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慧
(1.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旅游與會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2.河南大學 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1)
先秦時期的人們主要居住、生息、繁衍在今天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qū)。其旅行活動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黃河中游河南西部的伊洛河平原、黃河下游今河北平原中部。今天黃河上游地區(qū)在先秦時期為游牧民族活動地區(qū),主要表現(xiàn)為部落遷徙活動。而黃河下游地區(qū)的河道在先秦時期屢屢決堤改道,洪水任意泛濫,也就不可能出現(xiàn)經常性的旅行活動。因此,筆者所探討的旅行活動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黃河中游流域。
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的旅行活動與其歷史發(fā)展階段密切相關。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時期的游蹤是跟隨部落兼并、部落遷徙、部落狩獵進行的;進入奴隸社會后,奴隸主的游樂開始具備了旅游活動的最早雛形,平民百姓也逐漸有了游樂的行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王侯游樂依然是主旋律,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使者奔波往返、士人四處游說的政治旅行、商人熙熙攘攘來往販運的商旅、平民百姓節(jié)日里難得的游娛。
巡游是我國古代的統(tǒng)治者暫時離開國都或常駐地到境內領地進行巡視的一種行為,因其鮮明的政治色彩,以及經濟上的巨大消耗,往往只有社會上的高層統(tǒng)治者才有資格擁有。
1.部落首領的巡游之旅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作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舜就曾身體力行,外出巡視江河,治理山川,開拓疆土。他本人有著探幽歷險的勇敢精神和睿智學識。據(jù)記載:“堯使舜入山川林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薄把册鳌?,亦可寫作“巡守”,就是外出巡視所統(tǒng)治疆土的意思。舜的巡狩,可見于《尚書》:“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八月,西巡狩,至于四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如西禮?!鍤q一巡狩。”〔1〕晚年的舜帝還巡狩至南方,探險蒼梧大地,終于打通了自黃河中下游通向南方洞庭湖畔的道路,拓展了中原人民的視野。
2.帝王的巡游之旅
周朝諸多的帝王中,最熱衷旅行的當屬周穆王,他是西周的第五代國君,史載他“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游”〔2〕,其游蹤被詳細記錄在《穆天子傳》中。在這部書里,詳細地記述了周穆王西巡途中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們長驅萬里,歷名山,游絕境,登瑤池與西王母宴飲、詩酒相和,依依惜別的情景,是先秦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游記作品。
周穆王的西巡是一次威武雄壯的帝王之旅。在這次旅程中,有被稱為“七萃之士”的隨從,有天下第一等的駕馭手造父駕駛的八駿馬作為旅行交通工具,有地理通伯夭當導游員。旅程的起點是王都鎬京(今陜西省長安縣韋曲鎮(zhèn)西北),目的地是西王母國土。浩浩蕩蕩的旅行隊伍還帶有大批中原出土的精美絲織品和銅器、貝幣等禮物。周穆王一路途徑犬戎族、曹奴人、剞閭氏、鄄韓氏等羌、塞人聚居的地方,目睹了殊方異域的珍禽異獸、奇花異草,虔誠地祭祀山河,興致勃勃地行圍狩獵,十分愉快地與各民族首領互贈禮物,采集了不少珍奇、玉石、鳥獸,游到了樂而忘歸的地步。
