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徐松《新疆賦》辨誤

2015-02-03 16:51:37李軍
西部學刊 2015年1期

摘要:徐松所撰《新疆賦》,是清代邊疆輿地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文學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的雙重價值。但其中的各種舛誤,不在少數(shù),《賦序》中就有數(shù)處因疏忽與未能詳審而致的細微舛誤;《新疆南路賦》中有十余處,《新疆北路賦》中也同樣有十余處舛誤。本文就此一一進行了細致的辨正。

關鍵詞:徐松;《新疆賦》;邊疆輿地賦;辨誤

清代嘉道之際著名的史地學家、文學家徐松(1781-1848),在嘉慶十六年(1811)任湖南學政期間,為給事中趙慎畛(1761-1825)所糾,以“重價發(fā)售詩文”等九項罪名而于次年被遣戍伊犁,是為“星伯學案”。① 徐松自嘉慶十七年(1812)從湖南赴戍,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回歸京師,前后長達首尾九個年頭?!靶遣畬W案”是徐松人生的大不幸,但卻是成就其學術輝煌的天賜良機,他在遣戍伊犁期間,驅(qū)馳萬里,遍歷新疆,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撰成了被稱為“西域三種”的《西域水道記》、《漢書西域傳補注》、《新疆賦》。②

徐松的一生,著述等身,向來在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譽。但他的一系列著作如《唐登科記考》、《唐兩京城坊考》、《宋會要輯稿》等,各種舛誤和遺漏之處也為數(shù)不少,所以不斷有人對其進行過補正、增訂及考校。其“西域三種”,以《西域水道記》最著,馮錫時先生曾對其“有關域外或邊疆事件記述的錯誤”進行過辨正。③而作為清代邊疆輿地賦代表作之一的《新疆賦》,不但是賦作精品,還一直被視為史地學著作,具有文學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的雙重價值。就是在今天,徐松的《新疆賦》與其《西域水道記》一起,仍然被被史學界視為重要的參考著作。④已故辭賦專家馬積高先生也認為,《新疆賦》等邊疆輿地賦“幾可作壓縮的方志來讀”。[1]645 但是,與《西域水道記》等一樣,筆者在校注《新疆賦》時,也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很多舛誤,茲一一進行辨正。

筆者大致按照《新疆賦》的寫作結(jié)構(gòu),分《賦序》、《新疆南路賦》和《新疆北路賦》等三大部分進行辨誤。而為了便于讀者對照,每一部分中的問題,不作類似性的歸納,而是按照其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一一羅列。

一、賦序

(一)“仰見高宗純皇帝自始禡師,首稽故實”句自注中,征引了乾隆二十年二月的一道諭旨,這是乾隆帝命參贊大臣鄂容安采訪西陲輿地時下發(fā)給軍機大臣的,見傅恒等奉敕所撰《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七,徐松所據(jù)即此。⑤但對照之下,發(fā)現(xiàn)有兩處細微的舛誤:一是將原文“都護開府”一語,誤為“開都護府”,這顯然是由于徐松的疏忽所致。二是在“細為記載”與“以資采輯”之間,漏掉了“遇便奏聞”一語。賦作自注非常詳細地征引諭旨全文,故這里不是有意刪略,而當為徐松在無意間的疏漏。

(二)“勒《方略》以三編”句自注云“《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五十四卷、正編八十五卷、續(xù)編三十三卷,乾隆三十七年大學士傅恒等奏進”。傅恒是乾隆二十年充《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總裁的,告成后,乾隆帝御制序文,付武英殿刊行,現(xiàn)在通行的,即此本。書告成于乾隆三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而七月十三日,傅恒病逝,[2]100但《四庫全書總目》云“乾隆三十七年大學士傅恒等恭撰奏進”,這顯然是不確切的。關于其卷數(shù),《總目》云“前編五十四卷、正編八十五卷、續(xù)編三十三卷”,總計一百七十二卷,這也是不確切的。徐松顯然未能詳審,沿襲了上述誤說,而后世亦繼續(xù)沿之。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史部三·紀事本末·平定準噶爾方略總目》中又云,“臣等謹按,《平定準噶爾方略》一百七十一卷,乾隆三十五年大學士臣傅恒等編纂”,不論是成書時間還是其卷數(shù),顯然又與《總目》之說互相抵牾。而我們對照文淵閣《四庫全書》所錄,則前編五十四卷、正編八十五卷、續(xù)編三十二卷,共一百七十一卷,與《平定準噶爾方略》所云一致。另有前編總目、卷首各一卷。所以,確切地說,全書總計為一百七十三卷。⑥

(三)“界幅員為四路”句自注“《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四十八卷,乾隆二十七年大學士傅恒等奉敕撰”之說也不確,雖然奉敕主持編纂該書者為傅恒,但他只是掛銜而已,實際上,具體負責編纂者則為大學士劉統(tǒng)勛。所以,確切地說,應該是“大學士劉統(tǒng)勛等奉敕撰”。這反映出當時清人的著作權(quán)意識還很不明確。今本前有乾隆帝的幾道諭旨,透露出了該書編纂的具體過程和一些細節(jié)問題。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十三日的諭旨云“此事現(xiàn)命何國宗赴伊犁一帶測量,亦經(jīng)面諭,著傳諭劉統(tǒng)勛即會同何國宗前往”,可知,這年二月,乾隆帝下令編纂《西域圖志》,以劉統(tǒng)勛主辦其事,派都御史何國宗等率西洋人分別由西、北兩路深入吐魯番、焉耆等地及天山以北進行測繪。資料工作在二十六年結(jié)束后,乾隆帝又于六月十八日下發(fā)諭旨,令交軍機處方略館進行編纂,諭旨云“劉統(tǒng)勛、何國宗所辦《西域圖志》,著交軍機處方略館辦理”。二十七年十一月,初稿四十八卷告成,二十九日,領銜的傅恒在進表中云“奉勅纂輯《西域圖志》初稿告成,謹奉表恭進”。另據(jù)其他幾道諭旨可知,乾隆帝于四十二年又令??蛋?、劉墉、于敏中、英廉、錢汝誠等為總裁,組織人力增纂。至四十七年五月,增纂工作完成,并于卷一前加入了乾隆帝所作的《天章》四卷,作為全書的卷首,遂共計為五十二卷,付武英殿刊行,即今本《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所以,《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云“欽定皇輿西域圖志》五十二卷”。

二、新疆南路賦

(一)“肉骨生死,德偝恩渝”句自注征引了乾隆帝“圣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中關于大、小和卓木反叛前后的部分內(nèi)容,但對照《御制詩文十全集》卷十二《平定回部第四之十·文八首·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文》原文,⑦就會發(fā)現(xiàn)自注在“而霍集占亦收其余眾”句中的“亦”與“收”二字之間,脫一“即”字,當為徐松疏忽所致。

