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士堅
蘇俄雜憶
任士堅
筆者上世紀50年代留學蘇聯(lián)5年,1989年起多次隨團出訪蘇聯(lián),1991年起以訪問學者身份在俄工作1年,后以外貿經(jīng)理身份在莫斯科長駐4年,在蘇(俄)留駐時間長達10年以上。這期間既有令人動情的溫馨時刻,也有流彈穿窗的驚魂瞬間;既有與對方把酒相擁的友好聚會,也有和他們怒目相向的對罵場景;遭遇過被俄羅斯各方敲詐勒索的無奈,也擔當過格魯吉亞全民公決的貴賓;見證過蘇聯(lián)時期全民較為富裕穩(wěn)定的生活,也目睹了蘇聯(lián)解體后蕓蕓眾生的艱苦處境。特別是后期蘇俄歷史上的幾件大事,如1989年的未遂政變、蘇聯(lián)解體,1993年的炮擊白宮事件,筆者都幾乎是身臨其境……
1954年,我即將從南昌三中畢業(yè)。高考前幾天,班主任劉老師告訴我,學校當年有兩個選送留蘇名額,我是其一,但最后要由高教部依據(jù)高考成績決定。這成為改變我一生的一個機遇。雖然我學習成績優(yōu)異,可以確保能夠考取清華或者北大,但以我當時貧困的家境,家里絕無能力供我四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唯一出路是去師范學院,那里不要學費還給點助學金;或者可能被迫去讀技校,兩年后畢業(yè)就可賺錢養(yǎng)家?,F(xiàn)在有了這么一個天賜良機,自是欣喜若狂。
1958年6月,在列寧格勒涅瓦河畔,右一為作者
高考后,大家集中住在學校等待高校的錄取通知書。眼看著同學們陸續(xù)收到各校來函紛紛離校,我心中焦灼萬分,但那點可憐的自尊心又迫使我表面上還得保持平靜,做出信心滿滿的樣子。那十來天我真切地嘗到了度日如年的味道。終于有一天,一封高教部的信函飛到了我的手里,通知我去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留蘇預備部報到,在心頭沉甸甸地壓了十幾天的一塊大石頭這才訇然落地。
巴寧娜老師和她的兩個女兒,前排中為娜塔莎,后排右為作者
8月下旬,我登上了從南昌經(jīng)上海至北京的列車。獨自一人第一次出遠門,我自然興高采烈。但列車剛駛出離南昌僅30公里的向塘站我就遇上麻煩,知道了什么叫樂極生悲:當時的硬座列車車廂尾部有一個敞開的可用于乘涼的小平臺,列車員來查票時我正好在那里優(yōu)哉游哉地哼著小曲,那張放在短褲表袋里的硬紙板小車票在我漫不經(jīng)心地掏出時,頑皮地蹦在了小平臺,然后立馬被大風刮跑了!查票員不能確認那飛走的就是車票,自然要求補票,還要加罰手續(xù)費,他哪知道我這窮小子27塊多的車票錢還是向班主任劉老師借的。這時候高教部的通知書派上了用場,查票員終于相信我不是一個逃票者,允許我到上海站后把行李押在車站然后出站去重買車票。
站在老上海站的出站口,我茫然四顧,無親無友,上哪里去借這不多不少的一筆車票錢呢?想來想去,想起了大名鼎鼎的陳毅是市長,于是荒唐地決定為了借28塊錢去找上海市政府,去找陳毅市長!