周王室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加強對分封諸侯的控制,從政治到文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即所謂的“制禮樂”。按照這種制度的規(guī)定,諸侯受封后雖然成為一個地方邦國,但并非完全獨立,周天子對諸侯有巡狩權、命官權、遷爵權等;諸侯對天子則必須盡朝聘、進貢、出兵役、勞役等義務。禮樂制度的建立,使周王室對各諸侯國有了統(tǒng)一完善的管理,同時也把天子諸侯、外交賓客、莘莘學子、謀臣策士推上了漫漫旅途。
如賓禮,主要由朝見禮、聘問禮、會盟禮構成。朝見禮要求諸侯按照“千里之內歲一見;千里之外,千五百里之內,二歲一見;千五百里之外,二千里之內,三歲一見;二千里之外,二千五百里之內,四歲一見”〔3〕的規(guī)則朝見周天子。而天子也派使節(jié)“閑問以諭諸侯之志,歸脹以教諸侯之福,賀慶以贊諸侯之喜,致會以補諸侯之災?!薄皶r聘以結諸侯之好”。諸侯之間亦須每年互派大夫“相問”,謂之“小聘”,每三年互派國卿“相聘”,謂之“大聘”。朝聘會盟活動極為頻繁。屆時,諸侯們都要組成朝見行旅隊伍,攜帶珍玩、玉帛、獸皮和奇特產品浩浩蕩蕩趕往天子都城。于是,周道上年年月月頻繁地奔馳著賓禮車馬,朝聘者高唱著“皇皇者華,于彼原陳。馬先馬先征夫,每懷靡及。我馬維駒,六轡如濡,載馳載驅,周爰咨諏”〔4〕的旅行之歌。
此外,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相爭,政局變幻莫測,周天子以及各諸侯國之間為了聯(lián)絡感情,還經常促成政治聯(lián)姻。這種隔山隔水、長途跋涉的婚旅隊伍,也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旅行文化的重要內容。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劇烈的社會動蕩和變革,導致宗法制度的解體,文化開始下移,平民階層與文化知識的結合,產生了中國古代社會最早的知識分子階層——士。他們憑借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知識才能、思想主張來為社會服務,并期望達到“以士求仕”的“以布衣取卿相”的目的。
1.游學之旅
春秋末年,禮崩樂壞,教育作為曾經被官府、貴族壟斷的高雅文化,逐漸開始下移,走向社會,走進私門。大批渴求知識的莘莘學子,不畏艱辛,不辭路遙,爭先恐后踏上投師問學的旅途。如孔子從魯邑曲阜游學周之洛邑,問禮于老子;魏人楊朱游學于老聃,荀卿游學齊稷下學宮;道家的尹文、慎到、環(huán)淵、名家田巴也曾千里迢迢游學于齊都稷門外學宮,相互切磋學問,陳述觀點,自由辯論;洛陽人蘇秦和魏人張儀年輕時也曾離開故土,到陜西拜鬼谷子為師;〔5〕韓非和李斯也曾離開自己的國家遠赴趙國,向荀況求學帝王之術?!?〕旅行求學的游子們以充滿求知欲的心態(tài)和文學之士的氣質,審視自然山水,領悟人生哲學。章必功先生說:“先秦游學,是最早的民間文化旅行”?!?〕
2.游說之旅
游說之旅的參與者大都是當時社會中掌握文化知識的士。他們周游列國,以求仕為目的,以布衣結交諸侯為手段,是一種典型的沉浮于宦海的功利旅行。〔8〕在周天子權威搖搖欲墜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侯之間虎視眈眈,競相爭霸,企圖一統(tǒng)天下,各諸侯國出于戰(zhàn)爭的需要,紛紛招攬人才,為一心求仕的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機會,來實現(xiàn)他們“治國平天下”和“學而優(yōu)則仕”的人生目標?!笆且跃偶抑g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9〕士人們奔走于各國之間,朝秦暮楚。權貴們盛行“納賢養(yǎng)士”之風,招募游說的門客,為之出謀劃策。諸子百家渴望朝為田家郎,暮登天子堂,競相研究“治國平天下”的途徑與方法,朝秦暮楚,遍游列國,標榜自己的學說和主張,企圖憑借論辯之術,獲得諸侯、私家的賞識,從而達到以布衣取卿相的功利目的。
