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靖
(衡陽日報社,湖南 衡陽 421001)
對于地市級報紙媒體而言,與大報競爭的利器在于本土新聞優(yōu)勢,但在對本土新聞的挖掘中,很多地市級都市類媒體往往側重于社會新聞、時政經(jīng)濟新聞、娛樂及體育新聞,本土文化新聞往往處于邊緣化位置。
事實上,本土文化新聞也是一座新聞“富礦”,由于本土文化新聞的第一特性并不是新聞性,因此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關聯(lián)度較小,新聞同質化概率低,如果挖掘透徹,不僅能豐富自身報道題材,還能極大提升報紙的品位,彰顯城市的文化韻味。
近年來,《衡陽晚報》組建了包括文化界專家在內的專業(yè)化文化新聞報道團隊,不斷加大文化新聞的策劃力度,使得衡陽本土文化新聞報道精彩紛呈,成為一道道極具眼球效應的美味“文化大餐”。
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并且,由于久遠或戰(zhàn)亂的原因,很多歷史文化停留于傳說,并無確鑿的文字記載。因此,要把一個地域的地方文化系統(tǒng)地挖掘整理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近年來,為了提升報紙的品位和耐讀性,《衡陽晚報》加大了對文化新聞的策劃力度,通過一個個策劃,分系列舉辦相應專欄,把本土文化充分挖掘出來。
分系列挖掘——針對衡陽留存下來的古建筑、古街、古碼頭、古井等物質文化遺產(chǎn),從2010年開始,《衡陽晚報》策劃推出了“尋古衡陽”專欄,對這些留存的古跡逐一進行探訪,專欄至今已推出了200多期,該專欄曾獲2010年度湖南市州報好專欄獎及中國地市報好專欄三等獎。
除了物質文化遺產(chǎn)外,衡陽還有許多凝結著先輩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從2013年開始,《衡陽晚報》推出了“尋找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對20多位衡陽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進行系列報道;2014年6月,《衡陽晚報》又策劃推出“跨越時空的記憶”12篇,對衡陽湘劇、衡陽祁劇、衡山皮影戲、界牌火燈等非物質文化項目進行系列整理和報道,該系列報道獲2014年度湖南省市州好新聞一等獎。
此外,針對衡陽歷史名人眾多,在《周末》策劃推出“石鼓人文”專欄,每期一個整版,對衡陽歷史人物進行整理報道,共推出100余篇報道;針對衡陽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策劃推出“美味衡陽”專欄,對衡陽特色小吃、地方土特產(chǎn)、名菜等進行報道,推出報道80余篇;針對衡陽獨特的方言文化,策劃推出“衡陽方言趣談”專欄,對很多瀕臨失傳的方言進行拯救性整理,讀來令人倍感親切。
策劃書指導——《衡陽晚報》要求每個文化類專欄開辦之前,必須經(jīng)過專家論證,其一,論證專欄有無開辦價值;其二,論證有無可持續(xù)的報道題材。因此,每個專欄都有詳細的策劃書,不僅要求制定明確的報道細則,還要求附帶詳細報道素材,避免專欄常見的“開辦之后無疾而終”的尷尬。
從2010年至今,《衡陽晚報》共策劃推出本土文化類專欄20余個,并有多個專欄獲得國、省、市好專欄獎。
由于經(jīng)濟實力和人才隊伍的限制,地市級都市報不可能像大報一樣,設立專門的文化報道部門,然而,本土文化新聞要做出深度和新意,又確實需要一支專業(yè)團隊,否則不可能有穩(wěn)定稿源,專欄也不可能持續(xù)開辦下去。
《衡陽晚報》探索“策劃項目負責制”,從策劃的制定,到團隊的組建,到策劃的具體實施,再到報道的初審,都由策劃人總負責,貫穿始終。對于策劃報道團隊的組建,策劃人可以打破部門限制,從不同部門抽調有實力的記者組成報道小組,分配報道任務。
由于文化類新聞時效性不強,因此,參與報道的記者在做好本職報道工作的前提下,利用周末或其他空余時間進行采訪,等成稿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再連續(xù)推出相關專欄,這樣一來,專欄的稿源有了穩(wěn)定保證,得以持續(xù)開辦下去。
為了體現(xiàn)報道的準確性和權威性,《衡陽晚報》常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作為顧問,加入報道團隊,全程指導專欄的寫作,對專欄所涉及的史料進行把關審核,確保專欄報道的準確性。
201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衡陽晚報》策劃推出了“紅色之旅”系列報道,對衡陽留存的紅色遺跡逐一進行報道,為了保證所報道的紅色遺跡史料的準確性,《衡陽晚報》聘請衡陽市委黨史辦的三位專家當顧問,對史料引用的準確性終審把關,該系列報道出爐后,既新銳大氣,又事實準確,受到讀者的好評。
在“尋古衡陽”、“衡陽老地名的故事”、“尋找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穿越時空的記憶”等名專欄中,《衡陽晚報》均邀請了衡陽市文廣新局相關專家及社會知名收藏專家作為報道顧問,一方面提供了大量報道素材,另一方面保證了報道的準確性。
在文化新聞的報道中,記者很容易被史料束縛,喜歡大段大段引用史料,這樣雖然看似很權威,但可讀性卻大大降低,因為大部分史料都是文言文,讀者閱讀起來存在一定障礙。
為了提升文化新聞的可讀性,《衡陽晚報》“用做社會新聞的思路做文化報道”,要求記者學習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嘆》,跳出史料寫報道,即史料必須引用,但嚴禁大段引用,作者應在文章中融入觀察細節(jié)和個人感悟或見解,為文化報道注入“故事味”和“散文化”,因為帶有個人見解、有靈性的文字才是最能吸引讀者的文字。
采訪“衡陽市六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時,其他的新聞媒體記者要么把文章寫成了一篇簡單的游記,要么依照史料,把基地的情況機械介紹就結束了,而《衡陽晚報》的報道則在文章中融入了情感,寫了大量有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成為了文章中的閃光點。
例如,在《湘西草堂》一文中:“湘西草堂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三百多年了,它依然頑強地蹲守著數(shù)百年前的風骨,猶如它的主人。我獨行于草堂之中,這座三百多年的老屋有種特有的幽靜和空寂,我的鞋后跟與地面相碰時所發(fā)出的足音很清晰地回響”。細節(jié)烘托了湘西草堂的幽靜環(huán)境與厚重的文化底蘊。
2015年3月推出的“衡陽老地名的故事”專欄,沒有像普通的歷史典籍一樣,僅僅停留在對老地名來歷的機械介紹上,記者一方面通過采訪市圖書館及市城建檔案館,多方尋找老地名的老照片,另一方面采訪民俗專家和上年紀的老年人,在深度挖掘老地名的歷史的同時,展示地方風土人情和歷史變遷,使文章呈現(xiàn)出厚重感和滄桑感,該專欄推出后,立刻受到讀者追捧,稱贊“老地名寫出了新意境”。
當前,文化建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這也為做大做強本土文化新聞報道提供了新的契機,只要策劃精妙,都可以成為一道道極具眼球效應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