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平
(江西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98)
淺談聲樂教學中的心理調控
張瑞平
(江西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98)
心理調控在聲樂表演藝術中是非常重要的也非常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對聲樂教學中的心理調控的探討,也是聲樂教學理論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從四個方面對此進行了探討,以便達到良好的聲樂教學效果。
聲樂教學;心理調控
聲樂教學過程是學生不斷地認識科學發(fā)聲規(guī)律,即歌唱器官訓練與心理發(fā)展相輔相成的對立統(tǒng)一過程。在歌唱運動過程中,對每一點具體歌唱技能的學習與掌握,都離不開心理活動的配合。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調控,建立其歌唱自信心,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提高師生之間的配合效率,讓學生更為主動地把握聲樂學習的進程。
心理環(huán)境是心理學的特有概念,它是指對人的心理發(fā)揮有著實際影響的整個生活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心理環(huán)境是指師生教和學的活動直接產生心理影響的那些共同因素。聲樂教學中課堂氣氛是一種可控制的心理環(huán)境。融洽和諧的學習氣氛,可以使教學活動雙方產生相應的積極情感,幫學生丟掉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歌唱學習過程中。同時,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也會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課堂效率?,F代音樂教學法的特點之一,就是重視學生情緒活動,將其認知因素、情緒因素及動力作用同步,變苦學為樂學。
過去某些教師隨意責罵學生,甚至扔譜砸琴或一味指責學生的某一個錯誤,這常常使學生進入一種不必要且難以自拔的緊張情緒當中,思維很難靈動起來,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會受到影響,課堂效率也會大打折扣,學生的自信心在這種狀態(tài)下很難建立起來。
“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環(huán)境是一種情緒、情感體驗,被教師和學生感受領會,成為一種反饋信息和學習效果的標志。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等方面加以調整,以求最佳的學習效果。不同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學習心理和學習活動產生不同的態(tài)度和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態(tài)度和藹,循循善誘,并善于觀察分析,能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切忌動輒急躁發(fā)脾氣,更不能將課堂以外的不良情緒帶到課堂上來。因為人的情緒、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師本身的情緒、情感會對學生產生“輻射”作用,影響學生的心境,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微妙地、潛移默化地伴隨著教學活動,調整著課堂氣氛,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
幫助學生建立起歌唱的自信心,是聲樂教學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在教學初始階段,老師不妨讓學生通過開懷大笑或放聲呼喊等手段來體會他們自己的嗓音潛力,對今后的聲樂學習產生最初的自信心。
總體來說,人的嗓音大多都比較正常,特別差的極少。這一點可以從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會大聲啼哭和幾乎所有的人都能開懷大笑等自然發(fā)聲狀態(tài)中得到證明。而嗓音的不同,除了遺傳因素之外,跟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是有很大關系的。如生長在山鄉(xiāng)原野的人通常都有著高亢豪放的自然嗓音,而生長在城鎮(zhèn)里的人很少有豪放的嗓音,市井中人的嗓音多具有纖細低柔的特點。由此可見,種種嗓音的形成與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是相互協(xié)調的。
在沒有學習聲樂的時候,基本上沒人感到自己的發(fā)聲有什么問題或困難。而一旦接受正式的聲樂訓練,學生往往覺得無所適從,平時好聽的嗓音仿佛忽然消失了,從而對自己的歌唱能力產生懷疑。這正是聲樂學習中“自然―不自然―自然”三階段中的不自然階段。此時,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分析其緣由,并為學生克服困難做好心理準備,使他們對在糾正不良發(fā)聲習慣的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的嗓音不適現象能有正確的認識,不因暫時的困境而喪失自信心。
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一般可從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兩方面因素來進行探究。
(一)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
初學聲樂的學生往往沒有正確的學習目的。他們關心的只是發(fā)聲技巧,如在平時練習中多對高音感興趣,或是片面追求音量,而不去關注歌唱的藝術表現問題,誤以為只要唱得高,唱得響就是好的,而忽視了對自身音樂修養(yǎng)的全面進步。孰不知只有聲音沒有音樂的歌唱只是匠氣的歌唱,而非藝術的歌唱。歌唱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歌唱技巧來表現音樂的內涵。歌唱技巧絕非歌唱的終極目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伊始就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聲樂學習目的,并注意對學生進行音樂修養(yǎng)和歌唱技藝的同步培養(yǎng)。
(二)培養(yǎng)濃厚的歌唱興趣
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學習聲樂,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她對聲樂藝術的熱愛程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興趣。
在聲樂教學實踐中,每一個具體的教學步驟和每一點教學進展情況都必然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相應的影響。當教學步驟合理、教學進展順利時,學習興趣的心理傾向就活躍興奮;而教學措施失當、教學進程受限時,學習興趣的心理傾向則受到壓抑。因此,教師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聲樂學習興趣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在聲樂教學中,除了應遵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一般教學規(guī)律外,還應該強調身體力行、循循善誘的教學原則。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很少示范甚至不做示范,這是不好的,聲樂教師要勇于進行教學示范,所作的教學示范還必須是正確的,恰當的。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師應進行不同規(guī)格的示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示范一般比較直接,即不論面對怎樣的學生,教師范唱的都是自己的最佳聲音狀態(tài)。他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學生由于程度的問題,有時是根本模仿不來的。如果硬要去模仿,其結果多以失敗告終,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學習陰影,破壞學生的歌唱興趣和自信心。由此可見,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范唱的聲音必須與學生的學習程度、接受能力相適應。如當學生的氣息問題較為突出時,教師的范唱就應暫時放棄聲音的飽滿度,而側重表現歌唱氣息的運動狀態(tài)。
如上所述,在聲樂教學之初就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示范,并分階段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就能夠讓學生在最自然、最簡單、最愉快的狀態(tài)中學習歌唱,而不是將歌唱變成一種苦役。
還有,平時可以讓學生多觀摩音樂會、歌劇和音樂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舞臺實踐機會,并對學生的表現給與肯定和鼓勵,使學生在多次實踐中鞏固自己的聲樂學習成果,體會快樂與滿足,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加強了求知的欲望,產生對聲樂藝術更為持久的熱愛之情。
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學生獨立的歌唱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作為一名聲樂學生,總是會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學習問題,但是,如果教師因為怕學生練出什么新“毛病”而不允許其進行自主學習,那么,學生就會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就無法對教師的教學意圖進行消化,亦不能建立起正確的聲音概念。因此我們應提倡學生主動參與到聲樂教學過程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法國啟蒙教育家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形成獨立的學習方法,要比獲取知識更重要?!边@就要求學生要有自己的主體自主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主動高效地投入到聲樂學習中來,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習質量。聲樂教學過程,無論是技巧學習,還是舞臺表演,都和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相關。教師應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有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減少對教師心理上的依賴,使聲樂教學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正確歌唱習慣的養(yǎng)成,是歌唱生理和歌唱心理的默契配合,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心理調控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應有的重視。
[1]鄒本初,《歌唱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周小燕,《聲樂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J6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