據(jù)我現(xiàn)在回憶,當時的上海市政府不在外灘,辦公地點是一小樓,也無崗哨,我進去時未受到任何阻攔和盤問,而且正好遇見一中年男士似要出門。他問我:小同志,有事嗎?我說:找陳毅市長,借28塊錢!此言甫出,幾乎把他笑翻。一場哈哈大笑之后,他接著問我:小同志,為28塊錢,一定要找陳市長嗎?我當時羞愧得手足無措,趕緊遞上高教部的通知書并告知窘境。他略一思索,把我領進了一間辦公室,交代一人借給我30元錢并給我一封致高教部的信函,說明情況并且只要高教部回函同意,這筆錢就報銷,不用還了。天大的難題能夠如此輕松化解,當時真快把我樂暈了,連那位領導同志的尊姓大名都忘了詢問一聲。
后來我到北京高教部留學生管理司遞交上海信函,那里的領導親切地對我說了兩句話:以后出門在外要多加小心;這筆錢會函告上海方面報銷,不要有思想負擔,好好學習。
當年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留蘇預備部按俄語程度一共編了83個班,我因在中學學了兩年半俄語而且成績很好,被編入80班。一年的準備課程只有兩門:俄語和政治經(jīng)濟學。1955年8月下旬,一個專列的留蘇學生和少量進修生 (估計為1600人左右,準確人數(shù)未能查到)從北京經(jīng)滿洲里、貝加爾湖、新西伯利亞、彼爾姆,耗時七天六夜抵達莫斯科,我開始了5年艱苦而又豐富多彩的留學生涯。
我被分配入學哈爾科夫列寧工學院金屬壓力加工機器和工藝專業(yè)。一開始上課,就讓我倒吸了一口涼氣:俄專一年所學的多是一般生活和政治用語,雖然我學得很好,和蘇方老師、同學日常交流不成問題,但科技用語掌握太少,幾乎完全聽不懂老師授課的內容;更糟糕的是,每門課程的老師都不是按哪一本教科書,而是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綜合講課的,上課時必須記好筆記,否則根本無法備考。于是課后補齊筆記成了頭等大事。
我在中小學能輕松地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秘訣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上課時高度集中注意力把老師的授課內容吃透并且記牢。可現(xiàn)在老師講課時我是一頭霧水,只有徒喚奈何!大一上學期四門主課高等數(shù)學、普通物理學、普通化學、畫法幾何幾乎把我壓垮,雖然拼了小命,期末考試時除畫法幾何獲得貨真價實的四分(良好)外,物理化學兩門勉強考了個三分(及格),還是老師手下留情。教授高等數(shù)學的瘦小老太太則對我微笑著連連搖頭說:親愛的,我倒是想讓你過關,可你的成績實在太差,怎么辦呢?從小自尊心很強的我當即表示:老師,我補考,您放心,我能考及格的!就這樣,我得到了平生的第一個不及格。經(jīng)過寒假三星期惡補,第二學期開學后,數(shù)學補考才終于及格。
大一下學期,數(shù)理化三門主課繼續(xù)授課。由于我俄語成績提高很快,加之有一個學期的適應,學習難度略有降低,比較順利地通過期末考試,三門都考到真正的“良好”。數(shù)學老太一邊在成績冊上給我記分,一邊擠對我說:好小子,進步不小!下學期能更進一步嗎?(一門功課如果連開多個學期,成績按最后一考定,第三學期我如果數(shù)學能考五分,最終成績就是優(yōu)秀)。物理老師巴寧娜也是一個小個子老太,雖然我最終只考到“良好”,她對我仍是疼愛有加:好樣的,能學成這樣不容易!星期天來我家做客吧!此后,我和另一同學就成了她家的???,她的兩個女兒娜塔莎和伊拉也成了我們的好朋友。(參見本文章節(jié)“我的蘇聯(lián)老師們”和“ 三個娜塔莎”)
第二學年也不輕松,因為課堂筆記還是記不完整,而且開了兩門新課: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特別是理力,大量的公式推導因為聽不懂老師的講課思路而暈頭轉向。這一學年上學期備考時,因多日睡眠不足,引發(fā)鼻血狂流,只能塞鼻臥床,不得不放棄理力和材力最后兩科的考試。而在寒假的21天里要準備兩科的補考,難度可想而知。于是這兩門功課差點成了我在蘇5年學習生涯的“滑鐵盧”,補考成績也只能雙雙勉強及格,下學期考試時才獲得“良好”。不過上學期也有一個好消息:高等數(shù)學考試時,我終于考了個“優(yōu)秀”!數(shù)學老太在我答完考簽上的5題后,瞪圓了鏡片后的雙眼問我:你真的全部都搞懂了嗎?我說:您出附加題吧!老太唰唰地在紙上寫了兩道題,我也唰唰地在她的考題下面立馬寫出答案;老太還不放心,又加了一道考題,我又立即給出了題解。接下來的事是我無論如何也未曾料到的。老太太兩眼濕潤,聲音哽咽地向我招了招手說:我的孩子,過來!我好奇地繞過考桌走近她,她給了我一個溫柔的擁抱,用手輕輕地拍著我說:親愛的,謝謝你,謝謝你這么努力,謝謝你有這么大的進步,中國學生真是好樣的!老太的真情流露當時震撼了我,我也感到鼻腔里酸酸的,眼淚都快流下來了?,F(xiàn)在憶及此事,我仍會熱淚滿眶。