原居住在黃河下游的商部落開商旅之先河,為商旅的產生和發(fā)展立下汗馬功勞。商部落的畜牧業(yè)一直比較發(fā)達,商湯七世祖王亥善于管理,精于畜牧,部落的牛羊成群,鋪山蓋野。據(jù)《山海經》《竹書紀年》《楚辭·天問》和甲骨《卜辭》記載,王亥與其弟王恒,都曾驅趕大批牛羊去黃河以西,與有易和河伯各部交易。王亥兄弟的“牛羊之旅”開創(chuàng)了商旅的先河,架起了部落溝通的橋梁,擴大了人們的地域地理概念,為隨之而來的商業(yè)旅行隊伍和文化旅行做出了榜樣。此后的殷商人“肇牽車牛,遠服賈”〔10〕,以長途販運為生。他們趕著奴隸、牲畜、農副品經營四方,最北到達今長城以北300公里的遼寧昭烏達盟克什克旗;最東到達今山東海陽等地;最西到達陜西境內的西周發(fā)源地;最南已抵達今湖北、湖南地區(qū)。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戰(zhàn)火紛飛,但晉國為了爭霸、當盟主,積極推行晉文公的“輕關、易道、通商”政策,放松關卡,修筑道路,允許商人自由出入貿易。甚至,簽訂盟約,規(guī)定不能阻止各國商人販賣糧食,不能拒絕招待各國商人。使“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市”,“天下之旅皆悅而出于其路”〔11〕,客觀上保護和促進了商旅活動的發(fā)展。周天子和各諸侯國王對商旅活動的重視,使得“市井”之業(yè),朝野矚目,“市井”之人,大備于時?!?2〕東方齊國的“文采布帛魚鹽”,南方楚國的皮革、黃金、玳瑁、玉、錫、水果,西方秦國的丹砂、石、銅、鐵、竹、木,北方燕國的“魚鹽棗粟之饒”,往來交易,周流天下。他們?yōu)榱恕笆匈Z倍蓰”而奔走四方,也就顧不得“關梁之難,盜賊之?!绷??!?3〕商人們走南闖北、東西逐利的行跡,遍布九州大地,編織了旅行通路,增加了先秦旅行文化內涵。
夏商周三代,奴隸們當然是無權利享受旅行的樂趣的,但處于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自由民卻是能夠分享山水自然的美與樂的。如《詩經·衛(wèi)風·考槃》描述了人們對山林的留戀;《詩經·陳風·東門之枌》敘述了陳國那男女在良辰美景中會舞于白榆樹下、市井之上的歡樂;《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在記敘了情人相約出游的無窮樂趣;《詩經·小雅·伐木》則生動敘述了自由民歌舞宴飲的快樂:“伐木于阪。釃酒有衍?;e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糇以愆。有酒胥我,無酒酤我??部补奈?,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比藗儗肺璧淖非?,對田園風光和自然美的關注或凝望,開創(chuàng)了自然景觀旅行審美的先河。
先秦時期,盡管經濟落后、物資匱乏,但人們并沒有停止對自然美的追求與欣賞。在早期出現(xiàn)的文化城邦中,游樂活動四季皆有。同時,旅行交通得到了初步的開辟,逆旅與客舍也為奔波的旅人們提供了早期的旅途食宿。這些鮮明的特色無疑都深深打上了先秦時期獨特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烙印。
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的人們已經在旅行途中創(chuàng)造了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來愉悅自己的心情了。比如當時旅行娛樂規(guī)模最大的當屬游牧,也就是打獵,是一種不以物質利益為主要目的狩獵活動,因此跟一般的狩獵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歷史上多有記載。如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里的《車攻》《吉日》二文所寫的就是游牧的內容。游獵可以稱之為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單純取樂的旅行。
夏商時期的游獵一般在田野中進行,故稱“田獵”。從商代后期開始,天子諸侯游獵一般在最早的園林形式——“囿”中進行。“囿”是專門蓄養(yǎng)禽獸的場所,主要供帝王狩獵,也兼作宮廷膳食和貢品的供應地。囿的四周用垣墻圈筑,囿內有天然植物,也有人工種植的樹木果蔬,并開鑿水池以作灌溉。囿中一般都有土堆筑成的高臺,用以登高遠眺。臺上建屋,稱為“榭”,可在此停留觀賞風景。正如鄭玄所說:“國之有臺,所以望氣祲、察災祥、時觀游”?!?4〕殷商王室對游獵也是樂此不彼,卜辭中有多條記載商王游獵之事。西周特地開辟了游獵場所,如《大雅·靈臺》云:“王在靈囿,麂鹿攸伏”,并規(guī)定游獵場所的規(guī)模:“天子百里,諸侯四十里”,并特設“騶虞”的官職,專門負責管理苑囿和游獵諸事。東周的宮廷游獵非常紅火,周宣王東巡甫田游獵,“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祖東。