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筱強
已記不清自己從何時開始喜歡上安靜的閱讀了。在鄉(xiāng)野里慢慢長大,因為木訥而導致的口語交流障礙,讓我長期處在一個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只有獨處一隅,手持一本讓我入情入境的小書,才能忘卻生存的苦厄、勞作的艱辛和村人的譏笑,任憑時間在自己的體內(nèi)靜靜地流逝,便覺得自己成了一個被他者遺忘的人,一個幸福的“被活埋者”。在這個過程中,我收獲的不僅僅是身心愉悅,更多的,則是獲取了對抗苦悶生活的勇氣與力量。多年以后的這個夏日凌晨,在長久的閱讀之后,寫下這段文字,我依然覺得,因為閱讀,自己的不惑之齡充滿了更加豐沛的活力與韌性,這“來自神圣精神的饋贈”,讓我心地光明且澄澈,靈魂激蕩更安寧。
這樣的閱讀經(jīng)歷與體驗,讓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喜愛有加的西哲克爾凱郭爾。作為一名思想家和詩人,生于1813年的克爾凱郭爾,雖然只在這個萬花筒般的世界存活了42年,但他卻在自己“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性事件,沒有官職,沒有網(wǎng)游韻事,沒有驚世駭俗之舉”的一生中為我們留下了《諷刺的概念》、《或此或彼》、《恐懼與顫栗》、《畏的概念》和《致死的痼疾》等煌煌萬言的著作,讓每一個閱讀他的人都如飲醇醪,仿佛在暗夜里尋到了久違的燈火,讓困擾終日的關(guān)乎生命的疑問得以解決。更為珍貴的是,作為思想家,他對人存在的哲學問題和神學問題不斷作前無古人的深入探索;作為詩人,他在復(fù)雜深刻的內(nèi)心體驗的基礎(chǔ)上賦予動人的詩意。每次閱讀他的文字,我常常為他深刻的思辨和動人的詩意水乳交融、緊密交織、閃耀奪目光輝和巨大穿透力的敘述所嘆服。他在《詩篇》中說道:
“詩人是什么?一個不幸的人,他把極度深刻的痛苦隱藏在自己心里,他雙唇的構(gòu)成竟然使經(jīng)過它們的嘆息和哭泣聽上去像美妙的音樂。與他在一起就如與法拉里斯的銅牛中可憐不幸的人在一起,他們在文火上慢慢受著酷刑?!?/p>
“我相信,我有勇氣懷疑一切;我相信,我有勇氣同一切戰(zhàn)斗;但我卻沒有勇氣承認任何東西,沒有勇氣擁有、順從任何東西?!?/p>
“我的靈魂和我的思想是多么貧瘠啊,然而卻長久不斷地受到空虛地貪圖酒色和難以忍受的勞動的痛苦折磨!我精神之舌的韌帶從不會被放松,我將始終急促而含混地說話嗎?”
初次閱讀克氏這些細瓷般瑰麗而真摯的話語時,我即深深被其觸動,這種觸動,絕不是淺表而粗糙的,而是攪動血液與神經(jīng)的,它讓我的靈魂從此不再安分,常常陷入沉思而不能自拔和自救。更讓我目瞪口呆的是,他認為,真實的生活不可能由抽象的概念體系所包含,反對用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思想、體系去代替具體、特殊的個人。他還堅信,真實存在的只能是個人內(nèi)心中的存在,是人的個性、人的內(nèi)心體驗。緊接著,他以決絕的姿勢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個人在內(nèi)心中體驗到的不幸、痛苦、欲望、背叛、恐懼、絕望等等,不能用語言表達,不能為理性說明,當然也不能成為觀念體系的組成部分。最真實的存在,就是個人的內(nèi)心體驗。不幸和苦難是人的罪過,是對人的錘煉,是人得救的前提;孤獨、絕望和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宿命。因此,個體存在的本質(zhì)是孤獨,存在的根本任務(wù)是選擇,選擇即選擇孤獨,即孤獨地選擇。不同的選擇之間不存在哪一個比另一個優(yōu)越,更不是線性地由低向高的發(fā)展。這些觀點,強有力地構(gòu)成了現(xiàn)代存在主義哲學最基本的出發(fā)點,為后來者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薩特成為存在主義大師開創(chuàng)了道路,奠定了不可動搖的根基。