寫到這里,似有必要介紹一下當時蘇聯(lián)大學的考試方法。不用筆試,一律口試。老師把全部授課內容分配在幾十個題簽上,每一題簽上4-5題,難易搭配。先放3-4人進考場,每人抽取一簽,準備好了就可以坐到老師面前答題,該寫的寫出,該說的口述,老師根據(jù)答題情況給分或另加試題。所以備考時必須記牢整本筆記的全部內容,包括復雜的公式推導。備考時想要抓重點、走捷徑,考試時想要帶小抄、問鄰座,通通是絕無可能的,老師就坐在你面前,一對一,一錘子買賣。我認為,這種考試方法還是比較科學的。
第二學年下學期又新開了兩門課: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有了一年半的歷練,我已經(jīng)基本適應了學習生活,有了點如魚得水的感覺,不但順利地通過理力和材力的考試,雙雙獲得“良好”成績,而且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兩門功課也旗開得勝,考到四分和五分。
進入第三學年,立刻有一好事:因為我俄語成績優(yōu)異,可以從此免修3年俄語,而且以“優(yōu)秀”成績畢業(yè)。(俄語從此免修這一待遇給我?guī)砹艘粋€有點榮譽性的任務:1958、1959兩年的10月1日中國國慶節(jié)在哈爾科夫市蘇中友協(xié)組織的慶祝大會上用俄語作主旨報告。)由于老師的授課內容已經(jīng)在課堂上即可完全消化,課堂筆記也可以記得非常完整,備考時整本筆記可以從頭背到尾,就像是復印到了腦海中一般,從此我底氣十足,游刃有余,3-5學年的所有功課,不管是考試,還是實習、設計、論文,五分就一竿子到底了。
1957年7月,在體育建設夏令營練習射擊
按規(guī)定,5年內所有計分功課(有些功課只需通過考查)85%以上“優(yōu)秀”,“良好”不超過15%,可獲得優(yōu)等畢業(yè)文憑。依仗我那還算靈光的大腦和5年的刻苦努力,我的“良好”成績不到10%,其余都是“優(yōu)秀”,最終拿到哈爾科夫列寧工學院M-60001注冊號(冶金系1960年畢業(yè)001號)優(yōu)等畢業(yè)文憑,沒有辜負黨和國家的期望和培養(yǎng)。但實話實說,這優(yōu)等二字我還是有點受之有愧,大一和大二的幾門功課雖然最終都得到四分,但我實際上學得并不扎實。如果留蘇學生從國內已讀一年大學的學生中選拔,情況將有所不同,大一和大二的所有基礎課不但能學得更好,而且可飛速提高聽課能力,畢業(yè)的中國優(yōu)等生都將是功底深厚、實力超群的專家。因此歸國后我曾致信高教部,建議調整選派政策,減輕留蘇學生在大一大二兩年的學習難度,培養(yǎng)基礎更為扎實的一流人才。雖然要多學一年,但從長遠考量,利大于弊。高教部后來是否考慮了我的建議,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的第一個蘇聯(lián)老師是北京俄專的俄語老師西多羅娃。她是隨同她丈夫—冶金部蘇方專家組組長來華,臨時在俄??痛畮啄甓碚Z教師的,一個金發(fā)碧眼的胖老太太。雖然不是專職俄語老師,但授課極其認真負責,俄語的發(fā)音和語調也十分規(guī)范動聽。在俄專54級80班,我的俄語成績很好,她對我很是喜愛,但在課外我們和她并無接觸。1956年夏天,當我們在莫斯科旅游得知她也回國度假時,我和另一同學通過街頭的地址詢問處查詢到了她家的地址。我們當時還有點將信將疑,莫斯科當時已是擁有數(shù)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就憑街頭這個小小的不起眼的詢問處就能知道每個人的住處?試試看吧。我們找到那所住宅,按下門鈴,立即聽到門后她那洪亮甜美的一聲:誰呀?我激動地回答:您的學生!老太開門見到我們,一手攬住一個,給了我們一個結結實實的熊抱:我親愛的孩子們,見到你們太高興了,謝謝你們來看望我!就這樣,我們在她家度過了一個難忘的下午,從中國到蘇聯(lián)好一通神侃,也結識了她那正在為我國的武漢鋼鐵公司作規(guī)劃設計、是我專業(yè)上的前輩、和我有很多共同語言的丈夫。本想和他們長期保持聯(lián)系,遺憾的是由于中蘇兩國從1960年起幾乎長達30年的交惡,我們和他們從此天各一方,再也未能謀面。
