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幼群+潘小嫻
茶,在中國文化中占據(jù)獨特的分量。它不僅是一種飲品,也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須臾不可缺的“生命之水”,還是點燃雅士淑女爛漫情愫的“怡情之水”,更是激活先賢創(chuàng)造力的“靈感之水”。
茶:中國人的第五大發(fā)明
造紙、火藥、指南針、印刷術(shù),是中國人在器物上的四大發(fā)明,對世界文明貢獻極大。其實可以把紙換成瓷,再把紙移到另一個領(lǐng)域:植物領(lǐng)域。加上絲、茶、豆腐,則是中國人植物性的四大發(fā)明。如果不移動紙的話,則可把稍后的漆提拔上來,構(gòu)成另外一個體系的四大發(fā)明,曰:絲、茶、漆、豆腐。
每一項都無比珍貴。
有了絲綢,才有了絲綢之路;有了茶葉,才有了茶馬古道。這兩個極其輕極其輕的物品,卻驅(qū)使著沉重的步履,承載著厚重的希望。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國家,茶樹的栽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云南普洱縣有棵“茶樹王”,高13米,樹冠32米,樹齡1700年,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人工栽培茶樹。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是世界第一部關(guān)于茶的科學專著,他被人們稱為世界第一位茶葉專家。
茶樹屬山茶科山茶屬,為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一般為灌木,在熱帶地區(qū)也有喬木型茶樹高達15~30米,基部樹圍15米以上,樹齡可達數(shù)百年至上千年。栽培茶樹往往通過修剪來抑制縱向生長,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間。茶樹經(jīng)濟學樹齡一般在50~60年間,也就是說,一棵茶樹可向人類貢獻茶葉半個世紀以上。茶樹的葉子呈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葉間開五瓣白花,果實扁圓,呈三角形,果實開裂后露出種子。春、秋季時可采茶樹的嫩葉制茶,種子可以榨油,茶樹材質(zhì)細密,其木可用于雕刻。
單看上去,茶樹其實并不好看。只有在霧氣中的茶樹,才顯出它動人的姿態(tài)。茶樹是離不開霧氣的,非得以霧相熏,才能保持茶葉的品質(zhì)。清晨山上多霧,土壤和空氣中水分較足,便于茶樹吸收,茶葉就比較飽滿。如果說名酒得益于水之靈,那么名茶往往得益于霧之靈,這一種得天獨厚,是大自然特有的恩賜。
許多名茶的名字里都帶有“霧”字,有的把自己擺得更高一點,帶上“云”字——云霧繚繞之間,茶就不再只是茶了,而是一首首朦朧詩。站立在一片片青翠茶葉上面的,是一座座云霧里的名山形象。有如此底氣,才有如此靈氣。
茶的種類很多,根據(jù)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普洱茶,各有各的妙處,而香甜和清爽是它們的共同特點,那一種“清”,是作為動物性飲品的牛奶難以比擬的;而那一種“和”,又是同為植物性飲品的酒所不具備的。
即便是磚茶這樣的普羅大眾茶,也能讓人在暢快的牛飲中獲得甘甜;即便是奶茶、酥油茶這樣的復合茶,也因了茶的加入,而擁有了獨特的芳香和清格。
平日的茶葉蜷縮在一起,樣子很低調(diào),但別擔心,在沸水中,曾經(jīng)失卻的水分,將得到加倍的償還,它們將傲然開放,開放得比在樹枝上還要好看。
搜我肺腸著茶令
“自古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占其一。與三兩知己,沏一壺清茶,或談古論今,或吟詩作賦,心清靜,情恬澹,無窮的樂趣在淡淡茶香中徐徐展開。以茶沐心,自古是人們推崇的喝茶雅致,宋徽宗趙佶這個茶飲愛好者,在《大觀茶開》中對這一點說得極其生動:“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中澹閑潔,韻高致靜?!?/p>
唐宋時期飲茶之風頗盛,尤其是宋代,更是登峰造極。宋徽宗趙佶是個茶飲愛好者,經(jīng)常以茶與群臣宴飲。帝王將相競相飲茶成風,而普通老百姓呢,也視茶為生活之習俗,遷徙要“獻茶”,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jié)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宋代茶館茶坊鱗次櫛比,除白天營業(yè)外,還有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以及供商販、百姓進行早市交易的稱為“鬼市子”的茶坊。宋代王安石在《議茶法》曾這樣形容說:“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喝茶之風興盛的宋代,其飲茶方式也層出不窮,并且比唐代人更為講究。唐代出現(xiàn)了細煎慢品式的飲茶方式——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而宋代一改唐代的煮茶法為點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放在茶盞用開水沖注,然后用“攪茶公子”(即茶筅,一種竹制的打茶工具)充分攪拌,攪拌到滿碗出現(xiàn)細密的白色泡沫時,便可慢慢品飲了。隨著“用沸水沖泡調(diào)制”茶飲的花樣出現(xiàn),宋代文人間開始流行一種“斗茶”雅風,后來深入民間,相沿成一種社會風俗,并與“燒香、掛畫、插花”并列為宋代的“四藝”。