田車既好,四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狞S既駕,兩驂不猗。不失其馳,舍矢如破。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徒御不驚?大庖不盈?”〔15〕,展現(xiàn)了射獵的歡樂情景和對此次狩獵的贊揚。像這種形式的游獵在東周時期比較頻繁,一年四季不停歇。而且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還有不同的命名,如春獵稱為“搜”,夏獵稱為“苗”,秋獵稱為“狝”,冬獵稱為“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游獵成為宮廷普遍追求的娛樂方式。各國諸侯爭行天子“田狩之事,園囿之樂”。如“齊哀公好游獵,從禽獸而無厭,國人化之,遂成風俗”;楚襄王“游于云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云帆,兕虎嗥之聲若雷霆,有狂兕牂車依輪而至,王親引射,壹發(fā)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游’”?!?6〕千乘的規(guī)模,宏大的場面,獵射的車馬馳驅之歡,酣暢淋漓。
皇家苑囿不僅是帝王諸侯游獵的場所,還是他們游樂、休憩的主要目的地,這些風景秀美、功能齊全的苑囿逐漸成為最主要的游覽審美活動的客體。如夏桀曾大修傾宮、瑤臺,“作酒池、肉林”,攜妹喜、琬、琰三位美女終日在此游樂。其中酒池大可行舟,常“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為樂”?!?7〕商紂王建造鹿臺,“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臨望云雨”,又“造傾宮,作瓊臺,瑤臺,飾以美玉”,“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跃茷槌?,以肉為林,……為長夜之歡”?!?8〕楚昭王游荊臺時,“左洞庭之波,右鼓蠡之水,南望獵山,下臨方淮,其樂使人遺老而忘死”。〔19〕楚襄王也是“登高必賦”,今日游云夢浦,明日游云夢之臺,常常“馳騁乎云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20〕此外,周靈王筑昆昭之臺、齊景公筑路寢臺、楚莊王筑層臺、楚靈王筑章華臺、吳王夫差筑姑蘇臺,也都是以游樂為主要目的的。他們暢游其間,“恒舞于宮,酣歌于室”〔21〕,流連忘返。
隨著時代經濟的發(fā)展,城市的娛樂活動也在經濟繁榮的同時發(fā)展、活躍起來。如齊都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蹴鞠者”〔22〕,文藝生活豐富多彩;邯鄲還出現(xiàn)了藝妓舞女為富商彈琴、唱歌、跳舞的娛樂項目;新鄭雖然城市不大,“出其東門,有女如云”,“出其闉闍,有女如菟”,也是“鄭聲”“鄭姬”,聲綿綿,舞翩翩,一幅熱鬧繁華的景象。先秦時代出現(xiàn)在城市里出色的諸姬歌舞、多樣的樂器演奏、活潑有趣的游戲互動,顯然是有明確消費主體的,他們或是商人、或是學士,也或是平民。這些每日上演于城市當中的娛樂活動,為他們的旅途增添了很多的審美享受。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路平坦寬闊,交通工具日趨完善,管理十分有序。周天子曾設職官司空經常維修道路;去陂障澤潦建造川上橋梁;在道路兩旁種植樹木,作為道路標記;于四郊設置屋廬,儲藏食物等等。在這種有效的管理之下,西周在國都洛邑和東都洛陽之間修建了一條平坦寬廣的道路,號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甭放缘木吧彩置篮茫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23〕。除陸路交通外,周人還十分注意發(fā)展水運交通。魏國西門豹曾領導人民開鑿了13條渠道,引漳水灌溉鄴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又開鑿興修了鴻溝運河。它西起滎陽(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向東流經大梁(今河南開封),再轉而向東,流入淮河。沿途流經宋、陳、蔡、曹、衛(wèi)等國;鄭國也修筑了鄭國渠,溝通涇水和北洛水,長達150公里;吳國為爭霸中原而開鑿了邗溝,貫通了黃河、濟水、汝水、淮水、泗水和長江等水道,形成了縱橫交錯、南北溝通的經濟交流渠道,客觀上也為旅行者打開了通途。