(二)“耳疊雙而仰攻”句自注征引了乾隆帝《霍斯庫魯克之戰(zhàn)》一詩“雙耳山前竄跡逢”句的自注,云“回言霍斯庫魯克者,華言雙耳也”,但對照《御制詩文十全集》卷十九《平定回部第四之八·詩五十三首·霍斯庫魯克之戰(zhàn)》原文,就會發(fā)現(xiàn)“回言”本作“回語”,亦當為徐松疏忽所致。

(三)“馘早獻而心傾,首來函而路迥”句自注征引了乾隆帝的“函首霍占來月竁,傾心素坦款天閶”詩句,見《十全集》卷十五《平定回部第四之四·詩五十九首·御午門受俘馘》。但據(jù)朱玉麒先生說,《西域水道記》、《漢書西域傳補注》、《新疆賦》三書的道光刻本中,“閶”作“閭”。[3]526 這是刻本中的一個錯誤,他據(jù)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徐松手定底稿本《新疆賦》,改“閭”為“閶”,這是對的,也與《十全集》原文相符。《新疆賦》與《西域水道記》一樣,在成書以后,經(jīng)過了徐松的多次修正。⑧

(四)“于是引鳳奏于天方”句自注征引了乾隆帝的“卻引天方鳳奏西”詩句,見《十全集》卷十五《平定回部第四之四·詩五十九首·正元太和殿朝會庸作歌》。但對照《十全集》原文,本作“卻聽天方鳳奏西”,可見徐松誤“聽”為“引”,當為其疏忽所致。

(五)“錢流普爾”句自注中,征引了“市通普爾泉流廣”一詩句,見《十全集》卷十七《平定回部第四之六·詩四十首·紫光閣落成錫宴聯(lián)句》。此句應為梁詩正(1697-1763)所作的聯(lián)句,而非乾隆帝本人所作,故不能稱之為賦作自注所云的“圣制詩”,當為徐松未加詳審所致。

(六)“匠鏤□嚕之匜”句自注征引了乾隆帝“圣制《詠回銅□嚕篘器》詩”中的“重器直遷□嚕匜”一句,見《十全集》卷十六《平定回部第四之五·詩四十六首·詠回銅□嚕篘器,疊去歲避暑山莊詠唐時回銅器韻》。對照原文,“直”字本作“真”字,當為徐松疏忽所致。

(七)“蟻緣入壁,鐵石重闉”句自注征引了《大唐西域記》卷一《羯霜那國》中的一段文字,對照原文,[4]99 發(fā)現(xiàn)賦作自注在征引時,將“既設門扉,又以鐵錮”中的“門扉”二字誤作“門扇”,當為徐松疏忽所致。

(八)“其南則呢蟒依山,帥陰霅陽”及“盛夏含凍,不若暴強”句及其自注,存在的問題很大。前句自注云:“和闐額里齊城南五百八十里為大雪山。呢蟒依,譯言雪也。”據(jù)此,呢蟒依山即今新疆和田地區(qū)和田縣東南、策勒縣南部與西藏自治區(qū)交界處的喀喇昆侖山段,又稱南山、和闐南山。后句自注,征引了《大唐西域記》卷一《揭職國》的一段話:“《西域記》:大雪山‘盛夏含凍,積雪彌谷,蹊徑難涉,山神鬼魅,暴縱妖祟。”則明顯是以《大唐西域記》之“大雪山”為呢蟒依山。又,徐松在《西域水道記》卷一《羅布淖兒所受水上》中云:“額里齊城南五百八十里,有察克瑪克曲底雪山,所謂南山也?!稘h書》曰:‘于闐在南山下?!段饔蛴洝分^之雪山?!弊宰⒋笾录右贼酆希饕恕洞筇莆饔蛴洝肪硪弧秴齑探?、《揭職國》、《梵衍那國》中的一段話:“《西域記》言:縛噶國小王舍城,從城西南入雪山阿,南行百余里,至揭職國。東南入大雪山六百余里,至梵衍那國,在雪山中。又東南行二百余里,度大雪山?!辈⑼茰y到:“蓋以和闐南山為雪山,而僧格喀巴布山為大雪山?!睋?jù)此,則呢蟒依山又稱察克瑪克曲底雪山。又據(jù)《西域水道記》卷一,其云“僧格喀巴布山,極三十四度五十五分、西三十七度三十分,當和闐正南”,并自注云僧格喀巴布山“西番語謂師子口”,則又以僧格喀巴布山(師子口)為《大唐西域記》之“大雪山”,而又與《新疆賦》相抵牾。而實際上,《大唐西域記》之“大雪山”,指的是興都庫什山,大部分在今阿富汗境內(nèi),這是學術界所通行的看法,則《新疆賦》顯誤,將同有“雪山”之意的呢蟒依山與興都庫什山混為一談,而《西域水道記》以“僧格喀巴布山為大雪山”,又更是混亂不堪。

(九)“渾渾泡泡,牢蘭之淵。地底流脈,壁上釃泉。乃會百泓之星海,而東為萬古之河源”句及其自注,存在的問題更大,其所涉及的,主要是歷史上眾說紛紜的關于黃河源的認識。馮錫時先生曾專門對徐松在其《西域水道記》中關于黃河源的認識進行過辯誤,他指出,徐松受“當時思想界、學術界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仍然是河出昆侖、東注羅布淖爾,潛流地下,再出為黃河的觀點”的影響,“徐松關于黃河源的認識,既受至正統(tǒng)的錯誤學說的支配,又受到漢僧對佛教學說牽強附會的引申的影響”,甚至“徐松也是囿于成說,固執(zhí)偏見了”。[5]68 茲不再贅述?!缎陆x》撰寫于《西域水道記》之前,⑨ 賦作關于黃河源的認識與其在《西域水道記》中的一致,而集中于描述羅布淖爾潛流地下、出為黃河的情景,其自注云:“羅布淖爾潛行千五百里,東南至巴顏哈喇嶺之麓,為阿勒坦噶達素齊老,伏流始出。其地有巨石,高數(shù)丈,岸壁皆土,作黃赤色。壁上有天池流水百道,皆黃金色,東南流,注為阿勒坦郭勒。又東北流三百里,有泉數(shù)百泓,錯列如星,為鄂敦塔拉,即星宿海也。阿勒坦郭勒入其中,挾諸泉東北流,是為黃河?!?/p>

(十)《新疆南路賦》中,還專門描寫了新疆特有的集市形式“巴咱爾”(巴扎)上琳瑯滿目的各種商品,既有新疆特產(chǎn),也有舶來品。其中提到了蘆薈,這是今天人們非常熟悉一種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又名“油蔥”,葉大而肥厚,葉邊緣有尖銳的鋸齒,花黃色或有赤色斑點,多產(chǎn)于熱帶地方,其葉汁可入藥。徐松在賦作自注中,征引了唐末五代人李珣的《海藥本草》,云“蘆薈生波斯,亦樹脂?!薄逗K幈静荨吩膭t為:“盧會生波斯國,狀似黑錫,乃樹脂也?!崩瞰戇@里所云,當為經(jīng)由蘆薈葉汁凝聚而成的黑塊狀藥材,這樣從藥物角度來解釋蘆薈,有其合理性,但又無疑是片面的。直到明代,人們對蘆薈的認識還不清楚,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蘆會》釋名云:“奴會(《開寶》)、訥會(《拾遺》)、象膽。時珍曰:名義未詳。藏器曰:俗呼為象膽,以其味苦如膽也。”集解又云:“珣曰:‘盧會生波斯國,狀似黑錫,乃樹脂也。頌曰:‘今惟廣州有來者。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淚而成。采之,不拘時月。時珍曰:‘盧會,原在草部?!端幾V》及《圖經(jīng)》所狀,皆言是木脂,而《一統(tǒng)志》云爪哇三佛齊諸國所出者,乃草屬,狀如鱟尾,采之以玉器,搗成膏,與前說不同。何哉?豈亦木質(zhì)草形乎?”可知,清人徐松當然也還不能科學地加以解釋,他甚至還在沿襲著唐末五代時期的片面認識。

