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加燾,周樹軍
(江蘇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鎮(zhèn)江,212003)
信息過量現象在言語交際中十分普遍并具有重要意義,許多學者對這一現象進行過研究,如陳新仁的《會話信息過量現象的語用研究》(2004),國外學者Edmonson(1981)以語篇分析為視角提出了“輔助話步”(supportive moves),Clark(1991)從應答者的角度提出了“添加話步”(added moves)等。這些研究均認為信息過量是一種非自然額外的信息,是“交際者在會話應對中提供的除自然信息之外的命題性的非自然信息”[1],相關的研究也因此多集中在過量信息與話語信息的關聯(lián)、過量信息話語結構特點及其話語功能等方面,研究者使用的部分語料是根據研究需要虛構而成,導致可信度降低,頗為可惜。
順應理論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不斷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選擇的原因既可以來自語言內部(即結構性),也可以來自語言外部。這些選擇可以發(fā)生在語言的各個層次:語音、音系、形態(tài)、句法、詞匯、語義等”[2]55-56。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不斷地做出相應的語言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variability)、協(xié)商性(negotiability)和順應性(adaptability)等特征。語言的變異性指語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選擇的可能性;商討性指所有的選擇都不是機械地或嚴格按照形式—功能關系作出的,而是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的基礎上完成的;順應性指語言能夠讓語言使用者從可供選擇的項目中作出靈活的變通,從而滿足交際的需要。[2]59-61語言的上述三個特性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語言的變異性和商討性作為順應性的內容,使順應性成為可能,如果沒有變異性和商討性,順應性便無從談起。
國內學者冉永平指出,“過量信息不是多余信息而是交際主體為了某種原因主動提出的”[3]。筆者贊同該觀點,認為信息過量現象是一種語用策略,是語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在語境與語言結構的動態(tài)順應過程中做出的語言選擇。
本文擬以Verschueren的順應論為理論框架,以電視訪談節(jié)目作為語料,對信息過量現象進行分析,以期能夠闡明該現象的語用功能和生成機制。
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交際者常常在話語中添加額外信息,對于這類信息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去理解。例如:
A:When did you come back last night?
B1:Ten to eleven.
B2:Ten to eleven.The film was too long.
根據經濟原則和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B1是對問題A恰到好處的回答;然而,B2在回答問題A時不僅提供了必要的預期信息(即回來的時間),而且還包括劃線部分的額外信息,這一信息被用來解釋話語人遲歸的原因,并非與歸來時間無關。本文將在言語交際過程中除了提供滿足交際需求的必要信息外提供額外信息這一會話現象描述為信息過量現象。
根據不同的命題內容,信息過量現象可分為:解釋性信息過量、擴展性信息過量、自我支持性信息過量、自我修正性信息過量和表明態(tài)度的信息過量等五類。根據信息量不同,可將信息過量現象分為單一命題信息過量和多命題信息過量。上例中的過量信息就屬于解釋性信息過量和單一命題信息過量。
信息過量現象是一種意識凸顯程度較高的語用策略,是話語人順應不同語境因素(包括物質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語言語境等)的一種必然選擇。
Verschueren認為,從語用學的觀點來看,發(fā)現、研究主體的功能是研究者面對的一項重要的任務。言語交際中產生的過量信息,并非是多余的、與會話毫無關聯(lián)的信息,而往往是語言使用者為了順應交際意圖和語境,將信息過量作為一種語用策略,有意而為之。因此,信息過量具有一定的語用功能,下面將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具體分析信息過量的語用功能。
1.增強話語說服力,從而構建和提升良好的個人形象。交際過程中,加強話語語力或說服聽話人改變其原有意志,接受新觀點,并采取舉措,是說話人交際意圖得以實現的重要標志,也是交際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時,Lakoff(1989)認為,“交際的目的之一是建立并傳遞自己的積極良好形象”[4]。語言使用者在交際過程中通過不同的語言選擇和策略選擇積極構建自己的良好個人形象,以維護自己的積極面子。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可以通過提供正面的過量信息加強話語說服力來構建個人的良好形象。
例1 楊瀾:《云南的響聲》已經演第二輪了,演了七十場了,每一場都在演的時候,也許這是很老套的問題,還會帶給你那種激動嗎?