大一的物理老師巴寧娜上面已經(jīng)提及。她的丈夫巴寧是哈爾科夫某軍工廠的總冶金師,是個瘦小沉默的人,在家里話也不多,只有在他坐到鋼琴前彈起《土耳其進行曲》的時候,你才能感覺到他的心中有著多么熾熱的一團火焰在熊熊燃燒!從大二上學期開始,我和另一同學就經(jīng)常去她家做客,節(jié)假日有時會和她一家四口擠她家的莫斯科人牌小車去野外休閑,和他們二老成了忘年之交,和她的兩個女兒娜塔莎和伊拉更是親密無間,發(fā)展了一段純潔而真誠的友情。這3年多和她們一家的交往,是中蘇兩國人民親密友誼的歷史見證,也是我留學生涯的美好回憶。
1960年7月我們畢業(yè)回國在北京集訓,聽高教部長楊秀峰作報告說,蘇聯(lián)專家要全部撤走,我們持六字方針:感謝(感謝專家們對中國的幫助)、歡送(歡送他們回國)、歡迎(有自愿留下繼續(xù)工作的歡迎)。這才第一次驚聞中蘇兩國在1960年關系已經(jīng)公開破裂,從此和她們中斷聯(lián)系30年。1991年3月,我有幸作為訪問學者再次赴蘇,被派往格魯吉亞第比利斯工科大學工作一年。由于校方對中方人員特別友好,對我要求訪問的一大批高校、科研機構和工廠的計劃全部照準,我得以利用充裕的時間和經(jīng)費全面考察蘇聯(lián)的鋼管生產(chǎn),結業(yè)論文《蘇聯(lián)鋼管生產(chǎn)述評》(此文經(jīng)必要調整后,連載于我國《軋鋼》雜志1993年1-2期)獲得校方很高評價。1991年6月,我回訪哈爾科夫工學院,在拜訪之余,打探了巴寧娜老師的消息。本不抱多大希望,30年畢竟已是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可得到的回答令我喜出望外:巴寧娜老師一家還住在原來的文化街44號,二老健在,女兒均已成家!我立即趕往市場買了一個大西瓜,捧著它敲響了她家的大門。這次的久別重逢,讓我們悲喜交集,竟也是“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1958年10月1日,在哈爾科夫電視臺演出,前排左一為作者
較之30年前,二老俱已年逾古稀,盡顯老態(tài),仍然把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般看待,不但盛情款待,還堅持要我留宿兩夜,八十高齡的巴寧老更是不顧老伴的勸阻,親自開車(小莫斯科人已換成大伏爾加)白天陪我觀光哈爾科夫街景,晚上請我盡賞夜景,讓我至今感愧不已。這次重見了他們的女兒娜塔莎和伊拉,也見到了她們的孩子。闊別30年,昔日年輕玩伴的我們均已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雖然當年的親密不再,卻留下了異國友人之間的厚重情誼(參見本文“三個娜塔莎”,這是第一個)。此后,我們一直保持聯(lián)系,直到二老仙逝她們賣掉了老宅又弄丟了和我的聯(lián)系方式。在巴老師家還有一事值得大記。她姐夫是烏克蘭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一個高大慈祥的長者,當1956年新年放假期間我在巴老師家中偶遇他時,有一事令我終生難忘。院士數(shù)月前曾訪中國,對新中國的蓬勃發(fā)展和給予他的隆重禮遇印象極深,更難得的是他竟然迷上了中國歌曲《東方紅》,說它旋律質樸,大氣磅礴,可媲美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當晚酒足飯飽之后,院士意氣風發(fā),問我能否給他寫出《東方紅》的曲譜并用俄語注音一段中文歌詞。碰巧我在南昌一中初一開始,就加入了合唱團并學習作曲和五線譜,參加過歌曲創(chuàng)作競賽并獲得過二等獎,對院士的這一要求自是樂意從命并用了將近一小時完成了院士所托。本想老院士只不過想留個紀念品,哪知道他是真要一抒情懷,表達對毛澤東的無限崇敬!他雙手鄭重其事地接過曲譜,用半小時反復練習俄語注音,然后坐到了鋼琴前自彈自唱,連續(xù)三遍,越唱越動情,最后眼里竟然滿是淚花!據(jù)巴老師悄悄透露,院士此前的中國之行與中國當時正在進行的核武器方面的基礎研究密切相關。果系如此,不難理解老院士為什么會如此激動和忘情!
