多媒體在對待“砍柴風波”上迎合市場的娛樂主義,如采信口口相傳的小道消息,或暗訪、偷拍柴靜生活中的隱私,對柴靜私生活予以高調(diào)曝光。至于某國內(nèi)知名媒體網(wǎng)站評論,針對柴靜產(chǎn)女,聯(lián)系當年鄧亞萍在法國分娩被口誅筆伐往事,直指為柴靜說話的聲音是“標準不一”,更屬不加考證的上綱上線。
這些無視新聞邊界、新聞倫理的獵奇報道,以及“為了反對而反對”的評論,未能體現(xiàn)媒體應恪守的尊重理性、尊重真相、尊重他人權(quán)利的新聞道德,相反,只會客觀上造成對話題風波的推波助瀾,讓充滿危險極端情緒的輿論場更趨混亂。
學者余世存曾就前現(xiàn)代國民思想狀態(tài)提出一個新概念,叫“類人孩”,意即具備了成人的體魄和生活經(jīng)驗,卻沒有成人該有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會沖動地質(zhì)疑,也會輕易被蒙蔽,“拿破侖在臺上演講時他們覺得拿破侖講得很好,當跟拿破侖對立的斯諾鮑上臺演講時他們又覺得斯諾鮑講得很有道理?!?/p>
在“砍柴風波”中,我們看到“尊重自由”的常識缺席,我們看到極端情緒下的心理扭曲。這種從媒體到公眾的集體無意識,顯然是可怕的,它上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可怕記憶,往下,又阻滯著中國公民社會的養(yǎng)成。
在這種思潮作用下,人們必須以“造神”的方式,才能聚集可憐的信仰;一旦“神”的凡人身份被揭穿,它便立刻被打翻在地踩在腳下。而對“完人”的偏執(zhí)追求,讓包括柴靜在內(nèi)的所有中國公眾人物,實際上都被綁上不接地氣的十字架。沒有人愿意看清真相,“欺騙”了人們的,不是一尊尊被時代洪流托舉起的神像,而是造神者自己根深蒂固的迷信。
從這個意義上說,等待被解放的,不僅是柴靜們,也是那對著神像頂禮膜拜,可能回頭就怒舉鋤頭的每一個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