楊麗萍:一樣的。幾十年來我都覺得,每一次演出,就好像是一種儀式,因為這些所有像《響聲》(《云南的響聲》)里面表現的東西都是大自然,都是人類最初的萌動。
(《楊瀾訪談錄》起舞云南2010.3.27)
例1中,劃線部分是聽話人在回答主持人問題時除了必要信息外提供的過量信息。楊麗萍通過添加這一過量信息,充分表達了她對每一次表演的熱愛和投入,解釋了每次演出依然滿懷激動的原因,增強了話語的說服力,體現了其高尚的職業(yè)操守,從而使其良好的個人形象得以在主持人和觀眾當中建立。如果楊麗萍在應答中沒有提供過量信息,而只是肯定回答主持人的問題,那么她對表演的熱愛便無從體現,她的良好個人形象也得不到構建和提升。
2.消除誤解、避免尷尬,緩解交際沖突,促進人際和諧。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都會努力維護自己的面子不受威脅,同時也盡力避免和消除對他人的面子威脅。然而,在語言的使用中,面子威脅不可能完全避免,當面子受到威脅時,交際會陷入尷尬境地,誤解隨之產生。而且,語言使用者的認知語境不可能完全吻合,對同一問題或現象的理解和看法也會存在偏差。因此,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之間的沖突和對抗不可避免。這會對交際的順利進行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會導致交際中斷。為了消除誤解、避免尷尬,緩解沖突,實現人際和諧,信息過量現象作為一種有效的語用策略,常常被交際者采用。
例2 黃健翔:我相信,我女兒長大了以后會是一個很聰明也很睿智的女孩,當然不會像我在年輕的時候那么愛得罪人,那么傻地說傻話,這一點我一定要教會她。然后也一定會是個善良的女孩,有這幾樣就夠了,不需要成為像她魯豫阿姨這樣優(yōu)秀的女人,當然能像她魯豫阿姨這樣有能耐更好,但做個好女人就夠了。
魯豫:我覺得他聽起來是夸我,其實不是。做一個好女人就夠了?你的意思我不是好女人?
黃健翔:不不不,我的意思是說我對女兒的教育沒有太高的要求,不一定非得讀哈佛,不一定非得怎么樣,我真的覺得只要她乖乖巧巧的、漂漂亮亮的、心地善良、健健康康的就夠了。
(鳳凰衛(wèi)視《魯豫有約》欄目組2007)
例2中,黃健翔在表達對女兒的期待時所采用的措辭,讓主持人誤解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女人,使其積極面子受到威脅,而倍覺尷尬。對此,黃首先給出了否定回答,表示自己并不認為主持人不是好女人,接著提供過量信息以解釋其真正意圖是想傳達自己期望女兒可以健康成長、心地善良、乖巧漂亮就足夠了,而不需要像主持人那樣優(yōu)秀。因此,黃提供的過量信息消除了對主持人的面子威脅,化解了尷尬和誤會,避免了沖突,促進了雙方的和諧,確保交際順利進行。
3.推動話輪轉換,促進會話發(fā)展。會話的發(fā)展,是在話輪的不斷轉換中推進的。交際雙方通過提供過量信息引入新的話題促使交際重心從一方面轉移到另一方面。陳新仁認為,“為了讓談話延續(xù)下去,交際雙方都會從對方的反應中尋找話頭。充當filler的過量信息這時就成了交際者賴以捕捉話題的對象。”[5]
例3 史國利:我在出發(fā)之前,那時候我已經51歲了,我可以扛一袋水泥上到7樓。
主持人:天?。∧且淮嘤卸嘀兀?/p>
史國利:100斤,一袋沙子100斤。因為我做的建筑活。
主持人:您在打工的時候就找一些體力活來做,是嗎?
《實話實說一個人的長征》,央視國際(2003年07月26日)
例3中,劃線部分“因為我做的建筑活”屬于過量信息,是對必要信息的擴展,從其后續(xù)話語來看,這一過量信息推動了話輪轉換,促進了會話發(fā)展。史國利通過提供過量信息,既構建了自己誠懇正直的積極個人形象,又為會話的發(fā)展在原有基礎上提供了新的話題,拓展了會話的深度和廣度。因此,“信息過量為雙方的的進一步互動提供了契機,促進了會話的進一步發(fā)展”[5]。
4.呈現幽默,加強交際效果。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幽默的語言可以調節(jié)氣氛,使交際雙方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使談話氛圍更加融洽,從而順利實現交際意圖。信息過量現象可以作為呈現幽默的手段,在會話中常被話語人使用,以加強交際效果。
例4 觀眾一:我想請問一下,你們合作的時候有沒有小的一些摩擦?
