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遼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我國文藝批評標準的前世今生
陳 遼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我國的文藝批評標準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先秦時期諸子提出的批評標準比較雅馴;陳子昂痛陳南北朝文學的綺麗、浮靡,提出“興寄”“風骨”的批評標準;其后韓愈、嚴羽、李贄、王士禎、王國維相繼提出代表各自時代的批評標準;毛澤東首創(chuàng)“政治第一、藝術第二”的批評標準。我國的批評標準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也有深刻教訓。
文藝批評;批評標準;延安文藝座談會
“批評標準”是毛澤東主席的一大創(chuàng)造。在他之前,兩三千年的中國文藝批評史,誰也沒有說過這么一個詞語。但這不等于說,中國的文藝批評就沒有批評標準。什么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就是中國古代至近代以至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前的批評標準。我國的批評標準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其中的經(jīng)驗教訓應該很好總結,這才有利于今后文藝批評的健康開展,有益于今后我國文藝的發(fā)展和繁榮。
先秦時期的文藝創(chuàng)作,主要是詩歌。那么,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作品呢?孔子率先作了回答,“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本之名。”(《陽貨》)他認為,那些發(fā)抒真實感情(“興”)、有助人們認識生活(“觀”)、團結民眾(“群”)、批判現(xiàn)實或歷史(“怨”)、能夠對父、君很好服務(“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給聽眾、讀者以有益知識(“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應該說,孔子樹立的這一批評標準是很高的。自孔子以后,我國的作家、詩人、批評家,絕大多數(shù)把“興、觀、群、怒……”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目的。也因此,我國的詩歌創(chuàng)作長盛不衰。孟子和莊子則對散文提出了批評標準。孟子說,“充實之為美?!?《盡心下》)在他眼里,藝術內容充實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莊子宣揚,那些“得心應手”、“得意忘言”(《莊子》)的作品是好作品。荀子則在《樂論》中對詩樂提出了他的批評標準,“樂中平”、“樂之中和也”、“樂言事其和也”、“中聲之所止也”。他把是否“中和”作為詩樂好作品的標準。這些意見,也都有一定道理,對散文創(chuàng)作和詩樂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相當影響。
如果說,先秦時期諸子提出的批評標準,比較雅馴,不易掌握,那么,到了南北朝時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的批評標準就比較具體了。他明白地提出了六項標準,即“六觀”。“一觀位體”,看作品不同體裁的藝術內容是否恰當、精深?!岸^置辭”,看作品的語言運用是否合適,是否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叭^通變”,看作家的作品在文學發(fā)展的進程中是否吸取了前人之長而又有所創(chuàng)新和革新。“四觀奇正”,看酌奇而不失其真,執(zhí)正馭奇,講究真實性?!拔逵^事義”,事類者,“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文學作品用典是必要的,但不能“引事怪謬”或“實謬”,看作品在引經(jīng)據(jù)典方面是否恰切得當?!傲^宮商”,看作者在聲律方面的修養(yǎng)如何,處理是否完美。把這“六觀”完整地整合起來看,劉勰的“六觀”批評標準,既涉及作品的真實性、藝術內容又涉及作品的藝術形式;既關乎作品的思想性,又關乎作品的真實性、藝術性。所以,這一“六觀”批評標準提出后,南北朝以降,也為多數(shù)作家批評家所遵循。思想性、真實性、藝術性相統(tǒng)一,這便是劉勰對文學作品的高要求、嚴標準。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不是徑行直遂的,批評標準的發(fā)展也如此。南朝文學一度向“綺麗”、“浮靡”發(fā)展,朝形式主義傾斜;即使到了初唐,“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新唐書》卷二○一)這時,陳子昂拍案而起,他把有無“興寄”、“風骨”作為作品好差的標準。他在《陳伯玉集》卷一《修竹篇序》中指出,“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詠嘆。”他稱贊東方虬的詩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芭d寄”,指的是詩歌的比興寄托;“風骨”,指的是作品從內容到藝術表現(xiàn),都是剛健清新,“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陳子昂這一批評標準提出后,扭轉了南朝文學以來的“綺麗”、“浮靡”的局面,的確是“卓立千古,橫制頺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盧藏用《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其后出現(xiàn)的盛唐文學,流傳千古,和陳子昂新的批評標準的提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中唐以后,“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提出了“文以載道”的批評標準。