交通工具是人們外出時的必備腳力。夏禹時代的人們已經學會了車的制作和使用;商湯時已經馴畜挽車代替人力,“王亥服?!薄跋嗤脸笋R”就是明證;宗周時期的車已經發(fā)展了很多類型,如人挽的輦車、牛拉的輿車、供打仗用的戎車、載客人的路車等等。先秦時期的馬車是最常見的旅行交通工具,一般都是雙輪、獨轅,帶有車廂。用兩匹馬駕駛的車稱為“駢”,用三匹馬駕駛的稱為“驂”,用四匹馬駕駛的稱為“駟”。車廂上的車蓋是活動的,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拆裝,主要的功能是遮陽避雨。制造一輛車,需要木工、金工、漆工、皮革工等多道工序,其部件和馬飾多達幾十種,不少富貴人家大量使用金玉、彩綢來裝飾愛車。如衛(wèi)莊公夫人莊姜的座車“四牡有驕,朱巾賁鏕鏕,翟茀以朝”〔24〕,其制作之精美,讓人贊嘆不已。馬車的大量使用也造就了一批技術精湛的馭手,“四黃既駕,兩驂不猗;不失其矢,舍矢如破”〔25〕“兩服上襄,兩驂雁行?!迳粕浼桑至加?。抑磬控忌,抑縱送忌”〔26〕,描繪了馭手高超的駕駛技術。
走水路的代步工具是舟。先秦時期黃河流域舟的發(fā)展,雖然慢于車,但夏代人的操舟技術已很高明,如《論語·憲問》中就曾贊賞后羿說:“善射,奡蕩舟”;《竹書紀年》中還曾記述說:“澆伐斟,大戰(zhàn)于濰,滅之”??梢?,澆當年已將船應用于水戰(zhàn),說明當時人們的操舟技術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殷人的造船技術相當高明,他們已經會注意舟底的弧度,把舟兩頭上翹,加大舟艙,使舟在行駛中運貨增多,速度加快等等;到宗周時,出現(xiàn)了“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土特舟、庶人乘桴”的可觀局面〔27〕。
專門為旅客服務的旅館的問世大概在夏商周三代,春秋時期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周文王還曾專門針對行旅者發(fā)布詔書《告四方游旅》:“游旅旁生忻通,津濟道宿,所至如歸”?!?8〕這段話向旅行者交代了便利的旅館接待情況,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旅行者數(shù)目之大,以至于引起政府的重視。
1.民間旅店
這些旅館有庶人開的,就在他們緊鄰交通要道附近簡陋的家或邑,利用農耕之余,為過往、停留的商賈或旅行者提供休憩、食宿服務,最早稱之為“逆旅”“客舍”“宿舍”等,是最早的民間旅店?!澳妗笔怯拥囊馑迹澳媛谩奔粗赣勇每偷穆玫?。逆旅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時已出現(xiàn)。據(jù)《晉書·潘岳傳》云:“許由辭帝堯之命,而舍于逆旅”,這時的逆旅僅是指提供休息之用而非專門提供食宿為業(yè)的旅店。到春秋之后,逆旅開始普遍,不時見諸史籍?!肚f子·山木》曰:“陽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其一人美,其一人惡”;《國語·晉語》載,“陽處父如(入)衛(wèi),反(返),過寧,舍于逆旅寧嬴氏”。戰(zhàn)國時李悝、商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私營逆旅業(yè)受到嚴重打擊,但由于其對旅行者和開辦者雙方都有好處,“行者賴以頓止,居者薄收其直,交易貿遷,各得其所”,私營旅店最終頑強地生存下來。戰(zhàn)國時期,由于古代商品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這種民間旅店在發(fā)達的商業(yè)和交通的推動下,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一部分人從農耕中脫離出來,成為專門從事旅館業(yè)務的商人。如與墨子并稱“楊墨”的楊朱,在宋國投宿的逆旅就是丈夫為店主,妻妾二人為伙計的民間旅店?!?9〕
2.豪門客舍
豪門貴族因為“招賢納士”的政治需要,私家出資開辦和設置專門招徠門客的旅館,稱之為“客舍”。一般分為三等:上等名叫“代舍”,來此住宿的人,食有魚,出有車;中等名叫“幸舍”,來此住宿的人,食有魚,出無車;三等名叫“傳舍”,只供應粗茶淡飯,來此住宿的人食無魚,出無車。
3.朝廷和侯國的國賓館
