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是社會上傳播極快的“流感”,尤其在中國大地上,有“流感”的始作俑者,有廣大媒體的熱情支持和鼓噪,有趨之若鶩的“感染群體”的交相呼應(yīng),人們幾乎都不能幸免于“流感”。
在毛澤東時代,“封資修的個人主義”是過街老鼠,“艱苦樸素的集體主義”是流行時尚。
進(jìn)入20世紀(jì)80年代后,改革開放使國門洞開,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涌入中國、涌入北京,使受過良好教育又不安于現(xiàn)狀的中國青年成為外國公司的雇員并逐漸形成收入豐厚的“白領(lǐng)”階層。
開公司做買賣,掙了大錢的年輕人不少。于是香車美女成了這些富人的一個象征。于是各大城市紛紛舉辦國際車展,讓香車美女刺激更多的年輕人去為社會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
國外文化隨著國外資本一起瀉入中國這塊土地,最明顯的表征就是服裝的另類和張揚(yáng)。80年代初的牛仔大喇叭褲、90年代的筒褲、新世紀(jì)前后的七分褲九分褲以及“韓流”帶來的最“酷”的褲。這一切都成為中國時尚詞典中耳熟能詳?shù)脑~組。2001年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北京舉辦,人們注意到,在中國成為WTO正式成員國之際,參加“時裝周”的一些中國年輕時裝設(shè)計師也開始大量啟用國外模特。
(2005年12月28日《北京日報》)
點評:二三十年前,“時尚”被視為“異類”,如今,時尚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融進(jìn)最平常的生活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成果,從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中表現(xiàn)出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