他說,“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薄坝灾居诠耪?,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耳?!薄吧w學所以為道,文所以為理耳。”(《昌黎集》)他認為,載道之文(作品)才是好作品,否則,便不是好作品。這一批評標準,有其積極面,也有其消極面。積極面是弘揚了所謂由周公、孔子、孟子以來的“道統(tǒng)”,對培養(yǎng)、發(fā)展中國人的愛國思想、集體觀念、國大于家等理念,是有好處的。但他只講“文以載道”而忽視了文學這一特殊意識形態(tài)的個性和藝術性,是這一批評標準的缺失,對我國的文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
韓愈以后,真正提出批評標準的,是嚴羽(生卒年不詳),南宋人。他在《滄浪詩話》中提出,有無“妙悟”、“氣象”、“興趣”、“本色”、“傳神”,乃是區(qū)分作品好差的標準?!懊钗颉?,在嚴羽那里,是從前人書本上悟,從自己的主觀上悟?!皻庀蟆?,指詩的風度,“唐人與本朝人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詩評》)?!芭d趣”,反對以理為詩?!笆⑻圃娙宋┰谂d趣”(《詩辨》)。“本色”,指渾然天成,毫無斧鑿之跡。“須是本色,須是當行”(《詩法》)。嚴羽的最高要求是“傳神”:“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詩辨》)在嚴羽看來,好詩、優(yōu)秀詩的妙處,全在于有“妙悟”,有“氣象”,有“興趣”,“有本色”,能“傳神”。雖然這只是嚴羽對好詩歌提出的要求,但后來的“性靈”說、“神韻”說,無不受到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的批評標準的影響。
明代中期以后,社會經(jīng)濟中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因素,一些知識分子傾向個性解放。批評標準也有一些新提法。李贄提倡“童心”:“茍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chuàng)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焚書》)他以為,有了“童心”,就能寫出沒有束縛的“天下之至文來”。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則宣揚“性靈”。舉凡“任性而發(fā)”、“率性而行”的“真人”的文學作品,就都是好作品(《敘小修詩》)。盡管以有無“童心”、“性靈”作為是否好作品的標準有片面性,但他們敢于揭橥新的批評標準,有助于促進新的文學作品的誕生。及至清代,王士禎倡導“神韻”,“……總其妙在神韻矣。神韻二字,予向論詩,首為學人指出?!?《池北偶談》,《帶經(jīng)堂詩話》卷三)何謂“神韻”?“予最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字?!?《帶經(jīng)堂詩話》,《香祖筆記》)“雋永超詣”(《帶經(jīng)堂詩話》,《漁洋文》)?!白匀蝗朊睢?《池北偶談》)?!懊钪B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晝溪西堂詩序》,《蠶尾續(xù)文》二,《帶經(jīng)堂詩話》卷三)??傊?,“神韻”是可以意會而不能具體言傳的、好得不得了的東西,作品中有“神韻”才是好作品。王士禎的“神韻”批評標準,在清代也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到了晚清和民國初年,王國維標榜“詞以境界為最上”的批評標準。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間詞話》卷上)“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人間詞話》卷下)“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人間詞話》卷上)強調一個“真”字。王國維的“境界”批評標準,在詩詞研究者中間,幾乎無不奉為鵠的。
開宗明義提出“批評標準”,并把批評標準規(guī)定為政治第一、藝術第二的是毛澤東。他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得十分清楚,“文藝批評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政治標準,一個是藝術標準?!薄坝质钦螛藴?,又是藝術標準,這兩者的關系怎么樣呢?……任何階級社會中的任何階級,總是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以藝術標準放在第二位的?!覀兊囊髣t是政治和藝術的統(tǒng)一,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tǒng)一。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毛澤東又說,“在現(xiàn)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乃囀菑膶儆谡蔚?,但又反轉來給予偉大的影響于政治。”