國賓館有朝廷經營的,也有諸侯經營的,規(guī)模、設備和服務在當時都是比較先進的。據(jù)《國語·周語》記載,當時在國郊及野的道路旁,5公里有廬,備有飲食;15公里有宿,筑有路室;25公里有市,設有諸侯館,供各國使臣和過客享用;在邊境上還有專門的迎賓員——候人,隨時招待;王室專門設置司空一職管理國賓館?!吨裙佟分芯陀羞@樣的描述:“敵國賓至,關君以告,行理以節(jié)迎之。候人為導,卿出效勞,門尹除門,宗祝執(zhí)祀,司空授館,司徒具徒,司空視涂,司寇詰奸,虞人入林,甸人積薪,火師監(jiān)燎,水師監(jiān)濯,膳宰致餐,廩人致餼,司馬陳芻,工人展車,百官以物至,賓至如歸,是故大小莫不懷愛”?!?0〕由此可見,當時的賓客進入國賓館就有人相迎,隨之,喂馬的、存車的、掃房的、做飯的各司其職,賓客所需的物品,能保證及時供應,顯現(xiàn)出有條不紊的經營秩序和高規(guī)格的管理制度。
先秦時期,是旅行活動的萌生時期。此時,發(fā)生在經濟最發(fā)達地區(qū)——黃河流域的旅行活動堪稱中國旅游的源頭,價值珍貴,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旅行活動的產生和發(fā)展是與社會的經濟發(fā)展密切相聯(lián)的。黃河流域領域廣大,腹地縱深,回旋天地開闊,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這里留下了不少原始蹤跡。早在舊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就生活著大量的原始人。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新人”們已經擁有了雕刻器、斧形小石刀和石鏃等細石器,還發(fā)明了弓箭和標槍,已經學會使用骨針、骨錐縫制獸皮衣服。此時的人口數(shù)量也明顯增多,活動地域范圍明顯加大。群居的“新人”組成一個個部落氏族,逐漸創(chuàng)造了原始農業(yè)和原始畜牧業(yè),以部族為單位的原始遷徙便開始隨之上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部落通過遷徙、合并形成部落聯(lián)盟,剩余產品出現(xiàn)、私有制增長、剩余勞動出現(xiàn)、家庭奴隸出現(xiàn),伴隨著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商品交換的日益增多、財產分化和家庭私有進一步滋長、掠奪奴隸與財富戰(zhàn)爭的頻繁,人口的流動范圍愈來愈廣大,更多的旅人們行走在奔忙的道路上。而此后的夏、商、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經濟向上發(fā)展,并達到鼎盛的時期。
此時,一方面,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為人們的旅行提供了更為穩(wěn)妥的物質保障,使得先秦時期的旅行大體具備了必要的基本條件,例如有大路、有小道、有車馬等交通工具,有比較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和貨幣,有專門的旅館、逆旅、帳幕來接待旅人,天子巡行還可在諸侯的宗廟和宮室中暫住等等。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先秦時期,旅人們的足跡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史籍中記載的范圍,如果沒有必要的社會基礎設施、經濟發(fā)展水平、物質豐富程度,這樣的旅程是無法實現(xiàn)的;另一方面,先秦時代盡管是農業(yè)社會,但其小國林立,使者往來穿梭其間;戰(zhàn)爭頻繁,人民顛沛流離,不斷遷徙;思想開放,治國學說流派如百花齊開,抱有各種政治目的的文人奔赴各國,激情游說。整個社會交往已達到相當?shù)乃剑S多民眾也都萌發(fā)了出行的需求。這樣一來,經濟的發(fā)展為旅人們提供了物質基礎,文化的發(fā)展為旅人們點燃了出行的熱情,兩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極大地促進了旅行活動的快速發(fā)展,行色匆匆的旅人們也就越來越多。這一點在很多歷史文獻中都能找到例證。例如,《易經》的經文一共有64卦,384爻,其中就有專講述旅行的“旅”卦。除此之外,在其他卦的卦爻辭中,研究人員還檢索出含有旅行方面內容記載的卦有46個,占64卦的73%,爻辭97條,約占384爻的25%,由此可見當時人們的出行之頻繁,以及人們對旅行活動的重視程度了。
對于深居內陸的農耕民族來說,橫亙于大地上的大河巨流是他們難以逾越的天塹,因此先秦時期的人們特別重視對大江大河的征服,為后世總結了不少成功渡河的經驗。例如,《易經》卦九二爻辭中就有“包荒,用馮河,不遐遺”的記載,說的就是利用挖空的大葫蘆來渡河的方法?!皽o”卦卦辭《彖傳》中也有“乘木有功也”的說法,即是利用挖空的樹木來渡過江河,通達遠方?!?1〕