(十一)《新疆南路賦》還提到了“阿月渾”和“必斯答”,其云“逮乎阿月渾、骨路支,必斯答、錫南脂”,并在自注中分別加以解釋:對阿月渾,還是征引李珣的《海藥本草》,認為“胡親子,波斯呼為阿月渾子”;而對必斯答,則征引元代的《飲膳正要》,認為“必斯達,果名,出回回地”,且正文云“必斯答”,自注又作“必斯達”。徐松顯然沒有分辨清楚阿月渾子與開心果的關系,而是將其視為兩種不同的果實,以致重復言之。實際上,阿月渾子和必斯答均指今天人們非常熟悉的開心果。阿月渾是一種落葉小喬木,其果實又稱開心果、無名子、胡榛子、胡親子等,可供食用,亦可入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阿月渾子》集解引李珣《海藥本草》曰:“按徐表《南州記》云:‘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狀若棒子,號無名子,波斯家呼為阿月渾子也。”必斯答,即開心果、胡榛子,亦即阿月渾子,同物異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五·附錄諸果·必思答》云:“又曰忽必烈?!讹嬌耪吩疲骸陡?,無毒,調(diào)中順氣。出回回田地?!庇?,明·宋詡《竹嶼山房雜部·樹畜部一·必思答》云:“味甘,仁似榧仁,而色赤酸甘,有香?!笨梢?,阿月渾子與必斯答是同物異名。

(十二)《新疆南路賦》還特意描寫了回人的“逢正歲,過大年”的盛況,⑩ 自注云“《西域圖志》:回人無閏月,滿三百六十日為一年,謂之大年。”接著,賦作描寫到“騎沓沓,鼓鼘鼘,凹睛突鼻,溢郭充廛”,自注云“《西域圖志》:回俗大年第一日,如中國元旦,伯克戎裝,赍教主所賜纛,鼓樂擁護,率所眾赴禮拜寺行禮”。這里,存在很大的誤解。首先,對回歷(伊斯蘭教歷)的認識是錯誤的。馮錫時先生在其《徐松<西域水道記>》一文中指出,《西域水道記》卷一《羅布淖爾所受水上》中,“徐松對回歷(伊斯蘭歷)的介紹及回歷與夏歷(即通常所說農(nóng)歷)的換算,錯誤頗多”,并對其錯誤進行了辨正, [5]61 茲不再贅述。其次,特別注意的是,徐松誤以伊斯蘭教歷之齋月為十二月,錯誤更為明顯。實際上,伊斯蘭教歷之齋月為九月,10月1日為開齋節(jié)。而對于“大年”,在清代諸多文獻中都有記載和描述,通常指的是開齋節(jié)(維吾爾族稱為肉孜節(jié)),又叫“入則”、“魯雜”,并往往將其與漢族的“大年”、“元旦”相比擬。如清·祁韻士《西陲要略》卷四《回俗紀聞》云:“其紀年,有地支而無天干,三百六十日為一年,月無小建,歲無閏。滿三百六十日謂之大年,大年第一日,如內(nèi)地元旦,伯克詣禮拜寺,纛前行禮,殺羔祭天,大小相慶,賀過年節(jié),謂之入則。先期三日,必把齋,不茹葷、不殺牲。把齋于日初,閉關至日落,星全,方飲啖?!蓖瑫r,這些文獻中往往又將宰牲節(jié)(維吾爾族稱為古爾邦節(jié))視為“小年”,如賦作自注所征引的《西域圖志》卷三十九《風俗·回部·歲時》云:“滿三百六十日為一年,謂之大年。大年第一日,如中國之元旦,伯克戎裝,赍教主所賜纛,鼓樂擁護,率所屬赴禮拜寺行禮,眾回人咸隨以行禮,禮畢,交相叩賀。不殺生,先期三十日必把齋,俱日出閉齋,星見開齋,不茹葷。惟產(chǎn)婦不把齋,兒大則補之。”徐松在這里以“大年”指稱肉孜節(jié),是清代諸多相關新疆文獻中普遍相沿的一種認識。實際上,對于回族而言,開齋節(jié)為“大年”,宰牲節(jié)為“小年”;而對于維吾爾族而言,正好反之,古爾邦節(jié)才是其最盛大的節(jié)日。再次,賦作接著又描寫到“場空獸舞,匏巨燈圓”,自注云:“《西域圖志》:回俗,大年前十五日,懸葫蘆于樹,盛油其中。油盡燈落,踏破之,以為破除災咎?!边@里描寫的是巴羅提節(jié),又叫油葫蘆節(jié),源自于伊斯蘭教的“巴羅提夜”,是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匏,即匏瓜,葫蘆的一種,比普通的葫蘆要大,對半剖開可作水瓢,故俗稱瓢葫蘆。巴羅提,意思是“伊斯蘭教歷第8月”,故此得名“巴羅提節(jié)”。這一天,人們要將一個點燃的油葫蘆掛在庭院的樹木或門前的木桿之上,徹夜守候,待其燃盡,全家人一起將其踩碎,以示消災免禍?,F(xiàn)在,這一節(jié)日在大部分維吾爾人地區(qū)已經(jīng)消亡了,只有少數(shù)一些地方還在延續(xù)。此節(jié)于每年伊斯蘭歷的8月15日,即肉孜節(jié)前四十五天舉行。[6]186 而肉孜節(jié)前一月就要封齋,故相當于封齋而言,巴羅提節(jié)在其前十五日舉行。所以,賦作自注所征引《西域圖志》云在“大年”即肉孜節(jié)(開齋節(jié))“前十五日”舉行的說法不確。關于這一節(jié)日及其習俗,首見《西域圖志》,而后的《西域聞見錄》、《河源紀略》、《西陲要略》等均一直沿襲這一錯誤說法,如《西域圖志》卷三十九《風俗·回部·歲時》云:“其大年前十五日,相傳教主是日下降,監(jiān)察人間善惡。先一夜,舉家晝夜誦經(jīng),不寢達旦。懸葫蘆于樹,盛油其中,點以為燈,油盡燈落,遂踏破之,以是為破除一切殃咎云。元旦后七十日為小年,殺羊以祭天,伯克行禮相慶賀,如大年例。此兩年者,相傳以為派噶木巴爾所留遺,流傳久遠,守其教而不變也?!敝钡矫駠辏?947)的《新疆史地及社會》一書中,才得以更正:“‘肉孜節(jié)在阿拉伯語為‘封齋節(jié)之意義……先期四十五日,以葫蘆實膏懸之樹上,阿洪誦經(jīng),徒眾羅拜,夜闌燈燼,蹴葫蘆于地,爭踏碎之,以為可消災厲。”[7]340 可見,上述這些錯誤,并非徐松一人所犯,而是當時的普遍性誤識,正如薛宗正先生在《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一書中所說的那樣:“清朝的滿漢官員,有的人即使到過南疆維吾爾地區(qū),但因種種原因,對維吾爾人的宗教活動也并不十分了解,因此記載不一定十分準確……總之,由于這些記載皆為對伊斯蘭教一知半解的滿、漢人所寫,錯誤和含混不清之處皆再所難免?!?