“我們所說的文藝服從于政治,這政治是指階級的政治、群眾的政治,不是少數(shù)政治家的政治?!泵珴蓶|在批評標準問題上發(fā)表的上述意見,是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時刻,在那時,文藝必須服從于抗日戰(zhàn)爭的政治,從屬于抗日戰(zhàn)爭的政治路線并為抗日戰(zhàn)爭的政治服務。實踐表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jù)地里的文藝,按照毛澤東的意見這樣做了,確實作出了巨大的成績,對抗日戰(zhàn)爭盡了應盡職責。而且,第一個正式提出“批評標準”的是毛澤東??梢哉f,他所提出的批評標準,是中國歷代批評標準的總結和集大成,在文藝批評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它的意義和價值必須充分肯定。
即使從孔子提出“興、觀、群、怒……”的批評標準算起,我國的批評標準史也有兩千幾百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但也有深刻教訓。
經(jīng)驗之一,我國自古至今的批評標準,都是以創(chuàng)作實踐為基礎,為了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作而提出的??鬃釉谑占?、編輯、修訂《詩經(jīng)》的過程中,閱讀了商、周時期數(shù)以千計的詩歌,研究了詩歌作者的創(chuàng)作實踐,這才認為,那些“興、觀、群、怨……”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孟子、莊子、荀子之所以能夠提出“充實之為美”(孟子)、“得心應手”“得意忘言”(莊子)、“中和”(荀子)的批評標準,也是這樣。劉勰提出“六觀”的批評標準,更和劉勰了解、熟悉和研究自古至南朝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分不開。陳子昂把有無“興寄”、“風骨”作為好作品的標準,是因為當時文壇出現(xiàn)了“綺麗”、“浮靡”的片面性很大的創(chuàng)作傾向,他把“興寄”、“風骨”視為糾正這一傾向的救治法門。韓愈把“文以載道”作為好作品的標準,以之與陳子昂相呼應。嚴羽的“妙悟”、“氣象”、“興趣”、“本色”、“傳神”等標準,并非空想得來,仍然是來自創(chuàng)作實踐?!巴摹?、“性靈”、“神韻”、“境界”諸說,雖然標新立異,但都以創(chuàng)作實踐為依據(jù)。毛澤東提出的“政治標準第一”,文藝從屬于政治和政治路線,也是從抗戰(zhàn)文學的實踐中提出的。由于我國歷代提出的批評標準,都來自創(chuàng)作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創(chuàng)作,因此,其積極面、正能量是主要的。
經(jīng)驗之二,我國的批評標準,都是由個人提出的,絕大多數(shù)不代表官方,不帶有強迫推行的性質。孔子在魯國執(zhí)過政,但時間不長就下臺。他下臺后,辦私學,編《詩經(jīng)》、《春秋》,他從民間文人的角度提出了“興、觀、群、怨……”的批評標準。孟子、莊子、荀子、嚴羽、王國維等都不是當權派。劉勰、陳子昂,當?shù)囊仓皇切」佟K麄兌际且岳矸?,并不以權勢壓人,人們接受他們提出的批評標準,是因為他們掌握的是文藝批評的真理。韓愈是個副部級干部(當過侍郎),王士禎是部級干部(當過刑部尚書),但他們對文藝并無生殺予奪之權。即使是毛澤東,身為共產(chǎn)黨中央主席,但那時共產(chǎn)黨在全國范圍內只是在野黨。他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以個人名義提出政治第一、藝術第二的批評標準,也只是建議性的,當時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文藝界都得這么辦??傊?,迄新中國成立時為止,兩千幾百年間,我國的批評標準,都是由個人提出的,不帶有強迫、命令的性質。人們之所以樂意采用這些批評標準,是因為它們有道理,能夠說服人。
經(jīng)驗之三,批評標準提出后,總有一些人持有不同意見,于是發(fā)生了爭論,發(fā)生了筆戰(zhàn),發(fā)生了相互批判。但是,從未因爭論、筆戰(zhàn)、批判而搞政治迫害。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只是百家中的一“家”而已。莊子并不宗奉這一批評標準,而是提出了他自己的“得心應手”、“得意忘言”的批評標準。至于“童心”、“性靈”、“神韻”、“境界”諸說提出后,持有不同意見的更多,彼此辨駁,相互質疑,都沒有產(chǎn)生過不良后果。也就是說,在批評標準問題上,兩千幾百年來,我國的文藝界都是持“寬松、寬容、寬厚”態(tài)度的。
正因為在批評標準問題上有此三條寶貴經(jīng)驗,因此,我國的文藝批評,自古以來都是比較正常的,沒有出現(xiàn)過大問題。
當然,在批評標準問題上我國也有教訓。在封建社會里,主要出在最高統(tǒng)治者身上;而在新中國成立后,主要出在對批評標準的官方強制和片面理解和執(zhí)行上。
先說封建社會里在批評標準問題上出現(xiàn)的教訓。自周、秦至明代,除了“五胡亂華”到北朝和元代以外,都是漢人在中國執(zhí)政。北朝和元代的執(zhí)政者基本上不管文藝,對批評標準問題也采取不干預態(tài)度。但是,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都制造過不少文字獄。他們制造文字獄,只有一個批評標準,即對清王朝是否不敬,對清王朝的統(tǒng)治是否有干礙,是否在文字里隱含反清意圖。“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僅僅這一句詩,即被清王朝高層統(tǒng)治者視為反清、叛逆,詩作者被嚴處。乾隆皇帝下令編纂“四庫全書”,對從全國收集來的詩、文、書、集,都過細審查,凡有蔑視清王朝的疑似字樣者,都嚴加處理。如果他們認為,書中文字對清王朝不利,輕則革職、查辦,重則處死,甚至禍及三代、親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這一批評標準而被陷入文字獄受到株連的人數(shù)以萬計。它不限于詩、文,還涉及歷史、法律等領域。可見批評標準的正確與否,關系到一代知識分子及其親屬的命運。