我的三位專業(yè)老師中,講授軋鋼工藝的杜布柯和講授軋鋼設備的萊克維奇原來都是蘇聯(lián)冶金大廠馬克耶夫卡鋼鐵公司的副總工,60歲退休后進入大學任教;教孔型設計的科斯金年齡較小,只有40來歲。三人的講課風格各有不同。杜老師一板一眼,按厚厚的教案照本宣科。萊老師持一卡片,不快不慢地徐徐道來。年輕的科斯金幽默成性,不時在講課時插入笑話:講到金屬在孔型里變形流動的最小阻力定理時,他說如果家中失火,你肯定會從窗戶或者房門逃跑,絕對不會去撞墻,這就是最小阻力定理;講到孔型設計中實踐經(jīng)驗的重要時,他會拿全蘇最大鋼鐵企業(yè)馬格尼托戈爾斯克鋼鐵公司的總孔型師巴赫金諾夫開涮,說巴氏設計孔型時,根本不用任何計算,只要倒騰他那一箱子大大小小的樣板就可以搞定,等等。萊老師的卡片講課方式對我影響很大,使我回國后在大學多年的執(zhí)教經(jīng)歷中,也一直采用此種授課模式。
最搞笑的一位老師莫過于我們的體育老師了。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60開外的老頭,上課時怪話連篇,常常引發(fā)哄堂大笑。上體操課時,如有同學在雙杠上撐體不穩(wěn),他會向場外高喊:關電!沒看見我們的小王子雙手發(fā)抖嗎?如果有人跳馬失誤而騎在馬箱上,他會歪著腦袋問:小兄弟,上哪去?知道騎這么一匹馬去莫斯科要整整一年嗎?尤其是,一次學院開運動會,他西裝革履,高調亮相,在運動場上像太上皇一樣指揮一切。自由泳比賽時,他為自己的得意女弟子拉莉莎吶喊助威,在泳池旁揮舞著拳頭狂喊亂跳,當拉莉莎在泳池中最后一次轉身后,他竟假裝失足掉下泳池,高呼救命,然后甩開雙臂以漂亮的自由式直追拉莉莎而去,全然不顧那一身筆挺的西服和锃亮的皮鞋。他這一招笑爆了全場,運動會被他搞成了狂歡會。
學院外國留學生事務系主任馬葉夫斯基是我們公認的最可愛的老師。這個滿面紅光、臉上永遠綻放著微笑的中年人雖然不給我們授課,但他是我們的財神爺,除規(guī)定的每月500盧布助學金外(當時折合人民幣250元,據(jù)說由兩國政府各承擔50%,據(jù)說培養(yǎng)一個留蘇學生需花費30個農民一年的勞動所得),每次寒暑假期間我們外出旅游的路費住宿費也統(tǒng)統(tǒng)由他發(fā)放,有求必應,絕不克扣,往往還多給一點。
1960年7月,參觀北京蘇聯(lián)農展館
講授機械原理的老師艾普士登和講授機械零件的老師吉亞琴柯是一對私交甚密的酒友。他們授課都在上午,常帶小酌之后的興奮上堂,明擺著早餐時就已小飲了幾口??伤麄冎v課從不出錯,想必是長期養(yǎng)成的習慣。吉老師講課時,常在黑板上徒手勾畫非常工整漂亮的零件圖,若有虛線,他就在食指上吐點唾液,在粉筆線條上抹出斷點。艾老師第一節(jié)課就用機械原理的三個俄文縮寫字母TMM作別樣的解述來嚇唬我們,警告說這門課程很難。他說:ТММ是什么呢?對我而言,你是我的小蜜(Ты моя милая);可你們會說,你是我的墳墓(Ты моя могила)。這對酒友有一驚險奇聞在學院內廣為流傳:說的是某一星期天,兩人興沖沖開車去郊外豪飲,大概喝到了雙方都快昏天黑地的程度,由吉老師開車送艾老師回家。車到了艾老師家,車上卻沒了艾老師的蹤影,把吉老師的酒意嚇跑了大半,趕緊掉頭沿路尋找,竟然發(fā)現(xiàn)老先生蜷縮在一處彎道路旁睡得正香,鼾聲震天,毫發(fā)無損!事后有人問艾老師,他是怎么從車里掉出來的,在路旁睡覺的滋味如何?老先生攤手聳肩,一臉的尷尬和茫然!
這就是一些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老師。在當時中蘇友好的蜜月氛圍里,蘇聯(lián)老師們對我們這些中國學生的確是呵護有加,多方照顧,為我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國家建設急需的各類人才。直到1960年6月我們畢業(yè),對兩國之間分歧的發(fā)生及其激化直至兩國關系的公開破裂,我們一直是毫無所知。從校方和老師們對待我們的態(tài)度,也看不出絲毫異常。(蘇方對我國發(fā)出撤退全部專家照會的時間是1960年7月16日,在我們已經(jīng)畢業(yè)之后。)畢業(yè)回國前夕,當我們和能夠找到的老師(有些已離校休假)告別時,雙方都是依依不舍、含淚擁別的。老師們對我們的關愛,我們對老師們的感恩,都是真實情意的自然流露,也是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歷史見證。謝謝你們,我們所有的蘇聯(lián)老師們!
