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嬌嬌 檀 暢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6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獨一無二的寶貴財富。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整個歷史長河發(fā)展過程的見證。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也沒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近年來,不管是是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在尋求各種途徑和手段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的保護。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新增加了公益訴訟制度是近來熱議的話題之一[1],有許多學者就提議將公益訴訟制度適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所謂公益訴訟是指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根據(jù)法律的授權,對違反法律、侵犯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法院起訴,由法院追究違法者法律責任的活動。公益訴訟如今在環(huán)境保護訴訟中的司法實踐較多,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訴訟中卻并不常見。借鑒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經(jīng)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領域引入公益訴訟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模式,同時也具有理論與和現(xiàn)實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這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尤其是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建設性破壞”和“保護性拆除”的現(xiàn)象頻發(f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是永久性的。還有一些古墓等考古地遭到各種盜墓者的侵害,一些近現(xiàn)代的革命遺址像延安、井岡山以及陜甘寧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破壞。這不僅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更是對歷史文化傳承的破壞。例如我國臺灣牛稠子遺址,是臺灣島史前時代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跡,但是在現(xiàn)實的生產生活中,農民為了開挖儲水坑,而造成了遺址的破壞,也使研究史前時代的人類活動歷史的考古資料缺失了極富價值的一部分。[2]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其功能價值的角度來看,是為了保護國家、社會的公共利益而非私人的利益。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而言,屬于典型的公共物品。[3]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追求的民族認同感、凝聚力和文化多樣性等目標都由全體成員共享,具有非排他的正外部性,在供給上會出現(xiàn)市場失靈的現(xiàn)象。公益訴訟是相對于私益訴訟而言,是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將公益訴訟制度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中是對其公共屬性的保障??梢哉f,看一個社會的文化成熟程度,可以根據(jù)這個社會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益屬性這一點,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不能只依靠政府,說到底,人,即社會公眾才是主體和關鍵。
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里適用了公益訴訟制度,那么此訴訟也就具有了公益性的屬性。因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文化群體對本身利益的保護,它并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財產關系訴訟,也不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的行政訴訟,所以也就具有了公益性這一屬性。
司法救濟制度一般是作為最后的救濟手段出現(xiàn)的,即出現(xiàn)糾紛或利益受到侵害后,人們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將訴訟作為解決糾紛的第一選擇。只有在其他方式不能很好的適用之后才會走訴訟這一途徑。所以,一切法律權利,尤其是憲法權利被侵害后能否獲得司法最終救濟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權利保障充分性、有效性和現(xiàn)實性的最關鍵標準。[4]現(xiàn)在社會的復雜性的其中一個表現(xiàn)就是人類的一個單獨行動就可能侵犯到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這樣的損害僅僅作為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利益糾紛并不適當,強大的侵害者也會使單個的個人處于弱勢,個人權利的分散性和單獨向法院起訴的成本過高也會成為救濟公民權利的阻礙,那么,公益訴訟的適用就會將以上的問題綜合都解決掉。
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自然遺產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頒布后,其實施也是需要廣大公眾參與的,縱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最終受益人的社會大眾并沒有有效的途徑參與到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張中來。而公益訴訟制度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公眾能夠便捷的行使其權利,最大程度的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也有利于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屬于全世界的財富,構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制度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結合,有助于在法治軌道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給予公眾更多參與的機會和途徑。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5條: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王云霞.第三屆“中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公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機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3]穆欣.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公益訴訟制度的構建[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陳焱光.公民權利救濟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