除了旅行技能的經驗總結外,先秦時期的旅人們還在長途的旅行生涯中總結了許多提高旅人個人修養(yǎng),規(guī)范旅人個人行為的經驗教訓,此類事例大多集中見記于《周易》之“旅”卦。如“旅”卦上九爻記載:“旅人先笑,后號咷;喪牛于易”,說的就是旅人因不尊當?shù)囟Y法,言行不當而被殺的悲慘事件,教導后世旅行者一定要遵守旅行規(guī)范,約束自己行為,避免破壞人際關系,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甚至是殺身之禍。此類對旅行者起教導作用的記載在《周易》中非常多見。諸如,“需”卦中有大量詞句提醒旅行者要耐心等待,不可盲目冒險,要審時度勢,不可輕舉妄動;“訟”卦中“同人于野,亨”,教導旅行者切不可自私自利,只有與旅伴和睦相處,同心同德,才能齊心協(xié)力,共渡難關;“旅”卦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是告誡旅人在旅途中切不可目光短淺,斤斤計較,或行為猥瑣,或驕橫不羈,否則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禍患?!?2〕
《詩經》“鄭風”的《溱洧》堪稱我國最古老的一首描寫旅行活動的詩。詩中反復描繪詠贊了自然景觀的優(yōu)美、人文群體的熱鬧、民俗的特色獨具,為歷代文人墨客傳誦至今。詩中的“冶游”一詞,受到后世諸多文人的效仿,如樂府《子夜四時歌》中就有“冶游步春露,艷覓同心郎”的詩句,李商隱在《無題詩》中也曾寫道:“見我佯羞頻照影,不知身屬冶游郎”。由此可見,自《溱洧》始創(chuàng)“冶游”,傳及后世,“冶游”一詞已然成為野游的代名詞,成為特指在春天或其他節(jié)日里青年男女外出散游的一種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后世旅游文學作品的內涵。
先秦時期旅行活動的價值,不僅在于用文字記錄了豐富多彩的內容,還在于通過大量的旅行實踐總結了豐富的旅行哲理,對后世的旅游文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例如,孔子曾經游歷魯、齊、衛(wèi)、陳、蔡、楚等多個諸侯國,遍覽山川名勝,每到一處問俗、習禮、游學、布道、講授、歌詠、樂舞,內容十分豐富。在漫長的旅行生涯中,孔子增長了見識,陶冶了情操,磨礪了意志,也體驗了樂趣。因此,他十分重視旅行的作用,在《論語》中他把旅行視作擴大閱歷、結交名流、增進學問的重要途徑,把旅行視作個體人格發(fā)展的理想之路,甚至把旅行視作積極從政的必由之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是他最著名的旅行總結。在這里,孔子把自然界的山、水與修養(yǎng)、氣質、個性品格等人文因素密切相連,他認為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賦予山水,另一方面人也可以從山水游歷中得到愉悅與升華??鬃拥挠^點在人們對天地、山川、風雷頂禮膜拜的時代,大膽賦予了人類與自然處于同等地位、可以相互理解、相互關照的知己力量,引領旅人們進入了一個人類與山水融合的新的審美境界,把人們的旅行活動上升到了理論的層面,至今依然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旅游審美情趣。
注釋:
〔1〕〔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尚書·堯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27頁。
〔2〕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列子·周穆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391頁。
〔3〕〔漢〕戴德:《大戴禮記》,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第331頁。
〔4〕王秀梅譯注:《詩經·小雅》,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09頁。
〔5〕〔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279頁。
〔6〕〔漢〕司馬遷:《史記·韓非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146頁。