(十三)《新疆南路賦》在描述回人的大年盛況時,還提到了一種極富西域特色的馬舞,其云“額色帔之翩翩”,自注中,征引了乾隆帝的《紫光閣錫宴聯(lián)句》一詩中的自注,云“帕爾西語,謂馬為額色帔”。但考之見《十全集》卷十八《平定回部第四之七·詩七十一首·紫光閣錫宴聯(lián)句》,我們發(fā)現(xiàn),帔,原文注釋本作“披”??梢?,這也是徐松疏忽所致。

(十四)“獨樹盤欔”句自注中,征引了乾隆帝的《寄題哈薩克獨樹》一詩的自序,將哈薩克的一種奇異的樹木稱作“鄂埒引噶克義莫朵”,詩序還解釋說:“鄂埒者,河名;噶克義莫朵者,獨樹之謂,本土爾扈特所稱名也?!钡?,“義莫朵”三字,徐松在《新疆賦》中誤為“義莫多”,朱玉麒整理的《西域水道記(外二種)》又誤為“叉莫多”,而《十全集》卷八《再定準噶爾第三之三·詩四十一首·寄題哈薩克獨樹》中則更是誤為“乂莫朵”??贾段饔驁D志》卷四十四《藩屬一》及《欽定熱河志》卷二十三《徠遠一》、《大清會典則例》卷一百四十三《理藩院》、《皇朝通典》卷一百《邊防四》等諸種文獻,均作“義莫朵”。

(十五)“舞鶴翩躚”句自注云:“天兵定吐魯番,羅布淖爾回人貢仙鶴。”這是筆者校注《新疆賦》時所據(jù)底本即元尚居匯刻本中的一個錯誤。徐松在賦作自注中未明言其所據(jù),但考之《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卷五十一,其云:“羅卜淖爾地甚寬廣,林木深密。有回人頭目哈什哈等投見,據(jù)稱伊等原有二千余戶,數(shù)十年來,移往阿克蘇、多倫等處,現(xiàn)在尚有六百余人,以漁獵為生。四十年前,大兵平定吐魯番時,將軍等曾經(jīng)招撫賞給縀布、茶葉,撤兵之后,為準噶爾所據(jù)。近聞大兵平定準爾,前年曾進貢仙鶴,送交吐魯番頭目莽噶里克,至今未知信息?!笨芍?,徐松所據(jù),即《平定準噶爾方略》。而“天兵”一詞,《方略》本作“大兵”,而朱玉麒先生整理的《西域水道記(外二種)》亦作“大兵”,是。[3]536

三、新疆北路賦

(一)《新疆北路賦》在敘述準噶爾首領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相繼制造邊患時云“噶勒丹之首禍,策妄繼而召殃”,又云“擾我衛(wèi)藏,納我叛亡”。其中,在“擾我衛(wèi)藏”句自注中云:“康熙五十六年,策妄阿拉布坦遣小策零敦多布侵西藏,殺拉藏汗,我?guī)煍】?,總督額倫特遇害。”?這里,有一個明顯的錯誤,即當時侵略西藏的不是小策零敦多布,而是大策零敦多布。康熙五十年(1716),準噶爾首領策妄阿拉布坦遣大策零敦多布率精銳六千,繞隔壁,逾和田大山,涉險冒瘴,晝伏夜行,由藏北騰格里海突入,于次年(1717)擊敗藏兵,秋,圍攻布達拉宮,誘其眾內(nèi)應開門,殺拉藏汗,并擄其妻子,搜各廟重器送往伊犁。隨即,大策零敦多布另立達仔娃為第巴,管理全藏政務。至此,和碩特部首領統(tǒng)治西藏共七十五年而終。[8]237考之魏源的《圣武記》,其卷五《國朝綏服西藏記上》亦云“臺吉大策零敦多布”。[9]205又考之《十全集》卷十一《再定準噶爾第三之六·文九首·準噶爾全部紀略》,亦云策妄阿拉布坦“以兩釜夾丹衷身烙死,遂令大策零敦多卜領兵六千襲西藏,擒殺拉藏”。實際上,準噶爾部有大、小兩位策零敦多布,俱為巴圖爾琿臺吉(?-1653)之后,史稱“大者善謀小者勇”。據(jù)《清史稿·藩部六》記載,“準噶爾臺吉舊有策凌敦多布二,大策凌敦多卜善謀,小策凌敦多卜以勇聞,策妄阿喇布坦及子噶爾丹策凌倚任之”。[10] 14477可見,徐松在賦作中混淆致誤。

