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宏斌
(泰州晚報,江蘇 泰州 225300)
筆者半路出家當記者,一晃已經(jīng)15年,從縣市黨報記者到晚報記者,用稿量一直名列本地同行前茅,有時一周創(chuàng)下200多分記錄(月度考核基本分為90分)。常常有人問我,每天寫幾篇稿,這么多線索從哪來?我仔細想想,新聞線索不都是“跑”出來的嘛!
新聞線索從來都是找米下鍋,坐在家里等電話,肯定不行。沒有新聞線索時,我經(jīng)常騎著電動自行車走遍姜堰城區(qū),跑遍各個派出所。腳板底下出新聞,只要肯跑,就不愁沒有新聞。如《4名高中生義賣書籍玩具助殘》,就是我騎車途經(jīng)姜堰步行街發(fā)現(xiàn)的新聞線索:4名高中生利用寒假相約走上街頭義賣書籍玩具助殘,善舉感人。
“跑”新聞線索要眼觀八方,處處留意皆新聞。2006年1月24日早上,我到姜堰城區(qū)北園菜市場買菜,途經(jīng)一經(jīng)營冷凍食品的攤點前,看到攤主面對前來購買冷凍蝦的市民,不停地搖手招呼:“對不起,蝦變質(zhì)了,不能賣?!蔽宜焐锨霸儐?,原來,攤主周圣鳳發(fā)現(xiàn)批發(fā)來的蝦已變質(zhì),主動勸消費者不要買了并在銷毀,便及時寫成了新聞,后來這條新聞還獲得江蘇省新聞獎三等獎。
2006年9月8日,吃中飯時,我聽上小學五年級的女兒說,“我們班今天來了位外國老師,他的女友,是我們班主任凌老師的小姑子。”聽后我顧不上吃飯,趕到女兒所讀的小學采訪,寫成《初中畢業(yè)后邊工作邊學習 姜堰打工妹走上美國大學講臺》一稿。第二天,稿件見報后其他媒體紛紛去采訪報道。這條“飯桌上撿來的消息”后來獲得江蘇省報紙新聞獎二等獎、首屆趙超構(gòu)新聞獎二等獎。
采寫新聞,要像廚師做菜一樣,同樣的材料,不同的廚師會做出不同的菜。遇到一個新聞題材,要學會思考,多動腦筋,找準報道的最佳角度,揀最有新聞價值的那個信息點報,不要面面俱到。2007年5月29日,姜堰梁徐鎮(zhèn)為一位老人舉辦出書首發(fā)式活動,邀請了不少媒體的記者。首發(fā)式上,一位專家說,《百年坡嶺村》一書有可能是我國第一部村史。說者無意,我這聽者有心,這可是最大的新聞點?。』顒咏Y(jié)束后,我詳細采訪了相關(guān)學者、專家,還打電話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獲取第一手資料,驗證了《百年坡嶺村》確是我國第一部村史。這條消息獲得江蘇省報紙新聞獎二等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
不管到哪里,記者都要本著一顆好奇心,勤問多問。2009年5月2日《泰州晚報》刊登的《為了還一筆無人知曉的借款,陜西男子千里迢迢來姜堰找人——“不還掉錢,我的心就痛”》一稿,就是記者在派出所看到的情景:一位外地男子來到此地,到派出所請民警查一個人的家庭住址。民警說,沒有相關(guān)單位的證明,不好隨查人家地址。我就上前詢問,為什么要查人家地址?外地男子道出原委,他欠已故的姜堰同事李華1萬多元,這筆債除了他倆無人知曉?,F(xiàn)在他有錢了,還債是他這兩年多來的心病。這條問出來的新聞獲得江蘇省報紙新聞獎二等獎。同時,記者通過報道,也幫這位陜西男子了卻了心愿。
經(jīng)常回訪也是“跑”的重要內(nèi)容。記者要善于跟各方面的人打交道,不管到哪里,要多交朋友,多發(fā)名片。我到有的單位采訪,都要拿一張名片把它壓在有關(guān)“線人”的臺板下,開玩笑說:“看到名片,你才能想到我,有了新聞線索才會打電話?!庇袝r,我去有的單位回訪,看到臺板下的名片被拿去或被覆蓋,我就會將名片翻上來或重新壓張名片。
15年來,我發(fā)的名片有上萬張。
遇到陌生人,發(fā)現(xiàn)有趣的事,記者要及時向?qū)Ψ浇榻B身份,禮貌地遞上一張名片。我每次坐出租車都要向司機遞上一張名片。我寫的好多車禍稿件就是出租車司機提供的線索。
醫(yī)院醫(yī)生、小區(qū)保安、派出所民警……這些都是我要發(fā)展的“線人”,多與他們交朋友就會線索多多。對朋友提供的線索,不管有用沒用,我及時反饋給對方。有的線索成不了稿,我都盡量到現(xiàn)場去一下,并把了解的情況告知對方,以證明我的“重視”,獲得人家的信任。
有時夜里,我接到值班民警的電話也及時趕到現(xiàn)場。在民警的眼里,我是個十分誠信和敬業(yè)的人,以此感動了他們:“你這么敬業(yè),我們不及時提供新聞線索就感覺對不起你。”有的民警調(diào)動了工作,還主動跟我聯(lián)系:“到了新單位,我會一如既往給你提供線索”。
這里再說一個例子,2013年2月25日,筆者去姜堰華港鎮(zhèn)采訪,看到一位男子騎著裝載水果的電動三輪車,駛向敬老院。記者趕緊上前,攔下對方,仔細詢問,原來對方是私營業(yè)主楊九勇,帶著幾箱水果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楊九勇與人合伙創(chuàng)辦公司,把“尊老敬老”列為內(nèi)部規(guī)矩第一條,還把1月26日定為企業(yè)“慈善日”。當天,記者又深入楊九勇的公司詳細采訪,寫成通訊《“尊老敬老”:公司規(guī)矩第一條》。這篇路上問來的新聞通訊獲2013年度江蘇省報紙新聞獎三等獎。
三年前,筆者還加入姜堰先鋒單車俱樂部、姜堰網(wǎng)友愛心組織、舞動姜堰跳舞群等公益愛心組織,參加組織舉辦的每一項公益活動,結(jié)識了大批愛心人士,這也成為了筆者的新聞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