周婷婷:有,肯定有。牙齒和舌頭還會打架呢。
(《實話實說—同在藍天下》P138)
例5 崔永元:那個時候不抽煙不行?
侯耀文:不行,光喝茶不行,光喝咖啡也不行,抽別的,咱這兒也不讓。所以抽煙。
(《實話實說—為什么吸煙》P20)
上述兩個例子中,“牙齒和舌頭還會打架呢?!焙汀肮夂炔璨恍?,光喝咖啡也不行,抽別的,咱這兒也不讓。所以抽煙。”均是過量信息。人際交往難免會發(fā)生矛盾,周婷婷在肯定合作中存在摩擦時,并未采用平淡的描述,而是通過提供過量信息使回答變得詼諧幽默。在例5中,如果侯耀文只回答“不行”,不僅會威脅到主持人的積極面子,而且讓人覺得侯有自大冷漠之嫌。然而,侯在提供必要信息之外,又補充了過量信息,而且語言幽默風趣,頗具調侃意味,加強了交際效果,同時展現了相聲藝術家高超的語言技藝。
5.澄清事實,加強主題。會話中,交際者常使用一些語用策略來澄清事實、加強主題,而信息過量就是其中之一。
例6 楊瀾:你是用咆哮的方式說的還是很冷靜的說的?
崔永元:對,咆哮的說,就地解散,我們不要玷污紅軍。
(楊瀾訪談錄I:5)
例6中,劃線部分是崔永元提供的過量信息。主持人詢問崔永元當時的說話方式,并提供了兩個選擇,是咆哮還是冷靜?崔永元只提供“對,咆哮的說”即可滿足主持人的期待。然而,他不僅選擇了咆哮的說,而且補充了過量信息點明當時所說內容,以便澄清事實、加強主題,體現了嘉賓的堅定信念和原則性。但如果嘉賓沒有提供這一過量信息,很容易引起主持人和觀眾對嘉賓的誤解,誤認為嘉賓是一個語言粗魯、脾氣暴躁的人;同時,嘉賓的積極面子也會因此受到威脅,有損其自身的個人形象。
6.提高交際效率。考慮到時空因素,提高交際效率是交際雙方的內在心理需求,特別是在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由于節(jié)目時間有嚴格的限制,主持人要在有限的時間的內發(fā)掘更多的信息以滿足觀眾和節(jié)目本身的需求,所以提高交際效率十分必要,有時信息過量可以作為一條行之有效的手段。
例7 魯豫:拍戲資金怎么來呢?
徐靜蕾:我自己投。其實我心理素質不是很好,如果讓別人投的話,我沒底。畢竟自己沒有拍攝經驗,所以我其實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把事情做到頭、走完。
(鳳凰衛(wèi)視《魯豫有約》欄目組2007)
例7中,嘉賓除了提供滿足主持人提問的必要信息之外,通過添加劃線部分的過量信息直接給出“我自己投”的理由,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嘉賓猜想到主持人接下來就會提出“為什么自己來投”的問題。如此一來,便省去了一個話輪,節(jié)省了時間,從而提高了交際效率。
1.導致話題轉移,延緩會話發(fā)展。一般來說,具有明確目的的會話總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推進。然而,有時說話人提供的過量信息會導致現有話題被打斷,從而延緩了會話的整體進程。
例8 楊瀾:好像普通人都有一種理解,就是肯尼迪家族的每一位成員都非常完美。對嗎?
瑪利亞·吏瑞弗:是的。這都是被人神秘化的。
楊瀾:被別人神秘化的?
瑪利亞·史瑞弗:是的。這是極大的誤解。沒有誰是完美的。我覺得,如果你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人們肯定會說,你從來沒有遇到過什么問題,你的生活優(yōu)越。事實并非如此。實際上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問題,每個人都要奮斗。
楊瀾:但是你的家族里有這么多偉大的人物,對你來說給自己定位是更簡單,還是更難?