(二)《新疆北路賦》在敘述康熙帝三次親征準噶爾時,記述有誤。其云:“赫赫圣祖,奮發(fā)神武。黃屋云移,白旄宵豎。分指金戈,三揮玉斧?!弊宰⒃疲骸笆プ嫒驶实塾诳滴跞迥甓隆⒕旁?、次年二月,凡三次親征噶勒丹?!笔穼W界一般認為,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分別為:第一次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至八月,在烏蘭布通(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nèi))大敗準噶爾軍,噶爾丹只帶著數(shù)千人狼狽逃回其根據(jù)地科布多,史稱烏蘭布通之戰(zhàn)。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至五月,在昭莫多(蒙古國烏蘭巴托南宗英德),準噶爾軍幾乎被殲滅殆盡,噶爾丹妻子阿奴中炮而亡,他本人則又狼狽流竄到塔米爾河(鄂爾渾河支流,在杭愛山附近)流域,史稱昭莫多之戰(zhàn)。第三次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這時,噶爾丹已經(jīng)眾叛親離,無力再作抵抗,還遭受了喪子之痛,窮蹙無路之下,于三月十三日服毒自盡(一說暴病而亡)。? 因此,賦作自注所云康熙三十五年九月是康熙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顯然是錯誤的。實際上,康熙三十五年九月,康熙帝是率軍巡行北塞,并非親征噶爾丹。為明其由,特詳述如下,以備參考。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昭莫多之戰(zhàn)后,康熙帝于六月九日回到京師。九月四日,費揚古疏報達蘭土魯?shù)胤接懈翣柕け顒?,康熙帝遂決定親自率兵出邊,并曰:朕將往宣化地方行圍,“此行不過試鷹,諸色人等不得告請從行”。十日,命都統(tǒng)周卜世、護軍統(tǒng)領、副都統(tǒng)等護駕出邊,其余大臣與大兵一同待命。十五日,任命隨駕出巡之左右翼大臣。前鋒左翼營十七日啟程,右翼營十八日啟程。十九日,康熙帝率軍啟程巡行北塞,二十八日出張家口。十月一日,康熙帝軍至鄂羅音布拉克,遣官攜銀五千兩至費揚古軍前慰問,并召喀爾喀郡王色冷阿海、諸臺吉及準噶爾降人,議論雙方構(gòu)兵之由。十三日,康熙帝至歸化城,全城百姓執(zhí)香跪迎。二十六日,康熙帝離歸化進至達爾漢拜尚地方,派官員招撫噶爾丹屬下丹津阿拉布坦、丹津鄂木布。二十八日,康熙帝率軍抵黃河邊湖灘河溯(即鄂爾多斯部落)。十一月二十一日,康熙帝渡黃河經(jīng)察汗布拉克至哲固斯臺,并召費揚古馳驛前來商議軍情。二十五日,康熙帝至東斯垓地方,召見準噶爾降人格壘沽英。二十七日,遣格壘沽英返回準噶爾,并命員外郎博什希等攜敕同往,招撫噶爾丹。臨行,康熙帝諭格壘:“爾還語噶爾丹,令其親身來降,否則朕必往討。朕在此地行獵待爾,限七十日內(nèi)還報,如過此期,朕即進兵矣。”是時,包衣大達都虎奏告御用糧將盡,康熙帝大怒,嚴加斥責,并曰:“糧雖盡,朕必嚙雪窮追,斷不回師?!蓖瑫r又命響導修路,以備進軍,當時諸軍均不理解。待格壘沽英離去二十里外,康熙帝傳令班師,眾始悟,皆大喜悅。十二月七日,康熙帝回師抵殺虎口,十二日抵達大同城內(nèi),二十日返回京城。二十五日,康熙帝命費揚古派總管觀寶率官兵前往大同,整治器械,牧養(yǎng)馬匹,準備明春出征噶爾丹。?此外,我們還可找到另一條較為有力的佐證,即乾隆帝在其《全韻詩·圣祖親征朔漠》“躬勞朔漠事三征,竄死賊渠余悉平”句自注中,亦明言:“是年九月,復啟蹕巡視塞北,十一月,駐棟斯咳。噶爾丹使人格類固英至,尋遣之還,諭以噶爾丹:‘若不親身來降,朕必往討,以七十日為期,過期即發(fā)兵矣。遂傳諭回鑾。三十六年二月,復統(tǒng)大軍親征,三月,駐蹕寧夏,聞噶爾丹已死,余眾悉降,遂下詔班師?!?/p>

(三)《新疆北路賦》在敘述康熙帝平定準噶爾、收復西藏時云“戮二負而陳尸,斬溫禺而釁鼓”,自注中接連出現(xiàn)了兩處舛誤。首先是前句自注“噶勒丹既死,策妄阿拉布坦獻其尸”,這一說法并不十分確切。事情的本來面目是,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十五日,費揚古疏報:初九日率軍至薩奇爾巴爾哈孫,丹濟拉等派人來告,閏三月十三日噶爾丹至阿察阿穆塔臺地方,飲藥自盡。丹濟拉等攜噶爾丹尸骸及噶爾丹之女鐘齊海共三百戶來歸朝廷,因缺馬無糧,住巴雅恩都爾地方候旨??滴醯鬯烀M揚古速選精兵,將丹濟拉等押護前來。四月十八日,丹濟拉遣人向康熙帝面奏:噶爾丹死,是日焚其尸,噶爾丹之女鐘齊海等來降者有壯丁四百、人口千余,馬四百、駝一百五十。時策妄阿拉布坦遣兵至,劫走噶爾丹骨骸及鐘齊海。十月十六日,差往策妄阿拉布坦處的侍郎常綬還京,奏稱策妄拒絕交出噶爾丹骨骸及噶爾丹之女,只將噶爾丹之子車陵三魯卜、其母布爾,伊拉古克三及其弟托博克、孟克里交給朝廷使者。后來,朝廷曾派侍讀學士喇錫攜敕諭策妄阿拉布坦,稱準噶爾之尸骸及其女鐘齊海、程貝臧布之妻及其幼子諾顏格隆等俱備爾截留,敕旨一到,立刻將其同朝廷使者差人護送來京,“倘若隱匿不行擒解,不但爾歷年之恭順皆虛,即爾貿(mào)易之人亦永不許通行矣”。直到康熙三十七年八月一日,策妄阿拉布坦才遣使與喇錫一同來京,獻噶爾丹骸骨。本日,康熙帝命于城外懸掛示眾。? 其次是后句自注“康熙五十八年,平逆將軍延信等收復西藏,策零敦多布所授偽總管俱斬于陣前”,在時間上有誤,當為康熙五十九年,而非五十八年。大策零敦多布于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三十日攻陷拉薩,但直到五十七年正月二十六日,康熙帝才獲知拉藏汗固守布達拉宮遣使求救的訊息,命侍衛(wèi)阿齊圖、總督額倫特等探明情況后再相機進兵。又到二月十一日,才收到拉藏汗被殺前寫給朝廷的求援疏,康熙帝這才開始部屬進兵青海、保護青海王、臺吉家屬之事。而拉藏汗被殺、拉薩陷落的消息,康熙帝是直到四月三日才由侍衛(wèi)阿齊圖疏報得知的。九月二十九日,總督額倫特與侍衛(wèi)色楞所率清軍與大策零敦多布所率準噶爾兵在喀喇烏蘇遭遇,額倫特陣亡,色楞被俘死。十月十二日,康熙帝令其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率大軍援藏,但直到十二月十二日才啟程。五十八年三月十一日,胤禵抵達西寧,后又遵康熙帝令,就地駐守。又一直到十二月十八日,康熙帝才與議政大臣、九卿及軍前召回的都統(tǒng)延信等共議進兵西藏事,二十三日再議護送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入藏等事。因王公大臣鑒于額倫特、色楞之敗而對進兵西藏多有猶豫,康熙帝在五十九年正月五日力排眾議,決意進兵安藏。三十日,授都統(tǒng)延信為平逆將軍,令其率兵從青海進藏。二月十六日,又任噶爾弼為定西將軍,令其率兵從四川入藏。八月十九日,噶爾弼、延信等南、北兩路大軍才進入西藏。大策零敦多布命宰桑率兵拒噶爾弼,自己親率主力抵抗延信。因準噶爾兵旋即潰退,噶爾弼于二十三日順利進入拉薩。接著,噶爾弼將喇嘛倉庫盡行封閉,并在拉薩附近重地扎立營寨,撥兵固守,還將大策零敦多布任命為總管的五名喇嘛斬首,此即賦作自注所云“策零敦多布所授偽總管,俱斬于陣前”。九月,延信等護送達賴喇嘛至西藏。大策零敦多布于延信進藏的途中,在卜克河、齊嫩郭爾、綽馬喇等地被大敗三次,僅帶隨從數(shù)人逃往西部沙漠地區(qū),后逃回伊犁。十五日,格桑嘉措被立為六世達賴喇嘛,在拉薩布達拉宮行坐床禮。至此,清朝收復西藏,西藏的政局也暫告穩(wěn)定。?