1957年暑假期間,我報名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學院組織的體育健身夏令營。營地建在黑海沿岸一個名為葉夫巴多利亞的小地方,緊靠海邊,距海也就30-40米,中間是一片平緩的金色海灘。營地里除食堂和一幢小樓外,全是清一色的小帳篷,每個帳篷里住宿兩人。每天早晨6點,上文中提到的那位體育老師會吹哨叫大家集合,帶領我們做早操,然后像趕鴨子一樣把我們趕進海水,他把這稱之為晨泳,說是對健康大大的有益。8點早餐后休息片刻,大家都會自覺下海,不會放棄這么難得的好機會:在那藍得發(fā)黑的海水中游泳輕松自在,躺在如地毯般溫暖舒適的細沙海灘上享受日光浴更是妙不可言!13點午餐后午睡;15點開始自由活動,可以再次下?;蛉ズ┥湘覒?,也可以打乒乓球或去體操房;18點晚餐;晚上舞會,愛好者參加。這一個月是我一生中過得最放松而又最豐富多彩的時光:食堂按時開飯,免費供應美味營養(yǎng)的伙食(午、晚餐一般是三道:第一道是湯類,有羅宋湯,或清燉雞湯、牛奶面條湯;第二道是主食,有炸豬排、或燒牛肉、燒肉丸、燒肉條、燜肉餅、燒雞塊等,配以土豆泥,或通心粉、面條、大米以及一點蔬菜;第三道是飲料,有可可或咖啡、紅茶,有時加冰淇淋;面包和黃油在桌上,可隨意取食);在黑海里我學會了游泳,這里的細沙海床好似平地,游出30米去也不會沒頂;蘇聯(lián)同學愛打乒乓球者不多,幾張乒乓球桌可以讓我們中國學生玩?zhèn)€夠;我開始在業(yè)余小組練習體操;每晚的露天交誼舞會有清涼的海風為伴,和在室內跳舞完全不同,特別舒適放松,一個月下來舞技大進。
最后要提及的是,我竟然成了那位體育老師6歲小女兒娜塔莎(參見本文“三個娜塔莎”,這是第二個)的最好玩伴,我是她的大哥哥,教她打乒乓球和玩漢字游戲;她教我游泳,又是我的開心果,每天聽著從她那兩片薄薄的嘴唇里蹦出來的無忌童言常會令我哈哈大笑。比如她說,別看我爸爸整天大喊大叫,一見到媽媽他就老實了;比如她說,你知道我爸最怕誰嗎?他最怕我!再比如她問,你們中國有這么大的黑海嗎?有?不行不行,不能有這么大,小一點好嗎?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每天午睡時間,這個娜塔莎會賴在我的帳篷里不走,喜歡蜷縮在我的懷里睡覺。我曾帶她找過她的老爸,問他小家伙要跟我一起午睡怎么辦?他兩手一攤、雙肩一聳,給我一個怪相,說他正好輕松幾天!小家伙則在一旁拍手大笑,說爸爸同意了,看你還敢不帶我?!如此一來,我只好繳械投降,一個月的時間里,有20多天這個小家伙竟然都在我的帳篷里午睡,我把她當成自己的小妹妹一樣照顧,小家伙則完全把我視為她的大哥哥。夏令營閉營之后,我這一生中最難忘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一個月享受到頭,等著我的是三年緊張的學習生活,再也無心無力照看這個“小妹妹”;小家伙也要進入十年制中學讀書,平時我們就很少來往了。即使在假期,因為各有安排,再也沒有整天的時間可以和她玩在一起,只是她有時會來我宿舍待上一兩個小時,然后戀戀不舍地離去。三年時間飛馳而過,等我畢業(yè)的那一年,“小妹妹”幾乎已經(jīng)是個大姑娘了。我回國前夕和她告別時開她的玩笑:怎么樣,娜塔什卡(娜塔莎是娜塔莉婭的小名或簡稱,娜塔什卡是昵稱),我明天回國,今天晚上再在我懷里睡最后一夜?把她鬧了個大紅臉!看她那眼淚汪汪的樣子,我動情地擁抱了她,向她保證說:娜塔什卡,別難過,我會想你的,我還會回來看你的!小家伙這才破涕為笑!娜塔什卡!你的大哥哥已是耄耋老者,你也年過花甲了,你過得好嗎,還記得你的中國大哥哥嗎?我可沒忘記你,正在這里寫你吶!
在哈爾科夫工學院軋鋼專業(yè)的八名中國學生,后排左二為作者
留蘇學習5年,我和三個名叫娜塔莎的少女結下了不解之緣,前文中已經(jīng)提到了其中的兩個。
第一個娜塔莎是物理老師巴寧娜的大女兒。由于她父母都是瘦小個子,她也是一個苗條的小姑娘,瓜子臉白里透紅,藍色的大眼睛清澈閃亮,栗色長發(fā)盤在腦后,活脫脫一個散發(fā)著成熟氣息的少女,雖然在1956年我們認識她的時候不過只有13歲,只是7年級的學生(蘇俄不分中小學,都是十年一貫制學校)。這個娜塔莎家庭條件相對優(yōu)越,是個美人坯子,加之繼承了她父親沉默寡言的性格,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冷艷高傲的小公主。其實她是個非常和善體貼的人,在家常扮演半個家庭主婦的角色對我們殷勤接待。雖然她比較早熟,畢竟遠未成年,我們不可能對她有任何非分之想;何況又是老師的心肝寶貝,更是不敢稍涉輕薄。我們和她們兩姐妹愉快友好地交往了3年,延續(xù)了一段保持幾十年的純潔友誼,透明而金貴。1991年我重訪她父母家時,她來看望我后領我去了她的小家,見到了她的夫婿謝爾蓋,一個依然英俊的中年人,彬彬有禮,氣度不俗,小家氛圍幸福溫馨。少時好伴一別30年,今后不知何時再見,告別時雙方都有點戀戀不舍,一個長長的溫情擁抱和滿眼淚花難表惜別之情。她的夫婿謝爾蓋則在一旁微笑著輕輕鼓掌,對著她的耳朵溫情地說:別難過,親愛的,他還會來的,還會來看我們的……時至今日,又是二十幾年似水流過,何時再訪烏克蘭?我這耄耋老翁恐怕鮮有機會了!