瑪利亞·吏瑞弗:我覺得非常難,我覺得真是很難。
(楊瀾訪談錄II,2008:25)
例8中,劃線部分屬于過量信息,它將會話中“家庭成員”這一話題直接轉移到了“家族被神秘化”上。眾所周知,電視訪談節(jié)目一般在采訪之前就會設置好問題,主持人根據原定計劃引導嘉賓回答相關問題,推進會話發(fā)展,實現特定交際意圖。在上例中,主持人順應社交禮貌原則接著嘉賓提供的過量信息進行提問,但最終還是回到了原有的話題上。因此,信息過量有時會延緩現有會話的發(fā)展。
2.導致話題中斷,阻礙會話發(fā)展。在會話中,交際者可以選擇多種策略來表達對當前話題缺乏興趣,信息過量就是其中之一。通常情況下,“阻礙會話發(fā)展的過量信息一般均是表示態(tài)度或立場的,而且這種態(tài)度或立場與對方的態(tài)度和立場之間存在差異甚至是沖突”[5]。
例9 楊瀾:阿諾既是一位超級巨星,又是一位父親,州長,如果要給這些角色評分的話,哪個角色會排在第一位?
瑪利亞·史瑞弗:我無法給出評分。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會扮演幾個角色。雖然這些角色有主有次,但是我覺得所有的角色結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美的人。
楊瀾:你覺得你母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瑪利亞·史瑞弗:堅強,獨立,極其獨立。非常積極,聰明堅韌,富有同情心。
(楊瀾訪談錄II,2008:33)
例9中,主持人想讓嘉賓對角色進行排序,但嘉賓回答“我無法給出評分”,并提供過量信息對此做出解釋,闡述了其與主持人不同的態(tài)度和立場。這種做法雖然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禮貌原則,照顧到了主持人的面子,但還是中斷了當前話題,阻礙了會話的發(fā)展,迫使主持人不得不通過新的問題轉移話題,推進會話發(fā)展。
根據Verschueren的順應論,語境是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生成的,“是語言交際的環(huán)境,用來指與話語相互順應的一切因素或影響話語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際語境(有物質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際雙方構成)和語言環(huán)境”[6]81。言語交際中信息過量現象的產生和應用體現了交際者的語言順應策略,是語言選擇和語境動態(tài)順應以實現交際意圖的結果。作為一種語用策略,信息過量涉及到人們的認知過程,不僅涉及語言結構的選擇,還受制于各種各樣的社會文化因素。
作為語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心理世界涉及交際者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個性、情感、觀念、信仰、愿望、動機、意向等。會話中,交際雙方往往帶有各種需求或目的,比如語境需求、維護面子、尋求利益等。按照順應理論,這些需求都是構成交際語境的要素,屬于心理世界的組成部分。言語交際是人與人心理間的交流,是交際雙方選擇語言順應自己和對方心理世界的動態(tài)過程。
例10 崔永元:你覺不覺得自己的父母親挺辛苦的?
孫軍華的兒子:我覺得挺辛苦的,父母為我長這么大,操了不少心。
(《實話實說—結婚的錢由誰來出》P68)
例10中,孫軍華的兒子通過劃線部分的過量信息,表達了對父母的的感激之情,同時也會引發(fā)聽話人的感觸和反思。如果他只是回答“我覺得挺辛苦的”,而沒有補充“父母為我長這么大,操了不少心”這一過量信息,那么人們就不能夠體會到他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和對父母操勞的愧疚之情,人們也就無法了解他此刻的心理世界。因此,我們認為話語人選擇信息過量這一語用策略成功地順應了交際雙方的心理世界。
例1中,楊麗萍通過添加過量信息,增強話語說服力,構建和維護自己的積極面子,實現了建立良好個人形象的交際目的,這實際上是順應了說話人的心理世界,此處的信息過量順應了交際者心理世界的面子需求。例8和例9中,嘉賓所提供的過量信息延緩和阻礙了會話的發(fā)展,造成了消極影響,但這也是因為說話人為了順應自己的心理世界導致的,或表達不滿,或表明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例4及例5呈現出了信息過量的幽默功能,例6體現了信息過量的加強主題功能,二者都是語言使用者策略地順應了交際雙方的心理世界的結果。
在社交世界中,影響語言順應語境的社會因素難以窮盡,其順應過程更加動態(tài)、更為復雜。徐章宏指出,“社交世界包括社會場合、社會環(huán)境、規(guī)范交際者言語行為的原則和準則”[7]。在某些社會場合中,許多語言選擇取決于依附關系和權威,或權勢和平等關系,這些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面對不同的社會場合和環(huán)境,交際者可以運用信息過量這一語用策略來動態(tài)地順應相應的社會或文化規(guī)約。而禮貌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guī)范,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中被人們普遍地遵循和維護。所以,人們常提供過量信息來順應社會文化和社交禮貌原則。
例11 崔永元:你給大家介紹了孔子的觀點,孔子是同意收的,那么再問問鄭先生的觀點,您跟孔子的觀點或者張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嗎?
