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若凡
《論語》中的《為政》篇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此篇一共24章,大致內(nèi)容從如何謀得官職、為官從政的基本守則以及怎么樣學(xué)習(xí)與思考到對孝、悌等關(guān)于道德的范疇進行了細(xì)致的闡述。歷經(jīng)千年,孔子思想依舊擁有其合理性的普適價值,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他的思想中也不可避免的包涵著或多或少的矛盾,亦或是在現(xiàn)在看來極為保守性的一面。筆者便通過此篇文章大致談?wù)労唵蔚南敕ā?/p>
《為政篇》第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p>
《為政篇》第三: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毫無疑問,孔子所提倡的是用德行來治理國家,但卻不能一概而論。管仲曾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老百姓衣食都出無法保證的話,而只是一味的講道德,那便只能是天方夜譚,相反,如果這時候用法制來約束的話會國家才得以有保證?;蛘呶覀円部梢赃@樣理解孔子的意思,將這句話放到一定的語境中,或者給予一定的社會條件,這樣的德政舉措才有可能實現(xiàn),而不是一味的只依靠“德”。以法國大革命為例,作者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的第四章“路易十六統(tǒng)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中,細(xì)談到“一向毫無怨言仿佛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被革命摧毀的政權(quán)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quán)更好。人們耐心忍受著苦難,以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難時,它就變得無法忍受了。當(dāng)時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覺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們的情緒便更激烈,痛苦的確已經(jīng)減輕,但是感覺卻更加敏銳?!痹谕锌司S爾看來,重壓的時候反而社會穩(wěn)定,當(dāng)路易十六打算進行改革時,反而立刻喪失了自己政權(quán),況且,從國家起源上來說,政府本屬于剝削機構(gòu),世間有政府的地方都不存在絕對的民主與自由,所以單純的依靠孔子所說的以德治國是不可能治理好一個國家的。
此外,孔子的后繼者孟子在《寡人之于國也》里說到,“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边@樣無疑是鼓勵統(tǒng)治者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德政,從現(xiàn)代生態(tài)環(huán)境學(xué)的意義上出發(fā),孟子的思想確實值得提倡。但若站在國家治理的角度去看卻不盡然,事實上,大部分的君王并不是以此而掌握并且鞏固政權(quán)的。歷史的真相告訴我們: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quán);明洪武皇帝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設(shè)立錦衣衛(wèi)加強特務(wù)監(jiān)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quán)…可以看到,這些最高權(quán)利擁有者無一不是通過高壓政策加強管理的,從側(cè)面佐證孔子的那一套為政以德思想并不能成為君主單一的“外王”手段。
《為政篇》第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jīng)》在孔子看來是最為雅正的東西,朱熹在《朱子集注》上也批示到:“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fā)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發(fā),求其直指全體,則未有若此之明且盡者。故夫子言《詩》三百篇,而唯此一言足以盡蓋其義,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笨梢钥吹街祆湔J(rèn)為《詩經(jīng)》是“思無邪”的,可以規(guī)范改正自己有邪即不正的思想,給予《詩經(jīng)》很高的地位。但是,讓人不解的是,恰巧是“思無邪”確反映出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性,在《詩經(jīng)》中存在很多篇章,其諷刺性非常強烈,完全是違背他本人純正思想的。如,《大雅·板》,這首詩根據(jù)《毛詩序》記載,是“凡伯刺厲王之作”。大致記載西周從夷王開始便衰落不振,厲王執(zhí)政又朝綱大壞,民不堪命,具體內(nèi)容如下:
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出話不然,為猶不遠(yuǎn)。靡圣管管。不實于亶。猶之未遠(yuǎn),是用大諫。
天之方難,無然憲憲。天之方蹶,無然泄泄。辭之輯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
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囂囂。我言維服,勿以為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天之方虐,無然謔謔。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熇熇,不可救藥。
天之方懠。無為夸毗。威儀卒迷,善人載尸。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喪亂蔑資,曾莫惠我?guī)煟?/p>
天之牖民,如塤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攜。攜無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無自立辟。
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
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qū)。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游衍。
孔子推行仁政,卻也不排斥諷刺性批判,又進一步主張“思無邪”讓人很是費解。此外,孔子在評《詩經(jīng)》時,排斥了其他節(jié)奏感較快的作品,認(rèn)為這些更能引發(fā)人的欲望,不利于仁德的道德教化,這樣的輕視民間文藝,也是后世戲曲,小說等文學(xué)樣式為低賤之作的根源,無疑是孔子思想的局限之處。
《為政篇》第二十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眾所周知,孔子一直主張恢復(fù)周禮,在此篇中更是指出繼承周朝而當(dāng)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預(yù)先知道的?!吨熳蛹ⅰ穼τ凇捌浠蚶^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是這樣描述的“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謂仁、義、禮、智、信。文質(zhì),謂夏尚忠,商尚質(zhì),周尚文。三統(tǒng),謂夏正建寅為人統(tǒng),商正建丑為地統(tǒng),周正建子為天統(tǒng)。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實際上,因循守舊的思維方式是由中國文化慣有的氏族制度保守性所決定的。如上朱子所言,周禮固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歷史總是在不停的前進中,不能一味緬懷過去,躺在功勞薄上吃老本。這樣的思維模式一直延續(xù)到近代時,當(dāng)我們封閉狀態(tài)的“天朝大國”面對西方列強的武力侵略,立即不堪一擊,頃刻坍圮,變革的思潮迫在眉睫。
在張周志所著《全球化視域的中西哲學(xué)思維方式會通》的第八章“傳統(tǒng)道德理性與現(xiàn)代制度理性思維的融通”中提到了近代以破產(chǎn)終結(jié)的戊戌變法和其變革的“中體西用”思維方式。“中體西用”最早于1861年,由馮桂芬這樣表述“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shù)”,但是明顯“中體西用”這樣的變革思想是“勢變而道不變”。繼而張周志談到“事實上,用自己不變的模式,去學(xué)人家先進的有用的東西,必然是醬缸泡菜原味必變?!彼裕覀儾粌H要變,而且要變的徹底。對于現(xiàn)今中國社會而言,需要法制對其進行約束,西方近代的公平民主自由思潮非常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新加坡典型的成功模式—“新馬模式”就將儒學(xué)和現(xiàn)代資本主義很好的結(jié)合在了一起,給陳舊的儒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xué))
參考文獻:
[1]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3年3月
[2]張周志《全球化視域的中西哲學(xué)思維方式會通》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
[3]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