再說新中國成立后因官方強制及片面理解和執(zhí)行“政治第一、藝術第二”、文藝從屬于政治和政治路線的批評標準而造成的歷史教訓。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毛澤東在全黨全國人民中的威信空前提高。長期封建社會的中國,本有個人迷信的土壤和條件,對毛澤東的個人迷信也越來越嚴重。毛澤東就一時(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地(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如何做好文藝工作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竟被奉為文藝圣經(jīng),要求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其實,正如胡喬木同志于1981年8月8日在思想戰(zhàn)線座談會上發(fā)表的講話《當前思想戰(zhàn)線的若干問題》中明確指出的,“長期的實踐證明,《講話》(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關于文藝從屬于政治的提法,關于把文藝作品的思想內容簡單地歸結為政治觀點、政治傾向性,并把政治標準作為衡量文藝作品的第一標準的提法,關于把具有社會性的人性完全歸結為人的階級性的提法(這同他給雷經(jīng)天同志的信中的提法直接矛盾),關于把反對國民黨統(tǒng)治而來到延安,但還帶有許多小資產(chǎn)階級習氣的作家同國民黨相比較,同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相提并論的提法,這些互相矛盾的提法,雖然有它們產(chǎn)生的一定的歷史原因,但究竟是不確切的,并且對于建國以來的文藝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這種不利的影響,集中表現(xiàn)在他對于文藝作者經(jīng)常發(fā)動一種急風暴雨式的群眾性批判上,以及一九六三、一九六四年關于文藝工作的兩個批示上(這兩個批示中央已經(jīng)宣布加以否定)。這兩個事實,也是后來他發(fā)動‘文化大革命’的遠因和近因之一。應該承認,毛澤東同志對當代的作家、藝術家以及一般知識分子缺少充分的理解和應有的信任,以至在長時間內對他們采取了不正確的態(tài)度和政策,錯誤地把他們看成是資產(chǎn)階級的一部分,后來甚至看成是‘黑線人物’或‘牛鬼蛇神’,使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得以利用這種觀點對他們進行了殘酷的迫害。這個沉痛的教訓我們必須永遠牢記?!?《黨和國家領導人論文藝》,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第324-325頁。胡喬木同志對《講話》中存在問題的批評,是實事求是的,符合實際的。譬如說,毛澤東在批評標準問題上,要求文藝從屬于政治和政治路線,這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必要的,因為那時黨的政治和政治路線是正確的。但是,毛澤東沒有回答,一旦黨的政治和政治路線不正確,譬如說,在“大躍進”時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難道文藝仍然要從屬于這樣的政治和政治路線嗎?再如,文藝的內容不能等同于政治,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作品的政治觀點、政治傾向性”。一些風景詩,詠物詩,愛情詩,知識小品,科學文藝……,它們的藝術內容都不能等同于政治,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政治觀點和政治傾向性。再加上一些對《講話》中有關批評標準的片面理解和執(zhí)行,任意開展文藝思想斗爭,于是從新中國成立起,在文藝領域內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冤錯假案。“這個沉痛的教訓我們必須永遠牢記”。
從上可見,在批評標準問題上,我們既有寶貴的經(jīng)驗,也有失誤的教訓。我國進入新時期后,在批評標準問題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最近,上?!段膶W報》總編輯陳歆耕,在2014年6月6日《光明日報》上發(fā)表的文章《批評也是明亮的陽光》中告訴大家,該報《新批評》??谂u標準問題上“三提倡三反對”,“倡導真實、真誠和自由、銳利的誠意批評,反對謾罵式的人身攻擊;倡導‘靶標精準’、精到的及物批評,反對不及物的泛泛而論;倡導輕松、幽默、透徹的個性批評,反對故作高深、艱澀難懂的‘學院體’。……概括為‘真誠、善意、銳利’?!彼鼈兛梢哉f是“新批評”專刊提倡的批評標準。這一批評標準能否為大多數(shù)作家、批評家所踐行,還有待今后創(chuàng)作和批評實踐的檢驗。但至少它在批評標準問題上是新的一家之言。
〔后記〕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參閱并采用了亡友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6月第二版)中的若干資訊,特此說明,并以此文表示我對敏澤兄的懷念。
〔責任編輯:陳濟平〕
I022
A
1003-6873(2015)03-0038-04
2015-04-08
陳遼,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