第一個娜塔莎在我的心目里,是一個溫柔美麗的異國小妹。
第二個娜塔莎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那個夏令營的淘氣小精靈。我和她的相識頗具喜劇色彩。我以前是不會游泳的,現(xiàn)在有這么好的在黑海里學游泳的條件,自然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它。記不清是開營的第2天還是第3天,正當我在海里苦練立定下沉憋氣和蹬腿漂浮前進的時候,一個漂亮的小女孩好奇地站在一旁久久地盯著我,一臉的不解和不屑。很快她就不耐煩了,游過來直接質問我:你(她甚至連“您”字都不愿用?。┻B游泳都不會嗎?怎么搞的嘛?這一問問倒了我,也問笑了我,我反問她:不會游泳很奇怪嗎?那我問你,你會打乒乓球嗎?她搖搖頭。我乘勝追擊,也質問她:你!連乒乓球都不會打嗎?怎么搞的嘛?在中國可是個個都會打乒乓球的!這一下把小家伙鎮(zhèn)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情急之下,淚眼汪汪,令人好生不忍。于是我向她伸出手去,對她說:小姑娘,我們講和吧!你叫什么?……娜塔莎?這樣吧,娜塔莎,你教我游泳,我教你打乒乓球,再教你玩中國方塊字游戲,怎么樣?小家伙臉上霎時雨過天晴,放聲大叫:
說定了!就這么辦!
從第二天開始,這個娜塔莎每天上午在黑海里教我游泳。她并不懂教法,也不會術語,怎么教?除了示范,她只會用手將我的頭托出海面,在海水里這并不需要多大力氣,但對我學習游泳頗有幫助。她稀里糊涂地教,我嘻嘻哈哈地學,除自由泳外,仰泳、蛙泳、潛泳我竟然都基本學會了,樂得小家伙鼓掌叫好。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這個小淘氣天天要和我一起午睡,理由是下午要教她打乒乓球和玩方塊字游戲,不能讓我跑了!他老爸深信中國學生的品質,對此聽之任之,對我說他正好輕松幾天!
要教會這個娜塔莎打乒乓球甚是不易,問題一大堆。首先,找不到她能用的球拍;她又從未見過直拍打法;而且她只有6歲,比球桌只高一點點,學發(fā)球已經(jīng)勉為其難,要扣球根本夠不著,氣得她跺著腳嗷嗷亂叫。于是她老爸專門給她改小了一塊球拍,鼓勵她試學直拍打法,我盡量給她喂低平球,小淘氣才慢慢地安心學球,20幾天下來為她打下了一個基礎。據(jù)說,她長大以后成了校隊唯一的直拍快攻打法的隊員。
和小淘氣玩中文方塊字游戲讓她連呼神奇。我先寫個一,上面加一橫說這是二,下面加一橫說這是三,中間加一豎說這就成了王,右邊再加一豎說王變丑了,趕快左邊再加一豎丑會變成田。玩到這里,她已經(jīng)張大了嘴巴瞪圓了眼睛,好像這些漢字是天外來客。我接著繼續(xù)給她變。田上加一豎是由,田下加一豎卻是甲……最后把這個字演化成了繁體的蓮字。如此這般的方塊字戲法,我為小家伙演示了不少,讓她一再嘆息:我要是生在中國多好,中國字太好玩了!她自然不知道象形漢字的艱深,真要學起來,光是讀音的四聲,可能就得讓她大哭三天三夜!
