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之俊
1949年,對留在大陸的很多知識分子來說,遇到了學術與創(chuàng)作生涯的一個拐點,尤其對那些正處于學術與創(chuàng)作生命高峰或上升期的人,無疑被踩了“剎車”。撰述停止,忙于應付各類學習和運動。在這些人當中,遠離北方政治中心、居于嶺南一隅的一位名震學界的學者,卻是個例外。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他以其高貴的人格,不羈的秉性,“孤清、倔傲”,保持了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獨立治學,艱難著述,為后世中國知識界留下了一筆難得的精神遺產(chǎn)——他,便是陳寅恪。
從1949年到1966年,陳寅恪在運動不斷、時被批判的環(huán)境中,不改研究方法與思想,撰述不止,竟然到達了自己又一個學術高峰。學者陸鍵東說:“若以1949年為界劃定陳寅恪晚年治學生涯,則從該年到1966年這17年間,陳寅恪每一年都在辛勤著述,從未間斷?!彼崂砹岁愐?949年至1969年最后20年著述情況:1949年陳寅恪年屆60歲,在這一時期前后,陳寅恪陸續(xù)修訂并發(fā)表其最新的著述《長恨歌》《連昌宮詞》《艷詩及悼亡詩》及《白樂天之思想行為與佛道關系》等,一年后匯成《元白詩箋證稿》一書,凡16萬字。從1949年至1969年,陳寅恪新撰論文達17篇,共十數(shù)萬字。從1953年至1964年11年間,陳寅恪寫下專著《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兩部,總字數(shù)達90萬言。這百多萬文字是在15年間完成的,幾達陳寅恪一生著述的一半。60歲以后的陳寅恪,迎來了他學術生命的第二次輝煌。(《陳寅恪的最后20年》修訂本,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而陳寅恪是在什么環(huán)境與條件下著書立說的呢?為什么是陳寅恪而不是其他人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
【健康狀況:著書立說的最大障礙】
在解放后到“文革”前,從外部環(huán)境看,雖然政治運動不斷,但陳寅恪一直是受到官方部分高層的尊重與保護的,生活上尤其受到優(yōu)待。他的一舉一動一度被作為“陳府動態(tài)”上報廣東省委。著書立說基本不受官方干擾,這一點,很少有知識分子能享受到。這顯然與陳寅恪在學界的重要地位分不開。
對晚年陳寅恪來說,著書立說最大的障礙也許來自他的身體。陳寅恪自言從少年起即“體孱多病”,成年之后依舊如故。最致命的是,雙眼先后過早失明,給他的學術生涯造成極大創(chuàng)傷。數(shù)年間,亂世奔波,他無暇根治眼疾,一度貽誤時機。1937年,右眼視網(wǎng)膜脫落,因北平淪陷,急于離京,免遭日軍逼迫,遂放棄手術治療,致右眼失明。1944年,左眼視網(wǎng)膜嚴重剝離,手術未獲成功;第二年,不幸失明。這期間,他的情緒極其低落。是年作詩云:“去年病目實已死,雖號為人與鬼同??尚胰俗魃眨鹑缭O祭奠亡翁?!保ā堆奂矅@》)雙眼失明,著書立說的艱難可想而知。后經(jīng)夫人唐筼和親友的多方勸導,始重新振作,嘗試用耳代目、以口代手的方式備課、寫作,艱難地繼續(xù)工作。
1949年初,陳寅恪到嶺南大學(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并入中山大學)時,經(jīng)檢查,他血壓偏高,雙目只能在明亮處隱約分辨影像的輪廓,其他尚屬健康。50年代中期前,在助手的協(xié)助下,他的寫作、授課如常,并無大的問題。經(jīng)歷1957年后,著述停滯,身體漸差,患有神經(jīng)衰弱、腸胃、心臟等病,消化功能也不好,偏食,每餐吃得少,靠散步幫助消化,寫作“進入了艱苦的跋涉階段。著述已開始失去了快樂,而成為毅力與意志的考驗”?!?957年后的陳寅恪,其著述堅忍矣、凄苦矣、無盡矣。”(《陳寅恪的最后20年》修訂本)即使如此,直到1958年7月,他才上書中山大學校長,表示堅決不再上課,原因是實在憤怒于大字報的謾罵與攻擊。