(四)《新疆北路賦》在敘述庫舍圖之戰(zhàn)時云“姑衍有封山之票騎”,自注云“雍正五年,賊以二萬眾犯庫舍圖,掠駝馬,總兵樊廷、副將冶大熊擊退之”。庫舍圖之戰(zhàn),本為雍正八年,而非五年。《清史稿》卷三百一十一、一十七《冶大熊傳》與《樊廷傳》均提及此戰(zhàn),但均未言明何時。而據(jù)《清史編年》,則知準噶爾襲擊庫舍圖卡倫為雍正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留守當?shù)氐姆⑴c冶大熊等率二千人御之,轉(zhuǎn)戰(zhàn)七晝夜,與總兵張元佐等軍合,殺賊無算,盡還所盜。? 另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徐松在后文“牲畜徙跡于波羅之庭”句自注中又云“雍正八年,準噶爾襲庫舍圖卡倫,盜駝馬”,時間上又是對的,而與此處顯然前后矛盾。可見,徐松在這里是疏忽致誤。

(五)《新疆北路賦》在敘述乾隆四年清政府與準噶爾之間正式達成停戰(zhàn)協(xié)議時云:“維初年之罷役,破二術以坐攻。通偪介以易道,正戎索以溝封。”自注征引了乾隆帝一首詩的自注,其云:“蓋以賊所恃二術,一曰窺我邊,一曰激我怒。破其所恃,彼亦束手。見圣制《西師》詩注?!钡贾妒罚芍耙娛ブ啤段鲙煛吩娮ⅰ敝f不確,實際上是《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聯(lián)句》“初年罷役天函蓋”句自注:“蓋以賊所恃二術,一曰激我怒,一曰窺我邊。破其所恃,彼亦束手。”另外,關于“二術”的敘寫,也還出現(xiàn)于《西師》詩的正文,但并非自注?!妒肪硎镀蕉ɑ夭康谒闹弧ぴ姸耸住の鲙煛吩疲骸盎士缄U前猷,思一勞永逸。兩路命大舉,帑蔵非所惜。究因時弗輳,勝敗互軒輊。曰予守成訓,罷兵事安戢。稔知賊所恃,其長有二術。一曰激我怒,勞我眾遠出,彼乃邀近功,坐絀我物力。一曰窺我邊,列堠疲戍卒,戍久心或懈,彼乃逞陵軼。知然眀告彼,以主待其客。遠兵既罷征,遠戍亦罷撥。近邊汝或伺,汝遠勞竭蹶。噶爾丹策凌,聞言乃計詘。得失故曉然,求和使來亟。來亦弗之拒,厚往示恩澤。如是終彼身,無事皆寧謐?!笨梢姡焖稍谫x作中大量征引乾隆帝的詩歌,此處乃因混淆而誤記。

(六)“靖包沁之軒囂”句自注征引了乾隆帝一首詩“包沁之人通乃賊”句的自注,其中有“逆賊阿睦爾撒納之亂,包沁煽動,闌出卡倫,為官兵所殲”之語,但對照《十全集》,發(fā)現(xiàn)此詩即乾隆帝所作《舒布圖鎧巴圖魯奇徹布歌》,而且“官兵”一詞,原文本作“官軍”。可見,此處也是徐松疏忽致誤。

(七)“懸藳街而骨腐”句,記述的是阿睦爾撒納之死,賦作自注云:“阿逆徒步入俄羅斯,尋患痘死,俄羅斯以其尸送入邊。”此說不確。實際情況是,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阿睦爾撒納逃到塞米巴拉特要塞后,俄國人旋即把他送到雅米舍沃。三十一日,又把他送到托博爾斯克。八月二十日(俄歷九月二十一日),阿睦爾撒納因患天花而病死。當時,清朝與沙俄的關系異常緊張,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所以,當阿睦爾撒納逃入沙俄境內(nèi)后,乾隆帝也未敢輕易下令進一步追剿。一直到十二月四日,參贊大臣富德奏報,阿睦爾撒納患天花身亡之事屬實。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七日,沙俄派人至中俄邊境,請清政府派人前往塞楞格城或恰克圖邊界驗看阿睦爾撒納的尸體。十七日,乾隆帝得知后,命宰桑寨多爾濟即遣琳丕勒多爾濟速往恰克圖驗看,并將阿睦爾撒納尸體解送京師。旋因琳丕勒多爾濟于中途徑病故,改派親王齊巴克雅喇木丕勒及三泰前往。經(jīng)二人驗尸,確實無誤,但俄方拒不交尸。二月二十九日,乾隆帝認為既然阿睦爾撒納之死屬實,則其尸體解送與否可不必深究,遂宣諭中外,了結(jié)此事。? 此外,《新疆北路賦》的結(jié)尾,由烏孫使者稱揚乾隆帝平定北疆的功績時云“獻馘終牽于白練”,也指的是此事,但同樣不確,況且,賦作自注所征引的“圣制詩:‘佇待白練牽”也很能說明問題,即當時是乾隆帝期待哈薩克汗阿布賚早日擒獻阿睦爾撒納,其自注云:“阿睦爾撒納竄入哈薩克境,竊馬遁還,揚言哈薩克助其兵力,以煽動逆黨。近哈薩克汗阿布賚遣使稱臣,約擒逆賊以獻?!毙焖烧饕〉墼娢念H多,但卻未能一一詳審,故而訛誤頻出。

(八)《新疆北路賦》在敘述完北疆歷史后,接著描寫其州府建制,其中有云“惟守與令,各有攸司”,自注云:“乾隆二十八年,設鎮(zhèn)西府于巴里坤,領宜禾、奇臺爾縣。”這在時間上明顯是錯誤的。鎮(zhèn)西府設置于乾隆三十八年,這在各種文獻中均記載一致,而非乾隆二十八年,當是徐松疏忽致誤。況且,其《西域水道記》》卷三《巴爾庫勒淖爾所受水》中亦明言:“(鎮(zhèn)西府治)城即雍正七年岳威信公所筑兵城也……乾隆三十八年,升為府,改城為鎮(zhèn)西府城,增門名,東承恩、西得勝、南沛澤、北拱極,領宜禾、奇臺二縣?!?/p>

(九)《新疆北路賦》在介紹伊犁的屯田時,最后有兩句總結(jié)性的話“屢豐接乎青黃,荒服臻乎富庶”,其中,后一句的自注征引了乾隆帝《伊犁客民愿入伊犁屯田戶籍》詩序的“荒服旋增乎富庶”句,但對照《十全集》卷九,發(fā)現(xiàn)賦作自注中的“增乎”一詞,原文本作“臻乎”,當為徐松疏忽致誤。