斗茶,也叫點茶、斗茗、茗戰(zhàn),是一種雅玩游戲。內(nèi)容大致包括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戲。斗茶多選在清明節(jié)期間,因此時新茶初出,最適合參斗。斗茶的參加者都是飲茶愛好者自由組合,多的十幾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時,往往還有不少看熱鬧的街坊鄰舍。
斗茶品,即是斗茶的品質(zhì)。宋人唐庚《斗茶記》記載:“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對斗品論長道短,決出品次?!毕榷飞安枭F白”、“以青白勝黃白”;其次,斗茶湯,誰的茶湯在碗邊先沾上茶痕,誰就為輸家。正如祝穆《方輿勝覽》中所說的:“斗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斗茶品,經(jīng)常“三斗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shù)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
茶百戲,即分茶,在茶上現(xiàn)畫成詩,注湯成字,非常奇妙。宋代陶轂在《荈茗錄》寫道:“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并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于湯表?!碑敃r“注湯成字”最著名的是僧人福全,一杯一句詩,四杯一首詩,而且久久不消。
行茶令,是一種風流文雅、睿智雋永的游戲,有點類似于行酒令,酒令輸贏皆可喝酒,而茶令卻規(guī)定贏家方可飲茶,輸者不許品茗,更見其游戲的戰(zhàn)斗性。《中國風俗辭典》這樣敘述:“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區(qū)。飲茶時以一人為令官,飲者皆聽其號令。令官出難題,要求人解答執(zhí)行,做不到者以茶為賞罰?!?/p>
“茶令”一詞始見于宋代,但以茶為內(nèi)容的行令形式,早在唐代就已經(jīng)以續(xù)詩“接龍”形式出現(xiàn)過。三五詩友促膝圍坐,圍繞茶的主題續(xù)成茶詩,續(xù)不上詩句者就當場受罰。如唐代有一首別出心裁的茶詩《五言月夜啜茶聯(lián)句》,就是當時參與“接龍”的顏真卿、陸士修、張薦、李萼、崔萬、僧皎然六人,在品茗行令中共同創(chuàng)作的。詩曰:“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士修);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薦);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萼);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萬);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皎然);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士修)?!痹娭械姆夯?、代飲、醒酒、月桂、流華、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氣等詞,皆與飲茶的色香味乃至茶具有關(guān)。你看巧妙不巧妙?
品茗行令,既可以融洽氣氛,又能提高飲茶品位,繼而文人雅士都爭相效仿,到宋代風行一時。南宋龍圖閣學士王十朋,精文通詩,喜好行茶令,他在《萬季梁和詩留別再用前韻》寫自己“搜我肺腸著茶令”,并且還說:“與諸子講茶令,每會茶,指一物為題,各舉故事,不通者罰?!蓖跏笪闹兴f的行茶令,是以物為題,互問互答與茶有關(guān)的故事,答不上為輸家,輸者只能聞茶香,勝者則可以飲茶。
生活優(yōu)渥的南宋女詞人李清照,不僅愛茶,更嗜好行茶令游戲,而且還獨創(chuàng)了一種妙趣橫生的茶令。她常與丈夫趙明誠聚在閨中煮茶品茗,喜玩一種“賭書戲茶”的行茶令?!百€書戲茶”,即是以泡茶行令,一般是問答式,以考經(jīng)史典故知識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冊、卷、頁、行等,以是否說中來決勝負,勝者可飲茶以示慶賀。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記敘了她與趙明誠共同行茶令的趣致場景:“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杯中,反不得飲而起?!笨磥韮扇嗽谛胁枇钪校潘济艚?、博聞強記的李清照總能獲勝。茶令為他們的書齋生活增添了無窮樂趣。
網(wǎng)上曾流傳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給你一次穿梭時光的機會,你喜歡穿梭到哪個年代?據(jù)說很多人選擇的是宋朝,原因是因為宋朝風流儒雅。的確,光是看看宋朝的斗茶游戲,就已足見其風流之本色,儒雅之樂趣。以前我一直沒想好該選擇穿梭到哪個朝代最好。寫完這篇文章,我真的很想穿梭到宋朝,一睹斗茶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