鄭也夫:對孔子我歷來十分欽佩,但是說我愛吾師,我更愛真理,就這個小問題而言,我不贊同這個做法。
(《實話實說—拾金不昧要不要回報》P33)
例11中,鄭也夫在回答主持人提問時,先提供了劃線部分的過量信息,再給出針對問題的否定看法。眾所周知,在中國文化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大部分時間里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如果直接否定孔子的觀點,會讓人難以接受。因此,鄭也夫在陳述自己真實觀點之前,先提供過量信息表達了對孔子的崇敬之情,這體現了交際者的語言結構選擇順應了相應的社會文化。
例12 記者: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越多是否代表一個國家的國力越強?
克利斯·希德:這一說法很有趣,我不同意這一說法。
(《實話實說—天下第一》P431)
例12中,希德顯然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知道直接否定對方的看法是不禮貌的行為,甚至可能導致交際失敗。因此,他在給出否定回答之前,先提供過量信息積極回應了問題中的內容,順應了社交禮貌原則。另外,例2中提供的過量信息起到了避免尷尬、消除誤解的語用功能,促進了人際和諧,這都體現了信息過量常被作為一種語用策略來順應人們的社會文化和禮貌原則等社交世界。
物質世界主要包括時間和空間的指示關系。時間指示包括事件時間、發(fā)話時間和指稱時間,而空間指示包括發(fā)話地點和指稱空間關系?!俺私^對時空概念外,交際者雙方在物質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彼此之間的相對空間距離對交際也有影響?!保?]85此外,交際者的身體姿勢、生理屬性、身體狀況等也屬于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對語言的選擇和話語理解產生影響。言語交際發(fā)生在物質世界中,毫無疑問,語言結構選擇不同程度地順應了物質世界,信息過量亦是如此。
例13 李開復:開始是做家教,但后來有一次打車下錯了站,到了一個最危險的地方,因為我是在那個哈林區(qū)做家教……
魯豫:對,這里要跟大家介紹一下,紐約在那個時候是比現在要亂很多的,哈林區(qū)是黑人聚居的地方,那時候是挺亂,現在可能好了很多,當年是非常亂。
(魯豫有約:李復一精彩人生,2009.4)
例13中,李開復正在談論其在美國讀大學期間的兼職經歷,當他說到“到了一個最危險的地方,因為我是在那個哈林區(qū)做家教”時,主持人馬上向觀眾介紹了哈林區(qū)的背景,點明這里是“最危險的地方”的原因。如果此時主持人沒有通過過量信息對李開復的言論做出背景介紹,則容易使觀眾感到困惑,從而影響到交際效果。所以,此處的過量信息策略地順應了物質世界的空間關系。例7中,嘉賓考慮到節(jié)目的時間限制,主動提供過量信息解釋原因,實現了提高交際效率的語用功能,順應了物質世界的時間關系。
綜上所述,在言語交際中,信息過量現象作為一種語用策略,可以產生緩解交際沖突、促進人際和諧、推進會話發(fā)展、提高交際效率、加強主題、延緩或阻礙會話發(fā)展等語用功能;實際上,不管是積極還是消極的語用功能,信息過量的產生和應用都是語言結構選擇策略地動態(tài)順應語境相關關系的結果。通過順應論來解釋信息過量現象,將會加深人們對這一現象的認識和研究。
[1]陳新仁.會話信息過量現象的語用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32-133.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55-61.
[3]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6.
[4]LakoffR.The Limits of Politeness:Therapeutic and Courtroom Discourse[J].Multilingua,1989:101-129.
[5]陳新仁.信息過量與會話發(fā)展[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68.
[6]何自然,謝朝群,陳新仁.語用三論:關聯(lián)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徐章宏,李冰.法庭應答語信息過量的順應性研究[J].外語研究,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