(十)《新疆北路賦》在介紹北疆的物產(chǎn)時,提到了一種名為“鹿蔥”的植物,自注云“即萱草”,這是一個沿襲已久的錯誤認識。鹿蔥為石蒜科石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鱗莖,夏日生花軸,軸頂生數(shù)花,花淡紅紫色。因鹿蔥的花色與萱草花色稍相似,古人曾誤認為鹿蔥即萱草,如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明·朱橚《救荒本草》、明·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等皆是。其中,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萱草》釋名云:“其苗烹食,氣味如蔥,而鹿食九種解毒之草,萱乃其一也,故又名鹿蔥?!北壤顣r珍稍后的明代農(nóng)學家王象晉(1561-1653),則開始修正前人誤說,在其《群芳譜》中云:“鹿蔥色頗類萱,但無香爾,因鹿喜食之,故名,然葉與花莖,皆各自一種,黃葉綠而尖長,鹿蔥葉團而翠綠。萱葉與花同茂,鹿蔥葉枯死而后花;萱一莖實心,而花五六朵節(jié)開;鹿蔥一莖虛心,而五六朵花并于頂;萱六瓣布光,而鹿蔥七、八瓣。本草注萱,云即今之鹿蔥,誤?!焙髞?,清代康熙年間由內(nèi)閣學士汪灝等編纂的《廣群芳譜》也轉(zhuǎn)錄過《群芳譜》之說。但徐松在賦作中,并未參考和采納《群芳譜》及《廣群芳譜》之說,仍然還是沿襲了前人的誤說,從而繼續(xù)將鹿蔥與萱草混為一談。實際上,萱草為另一種百合科萱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古人以為種植此草可以使人忘憂,因稱忘憂草,還常用以借指母親,這在古代詩文中極為常見。萱草為眾所熟知,故不再贅述。

(十一)《新疆北路賦》在介紹土爾扈特蒙古回歸祖國后向乾隆帝進獻方物表示歸順時云“剛甲、錯刀,所以嘉歸順而表誠也”,自注云:“金錯刀、剛甲,皆土爾扈特汗所獻?!边@一說法有誤,當為徐松未能詳審乾隆帝所作相關詩歌。實際上,金錯刀為土爾扈特汗渥巴錫所獻,而剛甲則為其堂侄策伯克多爾濟所獻。據(jù)《十全集》卷九《再定準噶爾第三之四·詩六十首·金錯刀》,渥巴錫回歸祖國后于乾隆壬辰年即乾隆三十七年進獻,故乾隆帝專門作詩以紀之。剛甲曾經(jīng)是前土爾扈特汗阿玉奇所服的鐵鎧,其曾孫策伯克多爾濟率舊部跟隨渥巴錫于乾隆三十六年返回祖國后,乾隆帝冊封其為布延圖親王,乾隆乙未年即乾隆四十年(1775),策伯克多爾濟入覲,將此剛甲進獻,故乾隆帝亦專門作詩以紀之,見《十全集》卷九《再定準噶爾第三之四·詩六十首·剛甲行,用舊作<蕃甲行>韻》,其序云:“土爾扈特舊汗阿玉奇所用,其曾孫親王策伯克多爾濟以為獻,因成是什。”另外,清·祁韻士《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扎薩克和碩布延圖親王策伯克多爾濟列傳》亦云:“四十年,(策伯克多爾濟)以年班入覲。先是,策伯克多爾濟獻金削刀及色爾克斯所產(chǎn)馬。色爾克斯者,洪豁爾屬部也,策伯克多爾濟得其馬以獻,詔育上駟院。駕幸木蘭行圍,御之,果良驥,賜名曰‘寶吉騮,列御廄八駿之一。至是,復獻祖阿玉奇所服剛甲,蓋世守物也。上嘉其誠,后先所獻物,各制詩紀之?!倍装湾a所獻,除了金錯刀以外,還有七寶刀,《十全集》卷九有乾隆帝《七寶刀》詩,序云“土爾扈特汗渥巴錫所貢也”,徐松遂混淆致誤。

(十二)《新疆北路賦》在最后結(jié)尾部分,接連稱頌了康熙、雍正、乾隆乃至嘉慶等眾多帝王,其中,稱頌康熙和雍正時云“卿云昭貺于縟藻”,自注云:“康熙二十四年十月,五色卿云見;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五色卿云捧日?!标P于康熙二十四年十月之事,徐松的記述是對的,這從《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七及徐錫麟、錢泳著《熙朝新語》卷七等中可以得到證明,茲不贅述。但是,賦作自注所云“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五色卿云捧日”之事在時間表述上有誤,當為徐松疏忽所致。五色卿云捧日,實在雍正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而十二月癸丑,即農(nóng)歷十二月十三日,為雍正帝因五色卿云捧日而告祭文廟,命將此事“宣付史館”的時間。《世宗憲皇帝實錄》卷八十九云:“(雍正七年十二月)癸丑,大學士、九卿等奏:‘據(jù)督修孔廟工程通政使留保、山東巡撫岳浚等奏報,十一月二十六日午刻,正當孔廟上梁之前二日,慶云見于曲阜縣,環(huán)捧日輪,歷午、未、申三時之久。仰惟皇上尊禮先師孔子,典文周備;又特頒發(fā)帑金,興建闕里文廟,凡殿門廊廡,悉仿帝王宮殿之制,易蓋琉璃黃瓦。是以天心昭格,顯示嘉祥,于孔廟告成之日,慶云呈見,實從古未有之上瑞。伏請宣付史館,垂示萬世。得旨。朕平素尊奉先師,至誠至敬。雍正二年,闕里文廟不戒于火。彼時廷臣,援明代弘治前事為言,而朕心悚懼不寧,引過自責,親詣太學文廟,虔申祭告,特發(fā)帑金,命大臣等督工修建,凡殿廡制度規(guī)模以至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朕親為指授,遴選良工,庀材興造,虔恪之心。數(shù)年以來,無時稍間。今大成殿上梁前二日,慶云見于曲阜。卿等歸美朕躬之詞,朕不克當,或者上帝先師,鑒朕悚惕誠敬之心,見茲云物,昭示瑞應。朕不敢矜言祥瑞,但能功過相抵,朕之幸也。應擇日躬詣太學文廟祭告,以申感慶之衷。”又,清乾隆年間《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四:“十二月,以五色慶云捧日,躬詣太學文廟祭告,命宣付史館。時山東巡撫岳浚等疏言,十一月二十六日丙申午刻,慶云環(huán)捧日輪,歷午、未、申三時之久,正當曲阜重建大成殿上梁前二日。奏入,諭大學士等曰:‘雍正二年,闕里文廟不戒于火,朕心悚懼不寧,親詣太學文廟,虔申祭告,特發(fā)帑金修建。虔恪之心,數(shù)年罔間。今大成殿上梁前二日,慶云呈見,或者上帝先師鑒朕悚惕誠敬之心,昭示瑞應,當躬詣太學文廟祭告,以申感慶之衷,將明年會試額數(shù)廣至四百名,壬子科各省鄉(xiāng)試每正額十名加中一名。宣付史館。”又,乾隆年間《山東通志》卷十一之八下《闕里志八·國朝藝文》所載山東巡撫岳浚于雍正十年(1732)所作《題報闕里再見慶云疏》云:“伏思雍正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圣廟重新,慶云涌現(xiàn),今茲再睹,正林園工竣之時,嘉瑞疊臻,千秋罕遇。”

