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恩謙 (南師大泰州學院美術學院 225300)
淺談康斯太布爾油畫藝術
鄧恩謙 (南師大泰州學院美術學院 225300)
在19世紀的英國畫家中,康斯太布爾無疑是最出色、也最具特色的油畫藝術大師之一。但他的成就不為當時的英國美術界所看重,直到1842年,他的四副風景畫在法國展出并產生轟動,德拉克洛瓦將他譽為“現代風景繪畫之父”。
油畫風景;戶外寫生;表現技法
許多評論家認為:“康斯太布爾影響了印象派”。其實在那個時期,無論是英國、法國或者是歐洲其他國家,都有許多畫家從事戶外寫生。從歷史來看,康斯太布爾的風景畫在巴黎展出后引起了轟動,之后,人們在驚嘆之余都紛紛效仿。其畫風的直接繼承者是巴比松的畫家們。這一時期主要的巴比松的畫家有盧梭和雨埃,動物畫家特羅容,他們對空氣感和光感進行了探索,對同一景致在不同時刻所產生的光色變化作了大量研究。當然,對印象派影響最大的還是“外光派巨子”杜比尼,他的《春天》《六月的原野》以分離、疊加的筆觸對畫面進行了反復、深入的刻畫,雖然忽略了一些細節(jié),但整個畫面的情調引人遐想、神往。事實上,印象派是在眾多畫家共同努力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印象派的表現手法之所以和康斯太布爾如此相似,一方面可能是歷史的承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畫家們共同的追求目標。
一次在論及17世紀法國畫家克勞德·洛蘭時,康斯太布爾由衷的稱贊道:“迄今為止洛蘭仍然是一位最完美的風景畫家,我想他當之無愧!”康斯太布爾熟悉西方繪畫發(fā)展的歷史,非常重視對前輩藝術大師的學習。在洛蘭之前,人物一直是西洋繪畫的中心,風景常常被安排在畫面的次要位置,作為襯托人物的“背景”而存在。到了17世紀,風景繪畫在意人利、荷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成為一門新的、獨立的繪畫種類。此時的克勞德·洛蘭是一位旅居意大利的法國畫家,他久居羅馬,沒有受到當時法國學院派畫風的侵蝕,作為普桑的好友,兩人經常經常一同外出寫生,因而使他的風景能像普桑繪畫一樣寧靜、典雅而富有詩意。作為一位19世紀初的畫家,康斯太布爾是一個非常保守、傳統(tǒng)觀念很深的人,他非常欣賞洛蘭藝術,同時也為17世紀荷蘭畫家的成就所傾倒,他希望他的大幅風景畫,能與前輩大師的作品一樣具有嚴密的構思和清新的色調。想要達到這一點并非容易,需要經過大量的戶外寫生收集素材,然后回到他位于倫敦畫室,在他的巨幅畫布前進行反復的布置、推敲、琢磨,這也成了他繪畫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
康斯太布爾喜歡在棕色或紅棕色的底子上作畫,雖然他在1924年的一些海景畫中采用了較淺的灰色底子。他外出寫生時,大都使用做好底子的厚紙板。為了防止油色腐蝕紙的纖維,以及減低紙的吸油性,畫家往往先在紙板上涂一層膠,然后再用紅棕色打底,打底用紅棕色油畫顏料,或者加點松潔油稀釋。有時也會用石膏作底子之后,再作進一步加工,這樣的結果往往會出現日后的畫面龜裂,這種“石膏”的紙板畫家并不經常使用。他在使用紙板作寫生稿時,大都將其裱在木板上,偶爾也裱在畫布上。
在風景寫生的過程中,他的表現手法是千變萬化的,有時用快筆刷過,色層顯得比較薄。不過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他習慣用筆蘸飽稀色,很有把握的、瀟灑自如的在紙板上點點、畫畫。風景畫中的樹木是非常難畫的,而最難畫的是一叢叢的葉子,這些葉子或蔬或密,只有把它概括起來,“把葉叢畫成彭松的體塊,然后在個別的位置點綴幾片比較清楚的葉子,即使是最工整的寫實風景法,也大多采取這種畫法?!币源吮憩F出逼真的景象。畫家為了提亮畫面,或者為了畫出樹葉在陽光下反射光的效果,在某些部位的亮部點上純白的顏料,或者直接用調色刀將純白顏料刮擦在樹葉上,以營造出一種樹影婆娑搖動的光色效果,自然而又靈動。在畫風景的過程中,他一般都從暗部入手,采用“由淺到深”的傳統(tǒng)作畫方法。因為是一次性完成的的戶外寫生稿,需要使用直接畫法來完成。亮色畫在濕顏料上,則需要用筆飽蘸顏料準確的畫在樹干上,或點在樹葉上,由于他寫生時的快速運筆,同時又要保證有較強的畫面覆蓋能力,康斯太布爾制作出一種較為粘稠的顏料,在研磨顏料的過程中,他加進了適量的亞麻仁油和罌粟油進行配制。這一切都是在他的親自指導下,由專人手工精細磨制而成。康斯太布爾在作畫時一般不采用透明的簿涂法。當他表現草地和樹木的時候,一般采用粘稠的顏料層層覆蓋厚涂而成。他通常在畫暗部時,先用濃重的褐色概括設色,然后在上畫出中間色,最后點出亮色。