和這個娜塔莎的其他小故事在上文中已述,恕不重復。
第二個娜塔莎在我的憶念里,是一個可愛的小精靈。
1958年6月,作者在列寧格勒夏宮水戲亭
第三個“娜塔莎”是我的初戀。1959年2月,我們在黑海邊查波羅什鋼廠進行生產(chǎn)實習,同時在現(xiàn)場實習的還有第聶伯彼特洛夫斯克冶金學院金相熱處理專業(yè)的學生。查波羅什鋼廠是專業(yè)化鋼板生產(chǎn)廠,產(chǎn)品從幾百毫米厚的裝甲板到零點幾毫米的白鐵皮一應俱全。金相熱處理專業(yè)的學生對鋼板生產(chǎn)工藝及其設備自然不如我們熟悉,在實習現(xiàn)場免不了經(jīng)常會請我們講解一些具體問題。其中一個名叫瓦麗婭的姑娘更是虛心好學,恨不得把我們軋鋼專業(yè)的東西也全部學到手,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瓦麗婭是個典型的烏克蘭姑娘:鵝蛋形的臉龐,淡藍的雙眸,挺直的鼻子,一條金色長發(fā)的大辮子直達腰際。我欣賞她好學求知,溫柔體貼,她欽佩我專業(yè)知識扎實,熱情助人,兩顆年輕的心自然地逐漸靠近并很快進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狀態(tài)。我那時年方24,正是渴求異性之時;瓦麗婭更是一旦喜歡上一個人,什么都不管不顧。這段情緣來得迅猛,使我亢奮,令我迷茫,甚至讓我害怕。于是我自覺不自覺地讓這段感情降溫:她約我散步,我找借口婉拒;她要來我的住處做客,我以不便相辭。原因很簡單:非不欲也,是不敢也!當時的中國和烏克蘭差距太大:瓦麗婭家和巴寧娜老師家一樣,也有電視鋼琴小車和相當寬敞的住宅以及很高的生活水準,而我的家庭是中國的貧民階層,畢業(yè)后工作單位的宿舍也就是空空的鴿子籠,當時中國的整體生活水平比烏克蘭要低幾十年,她怎么受得了這般清貧?明知你所愛的人在這種環(huán)境里生活將會非常痛苦,那你為什么帶她去中國受罪?這就是我當時反復考量的問題,感情和理智搏擊,糾結苦惱,徹夜難眠。幾夜長考的結果,理智戰(zhàn)勝感情,一個聲音反復在我腦海中回響:你既愛她,就別害她!決定之后,我痛苦卻又輕松:我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初戀,但我沒有把自己所愛的人帶進可能的苦難深淵。1960年回國后的見聞不幸證實了我的預感:有幾個同學帶回了蘇聯(lián)妻子,但歷經(jīng)3年饑荒特別是“文革”爆發(fā),除一例外全部離異,更有一人1966年在“文革”中被迫自殺,撇下的孤兒寡母凄惶地逃回烏克蘭第聶伯彼特洛夫斯克。(我1991年6月回訪哈爾科夫工學院后,曾專程去了一趟第市看望他們。男孩維佳已經(jīng)成年,因為一張純粹的中國面孔,小時飽受俄烏兩族小孩的欺侮,直到那時也還沒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寡母薇娜放不下那段情感,一直孑然一身,容顏憔悴,每當談及枉死的王姓同學,她都會潸然淚下。相依為命的母子倆生活清苦,處境慘淡,也不知現(xiàn)在是否有所改善?我還是一直在掛念他們的,祝福薇娜晚年幸福,祝愿維佳事業(yè)有成。)
瓦麗婭單純,她不管我的那些理由。我說她要是同我去中國她會吃苦,她說她什么苦都能吃;我說中國家里將什么都沒有,她說沒關系,只要有你就行。這就是烏克蘭姑娘50年代的愛情觀,只要自己所愛的人,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雖然這是她的真心話,但真到了那種時候,我想她肯定還是會痛不欲生的。談到最后,她必定問:你不愛我嗎?我只有答:正因為愛你,所以不能害你!就這樣,我痛心地割舍了我的初戀;但想到保護了自己的戀人,又感到一絲欣慰。回國后,我們一直保持通信至1961年底,直到來去信件均泥牛入海無消息時為止。(信件中斷后來成了幸事,否則在“文革”中我可能被打成蘇修特務。)在她的來信中,每封信里都會有三句話:我去找你好嗎?我不信你不愛我,巴伏魯沙(我的俄文名巴維爾的愛稱),別忘記我!可見瓦麗婭這姑娘對我的真情之深,我辜負了她也是出于萬般無奈。至今憶及,尚有令人痛徹心扉、欲哭無淚之感。
最后要交代的問題是,既然是瓦麗婭,為何成了第三個娜塔莎?這是因為我們聊天時,我給她說了和前述兩個娜塔莎的故事,瓦麗婭聽得入神,有次突然說,你這兩個娜塔莎妹妹太可愛了,我來做你的第三個娜塔莎吧,以后別叫我瓦麗婭,叫我娜塔莎!于是就有了這個“第三個娜塔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