四、結(jié)語

包括《新疆賦》在內(nèi)的清代邊疆輿地賦,盡管征實性極為突出,但其畢竟是文學創(chuàng)作,與史地方志還是不能等量齊觀的,[11]116 其中的各種舛誤,還需要在今后不斷地去挖掘和補正。

注釋:

①徐松,字星伯。民國時期徐世昌等編纂的《清儒學案》卷一百四十一有《星伯

學案》。但徐松因何罪名而被遣戍伊犁,長期以來困擾著學術界,直至1936

年2月,陳垣先生利用軍機處檔案作《記徐松遣戍事》一文,刊登在1936年

9月的《國學季刊》第五卷三號,方將這一謎團解開。據(jù)陳先生歸納,徐松的

罪狀共計九款,即“一乘轎進欞星門,二重價發(fā)賣詩文,三優(yōu)等生員繳錢,四

加增紅案陋規(guī),五濫取佾生索費,六家丁陵辱士子,七賣給熟食索錢,八強取

弓箭發(fā)費,九出題割裂經(jīng)文”。

②也稱“徐星伯先生著書三種”、“大興徐氏三種”等。

③馮錫時先生曾撰寫《徐松<西域水道記>辨誤》一文,刊登在《中國邊疆史地

研究》1998年第2期。文章是關于《西域水道記》辨誤的一篇力作,辨正了

諸如回歷與夏歷的換算之誤、將和闐河東源玉隴哈什河作阿姆河下流之玉龍杰

赤之誤、將兀廬誤作阿魯忽、將阿力麻里誤作葉密立以及有關欽察汗國的世家

和黃河河源記述的失誤等。

④如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著的《新疆簡史》第一冊第257頁在敘述兆惠

征剿阿睦爾撒納而行軍至庫隴癸山的行程、第293頁在介紹伊犁遣屯等時,就

參考了《新疆賦》。再如余太山主編的《西域通史》第491頁也認為,《新疆賦》

等“也是具有極高史地價值的寶貴資料”。

⑤徐松在《新疆賦》中,對《平定準噶爾方略》等各種相關文獻進行了介紹,并

隨時加以征引,一般注明出處,而有些文獻盡管未注明出處,但大部分還是可

找到其征引的依據(jù)。

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第六卷《乾隆朝下》中也注釋說“《平

定準噶爾方略》一書,《四庫全書總目》載‘乾隆三十七年大學士傅恒等恭撰

奏進,似誤”。又,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的《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

上冊也特加按語說“文淵閣庫書作《平定準噶爾方略》一百七十三卷,其中前、

正、續(xù)三編分別為五十四、八十五、三十二卷,前編總目、卷首各一卷?!犊?/p>

目》著錄與之不符”。

⑦徐松在賦序中,特意提及乾隆帝的《十全集》,并在賦作自注中征引其各種詩

文達一百二十多次?!妒罚础队圃娢氖?,工部尚書彭元瑞于乾

隆五十九年正月編成奏進,據(jù)進表稱,“共五十四卷,計二十八冊,裝成四函”。

筆者所據(jù),為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的《叢書集成新編》第六八冊,雖然將

其書名改為《高宗詩文十全集》,并署作“清高宗撰,彭元瑞編”,但在根據(jù)武

英殿聚珍本影印時,仍保留了《御制詩文十全集》的原貌。

⑧筆者校注《新疆賦》的底本,為元尚居匯刻本(包括《西藏賦》、《卜魁城賦》

與《新疆賦》),仍作“閶”,誤。

⑨筆者曾在《論<西藏等三邊賦>――清代邊疆輿地賦之代表》一文中,認為《新

疆賦》初稿完成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參臺灣《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2012年第2期,第99-101頁。而《西域水道記》初稿完成于嘉慶二十二年

(1817),參朱玉麒先生整理的《<西域水道記>(外二種)》,中華書局2005年

版前言第12頁。

⑩回人,這里指的是新疆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人。在清代諸多文漢文史料中,

將南疆的維吾爾人稱之為“回部”或“回”,而且,有些史料為了將其與回族

相區(qū)別,又稱之為“土回”或“纏回”。

?參薛宗正主編《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第七章《清前期上》,新疆人民出

版社,1997年版。

?策零敦多布,也作策零敦多卜、策凌敦多布、策凌敦多卜等,非?;靵y,茲據(jù)

《新疆賦》、魏源《圣武記》及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著的《新疆簡史》

等,統(tǒng)一作策零敦多布。

?谷苞主編的《西北通史》第四卷,對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有明確的敘述。另

外,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著的《新疆簡史》第一冊,雖未明言“三次”,

但記述是清楚的。

???筆者據(jù)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第三卷《康熙朝下》精心

梳理的。

?《清史編年》第四卷《雍正朝》,據(jù)其注釋稱,參考的是《清世宗實錄》卷一

〇一、卷一〇二及《宮中檔雍正朝奏折》第十七輯。庫舍圖,山嶺名,也作闊

舍圖,即哈密至巴里坤的天山隘口之巔,此地有清軍所建的卡倫。

?筆者據(jù)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第五卷《乾隆朝上》精心梳理

的。

參考文獻:

[1]馬積高.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第六卷·乾隆朝下[M].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2000.

[3]朱玉琪整理.西域水道記(外二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唐)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上冊[M].北京:中華書

局,2000.

[5]馮錫時.徐松<西域水道記>辨誤[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2)..

[6]張國杰.中國民俗大系·新疆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7]丁世良.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北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8]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著.新疆簡史·第一冊[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

社,1980.

[9] (清)魏源.圣武記·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趙爾巽.清史稿·第四十八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李軍.論<西藏等三邊賦>——清代邊疆輿地賦之代表[J].(臺灣)師大學報:語言

與文學類,2012(2).

作者簡介:李軍(1977-),男,甘肅靜寧人,博士,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邊疆文史。

(責任編輯:楊立民)

资阳市| 长海县| 普宁市| 西吉县| 庄浪县| 石嘴山市| 榕江县| 册亨县| 长汀县| 锦屏县| 新巴尔虎左旗| 浦东新区| 桑日县| 嘉祥县| 满洲里市| 沅江市| 中江县| 合水县| 杭锦后旗| 伊金霍洛旗| 咸丰县| 都江堰市| 印江| 深泽县| 怀仁县| 句容市| 朝阳县| 南宫市| 呈贡县| 乡城县| 乐山市| 宜城市| 讷河市| 威宁| 邵东县| 扶沟县| 武乡县| 新郑市| 英德市| 永州市|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