〔7〕章必功:《中國旅行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5頁。
〔8〕〔29〕王淑良:《中國旅行史》,北京:旅行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9、45頁。
〔9〕〔漢〕班固:《漢書·藝文志第十》,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74頁。
〔10〕〔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尚書·酒誥》,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06頁。
〔11〕萬麗華、藍旭譯注:《孟子·公孫丑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02頁。
〔12〕〔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224頁。
〔13〕方勇譯注:《墨子·貴義篇》,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4頁。
〔14〕王秀梅譯注:《詩經·大雅》,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87頁。
〔15〕王秀梅譯注:《詩經·小雅·車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432頁。
〔16〕〔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楚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30頁。
〔17〕〔19〕〔漢〕劉向:《古列女傳附續(xù)列女傳·夏桀妹喜》,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3年,第138、129頁。
〔18〕〔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146頁。
〔20〕〔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楚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11頁。
〔21〕方勇譯注:《墨子·非樂》,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24頁。
〔22〕〔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203頁。
〔23〕〔宋〕孫奭疏:《詩經·小雅·大東》,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460頁。
〔24〕王秀梅譯注:《詩經·衛(wèi)風·碩人》,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42頁。
〔25〕王秀梅譯注:《詩經·小雅·車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21頁。
〔26〕王秀梅譯注:《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32頁。
〔27〕王秀梅譯注:《詩經·爾雅·釋水》,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79頁。
〔28〕黃懷信:《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67頁。
〔30〕周博琪:《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匯編考工典·旅邸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第667頁。
〔31〕黃黎星:《〈周易〉卦爻辭“利涉大川”析》,《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8第4期,第78頁。
〔32〕孫映逵、楊亦鳴:《“六十四卦”中的人生哲理與謀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5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