話說回來,也正是克氏清晰的思辨和詩一樣的表述,激發(fā)了我對哲學的熱愛,原來思想還可以這樣表達!與此同時,我也在不斷地閱讀中體驗到,純粹經(jīng)典文本的閱讀,不僅僅是為了簡單的感官上的愉悅,更深層次的閱讀,才能讓自己的靈魂與陌路上的真正智者一起狂勁地跳舞。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我們在閱讀中所獲得的,應(yīng)如帕斯卡說的那樣:“我們打開一本書,本想看見一位作者,卻遇見一個人。”
克爾凱郭爾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林和生先生的《孤獨人格》一書,我們可大致知道,克氏的個人生活是不幸的。在他降生之時,父親即年近花甲,母親也到了更年期,籠罩家中的,是濃重的冷漠陰郁之氣息。他本人也生得孱弱畸零,內(nèi)向憂郁,沉默寡言。在他的一生中,幾乎沒有什么朋友。他與美麗善良的蕾琪娜談過戀愛,訂過婚,后來斷絕了關(guān)系,終生未娶,給他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和疼痛。林先生在書中寫道:“事實上,從呱呱墜地那一天起,他就飽受焦慮、敵意、孤獨、憂郁、不安、畏懼、絕望的折磨,比常人格外感受到生之煩惱和死之恐懼的分量,最后在畏懼之畏懼和絕望之絕望中走向信仰,滿懷絕望的激情與人群和教會作不妥協(xié)的斗爭。”如克氏自己所言:“從童年時起,我就已經(jīng)成為精神。”閱讀這樣一個真正的“人”,我們還能說些什么?我覺得在閱讀克爾凱郭爾時,一切言說都是多余的,蒼白的,令人無法忍受的。聆聽他的傾訴,我們惟有貢獻出我們虔誠的耳朵,還有我們不停地為之顫抖或流血的心臟,如果靈魂看得見,我們還應(yīng)把整個靈魂交付給他,讓他用衡量生命的雙手掂掂重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他一起走上抵往神界的通道,靈光四射,于物外之中獲得超然與寧靜,哪怕這超然與寧靜是用絕望和孤獨來墊底。
我至今無法想象,在自己一路狼奔豕突、氣喘吁吁的人生旅途中,如果不閱讀到克爾凱郭爾,我的人生境況會是什么樣子。極有的可能是,我或?qū)⒔蛔〗疱X的誘惑被洶涌的商業(yè)浪潮卷得暈頭轉(zhuǎn)向,或?qū)⑷缟磉叺娜艘粯臃瓭L沉醉于官位、職稱、成名等泥淖中并樂在其中。今天,我坐在安靜的書桌邊寫下這篇關(guān)于學習智慧、愛護靈魂的札記,我覺得自己真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此時,我能夠在一個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精神世界里繼續(xù)聆聽克爾凱郭爾脆如裂帛般的嗓音:
“對于上帝來說,我們總是錯的;然而它也許比較令人振奮,它難道不危險嗎?這種想法是否使他進入夢境,夢見他與上帝的關(guān)系,雖然這樣并不是真實的關(guān)系;它是否會使意志力和注意力受到損害?……但你問自己——因為它是對你靈魂的拯救。不要打攪你思想的翱翔,不要使你身上最好的東西感到悲哀。就這樣問,直到發(fā)現(xiàn)答案。”(《尾聲:在上帝面前我們總是錯》)
1855年10月2日,克爾凱郭爾從銀行取出他他最后一筆存款,在走到街上時突然中風倒下,并被送往腓烈特醫(yī)院,在那里,他已意識到自己末日的到來。他說:“我是來這里死的……”11月11日,在彌留之際,他于遲疑片刻之后對自己的好友波埃森說:“……我問候所有的人,我一直對大家非常關(guān)心,告訴他們,我的生活是一個巨大的痛苦,對此,許多人不知道,并有種種誤解,我并不比其他人好……靜謐,這是我們心中僅存的一絲基督教義。”這個信仰的騎士,閱盡人間而從未停止過思考的大哲學家,活著時就成為一種精神的人,用自己的一生終于錘煉出的精神力量,使自己在臨終時獲得了無比巨大的安寧,一如他生前所預(yù)言的那樣,當黑夜之鳥拍打著翅膀向他飛臨的一剎那,他就踏上所有思想的必經(jīng)之路——走過“嘆息之橋”,然后進入永恒。
偉大的克爾凱郭爾,讓微如草芥的我,在寂靜的暗夜里,在持續(xù)的閱讀中,明曉了存在的偉大意義,并對即將到來的淡青色黎明,充滿了豐盈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