在創(chuàng)作大幅作品的時候,康斯太布爾需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進行素描和油畫寫生,以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為創(chuàng)作做準備。他認為小的習作稿不能完全表達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因此,在每次創(chuàng)作前,他都要畫一張與正式作品尺寸一樣大小的習作稿,往往是習作稿和創(chuàng)作稿一起畫,在這種情況下,習作稿成了他作品的另一種更加大膽的表達方式,雖然創(chuàng)作稿大都比較細致完整,但習作稿卻更加率真。以至于到了最后,連他自己也難以決定究竟將那一幅畫送去展覽。
康斯太布爾繪畫的筆法也非常自由,尤其是在他的大幅習作中,幾乎不用畫筆,而是用調色刀迅速刮擦、堆砌顏料而成。倫勃朗在有些地方也使用刮刀、手指、筆桿等工具,但是,幾乎全用調色刀快速完成畫面,事后不加任何修飾的,康斯太布爾是第一位。1842年,康斯太布爾在巴黎展出了包括《干草車》在內的四幅作品,給法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畫家面對自然的激情,以及他那樸實、清新的畫風,使法國畫家為之傾倒,震動了法國畫壇,也啟發(fā)和幫助了法國畫家,把他們從意大利傳統(tǒng)繪畫的影響中解放出來,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師法自然的階段。
每當欣賞康斯太布爾的畫,我們都會被一種看似復雜,但又輕松的畫面效果所吸引。他那清新明快、繁復而又貫氣的畫面,總讓人感覺到一絲的特別溫暖。從整體上來來說,康斯太布爾的畫是古典的,而它的某些局部表現,直接而大氣,使畫面透露出現代。畫面非常統(tǒng)一,看不到絲毫沖突與零亂,給人予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這是他作品的魅力之所在。仔細看他的畫,我們會發(fā)現他的畫總有一種看似“雨夾著雪”或“雪花紛飛”的感覺,這與他獨特的作畫方法有關。畫家為了使畫面更加嚴謹、平衡,或者使畫面的色彩更加明亮,他在作畫的過程喜歡用亮色,或者干脆用純白的顏料反復刮擦、點涂,而不是像其他傳統(tǒng)畫家那樣,總是將顏料調得很熟之后再畫上去。同時代的巴比松畫家吸收了這一方法,后來的印象派畫家則更多地使用了這一方法,并且將這一方法推向了極致,目的是要使畫面色彩更加明亮,使畫面更具空氣感。事實上,使用“色彩分離”和“色彩并置”,對色彩進行空間混合,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時代的局限,繪畫還沒有進入科學的外光時代(牛頓發(fā)現色光的原理),康斯太布爾雖然使用了“分離”的筆觸,他的用色,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停留在色彩的明暗階段——古典階段。盡管如此,他在風景畫中所做的許多大膽嘗試,以及他所達到的繪畫成就,不僅深刻的影響了同時代的畫家產,也為今后印象派繪的產生鋪平了道路。
作為現代風景繪畫的開創(chuàng)者,康斯太布爾的藝術既樸實又華麗,我們不僅被他的激情所打動,也被他那高超、完美的視覺“戲法”所折服。畫面中流動的空氣,閃耀的陽光,小溪潺潺流水,在他的畫面中都是鮮活的。其意境好像源自于古典,卻又飽含著現代。特別是在畫草地和樹葉的地方,經常加上純白的筆觸,使畫面有一種露珠般閃光的清新明快的感覺,使人實在無法忘記。
一般來說,巨幅的風景繪畫意境的表達,局部與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是非常難以達到的。很容易遇到“大而空”或“碎而亂”的問題,從使畫面顯得十分平庸。而在十九世紀初,康斯太布爾的巨幅風景畫,無論在令人滿意地解決了各種表現手段的問題方面,還是在畫面“貫氣”問題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
[1]吳甲豐.論西方寫實繪畫[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99.
鄧恩謙,南師大泰州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