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億林
越霉越“正”豆腐渣
吳億林
沒有到過梧州的外地人很難猜得出這個食物謎:
“似羔不是羔,似肉不是肉,發(fā)霉長黃毛,方才有食福?!薄@是什么?梧州人卻很易揭謎底:豆腐渣。
梧州豆腐渣與其它地方叫的豆腐渣是兩回事。梧州豆腐渣的正式名稱叫“霉豆腐”,用制豆腐后的剩渣發(fā)酵而成,是梧州獨有的奇特的美味小菜,很著名哦。
說它獨有,是因為相傳出了梧州城就做不出這種豆腐渣,梧州有句民謠“梧州豆腐渣出不了雞籠洲”就是此意。據(jù)說很多外地人不信這個“邪”,他們來梧“偷師”后再回家制作,就是不成功。有人在外地見過仿制的豆腐渣,松松的,散散的,結(jié)不成一塊,也沒有那種特別的豆香味,與梧州的豆腐渣相去甚遠。行家們說,這是因為豆腐渣發(fā)霉需有特定的水土氣候條件,而梧州鴛鴦江水水質(zhì)之佳得天獨厚,外地不能復(fù)制。
說它奇特,首先奇就奇在“發(fā)了霉才能吃”。任何食品一旦發(fā)霉即不能再吃,而梧州豆腐渣,偏偏越長出粉紅色的霉菌越“正宗”,味道越“正”。
梧州豆腐渣甘香怡人,營養(yǎng)豐富,可煎可炒可打湯。由于其有一種獨特的香味,雖是素菜,卻有葷肉的美味,在過去難吃上肉的年代,很受食客青睞,早就被講究飲食品味的港澳同胞稱之為“廣西豬肝”。
發(fā)霉的豆腐渣,吃了之后是否會有損健康?杞人憂天也!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檢驗,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鈣質(zhì)和纖維素,低脂肪,是很好的養(yǎng)生食品。
梧州豆腐渣,還奇在它的傳說。由于它是“素中之葷”,因此很受善男信女青睞。連著名的廣州六榕寺,近百年前,也曾專程從梧州運送回寺,為防途中變質(zhì),不惜“動用”冰藏的辦法來保鮮。在上個世紀初,制冰還是稀奇事,梧州豆腐渣就能享受如此高規(guī)格“待遇”,可真長面子了。
梧州豆腐渣,還奇在它的意外被“發(fā)明”。話說清初時期,梧州冰泉井邊,住著一對以賣豆腐為生的父女。一次,父親病臥不起,女兒用盡所有積蓄醫(yī)治卻未果,眼看已無米下炊,女兒只好用家中已發(fā)霉的豆腐渣稍作加工便下鍋,想不到煮熟后奇香撲來,更奇的是,待兩父女吃完這一堆豆腐渣,父親的病居然好了。于是,父女倆從此便天天做豆腐渣上街賣,很快就得到街坊的喜歡,梧州豆腐渣就漸漸出名了。
梧州豆腐渣,還奇在它的烹飪。它既可與肉同煮,也可與素共煲,有人說它就像一味“甘草”,能調(diào)和諸菜百味。它雖沒有豆腐那樣嫩滑,卻是粗中有細,比豆腐多了一絲嚼頭,也多了一種特殊的豆香。
它可制成甘香爽口的“豆腐渣炒蒜苗”,甜酸開胃的“茄汁豆腐渣”、酥香怡人的“鍋榻豆腐渣”等等,而“煎釀豆腐渣”將肉香與豆香集于一身,聞之垂涎,品之有味,成為傳統(tǒng)名菜。
豆腐渣一般不登酒家的大雅之堂,卻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在菜市叫賣,尋常百姓家也百吃不厭,此亦其一大奇也。
責任編輯:傅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