解放后,陳寅恪雖已接受了雙目失明的現(xiàn)實,但命運之神并沒有特別眷顧與同情這位苦情學人。除了身體機能不可避免的衰退,在七旬之年又再遭斷腿之厄。1962年7月,陳寅恪在洗漱時突然滑倒在家中的浴盆里,右腿股骨頸折斷。雖在廣東省委的特別關照下,校方使用了最好的醫(yī)療服務,也無濟于事。暮年臏足,長臥病榻,已成殘酷事實。這一年,陳寅恪72歲。腿斷后,散步的樂趣也沒有了,身體機能加快了衰老。他對身邊人說:“一個人沒有眼睛等于沒有了百分之五十的生命,沒有了腿,等于連另外的百分之五十也少了一半?!本褪沁@剩余的百分之二十五的生命,陳寅恪也要用來繼續(xù)寫作,保持了臏足前的工作習慣。出院后,廣東省委撥??钭寣W校給他安排了三個護士,生活上提供特別供應(此種待遇一直保持到“文革”爆發(fā)止)。有很多人因此不解、不滿,時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四書記的陶鑄知曉后,發(fā)怒道:“陳先生,七十四歲,腿斷了,眼瞎了,還在一天天著書,他自己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像個不能獨立活動的嬰兒一樣,難道不需要人照顧嗎……你若像陳寅老這個樣子,眼睛看不見,腿又斷了,又在著書立說,又有這樣的水平,亦一定給你三個護士。”
1963年時,陳寅恪悲觀地估計自己最多只有三年壽命,數(shù)次向家人交代遺囑,對來訪的人說:“左丘失明,孫子臏足,日暮西山?!笔悄昵?,《錢柳因緣詩釋證稿》初稿基本完成,原先他還有整理《大唐西域記》的計劃,但此時已不可能實施了。他感傷地說:“現(xiàn)在我也有玄奘翻譯大寶積經(jīng)時之感,覺得精疲力竭,精力已盡了。”他緊迫地要修訂自己已發(fā)表的論文與著作,編輯專集——雖然對有生之年出版這些著作并不抱希望。為了讓著作能留存于世,他讓助手黃萱與夫人唐筼把未刊稿在此后的兩三年間作了兩稿以上的謄清與復寫,終使其著作得以較完整地保留下來。晚年著述,已成其生命之寄托。黃萱在上世紀80年代回憶陳寅恪這段學術人生時,用“驚天地,泣鬼神”六字概括,給其1949年后的寫作染上了一層悲壯色彩。
【遠離政治】
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繼續(xù)著書立說,沒有助手的協(xié)助,其實是很難完成的。1946年,陳寅恪返回清華園時,身邊常年有汪篯、王永興、陳慶華三個助手協(xié)助工作。他只需口述,助手們便能記錄得大致不差。從1949年到1951年,一直擔任助手的程曦突然不辭而別,跑到香港大學求職。有一年時間,陳寅恪沒有專任助手協(xié)助教學與著述。夫人唐筼就擔負起為丈夫備課、抄寫文稿、讀材料的工作。有時唐筼心臟病發(fā)作,歷史系的老師便臨時充當助手協(xié)助上課。1952年底,黃萱開始擔任專任助手,到1966年7月止,長達14年。陳寅恪非常依賴這個助手。1964年,陳寅恪給黃萱的工作鑒定中寫道:“我之尚能補正舊稿,撰著新文,均由黃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幫助我便為完全廢人,一事無成矣?!辈贿^黃萱一直非常謙虛與低調(diào):
先生晚年完成的著作,是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的。特別是他早年的學生,也就是現(xiàn)在的專家教授們常為他找材料。如蔣天樞教授、王永興教授常給他寄來有關的書籍等等。在校內(nèi)的資料,多數(shù)是周連寬教授從圖書館給找來的。他同事和同學中,也時有人給他抄來應用的東西。助手的工作非我一人的微力能全部負擔得起……(《老中大的故事》,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在校內(nèi),周連寬從1954年至1964年,在長達10年中專為陳寅恪搜尋史料、查閱各類圖書版本。1956年時,中山大學一度考慮為陳寅恪多配備一名助手,但他沒有答應。陳寅恪對助手的人選非常挑剔。1957年底,他向?qū)W校請求將一位即將畢業(yè)、與陳家往來較密的學生高守真留校當助手,但學校意外地沒有同意,原因是她不是黨員。1959年,終于安排黨員教師胡守為擔任了他的助手。除幾位助手常年協(xié)助教學與著述,陳寅恪晚年所有往來書函和詩作都由夫人唐筼負責代筆與抄錄。其三位女公子言:“在兩老年事益高,身體愈衰的垂暮之歲,父親能做到傷殘老人難以達到的境界,母親的功勞絕不可少,尤其在晚年更為突出。”(《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筼》,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
1949年后的陳寅恪,為了集中一切時間與精力著書立說,力排一切干擾,堅辭一切社會事務,這是他能取得成果的又一重要原因。他嚴格控制訪客,“深居簡出,極少待客”,沒有其允許,堅決不見,毫不通融,即使是官方高層與學校負責人?!伴]戶高眠辭賀客,任他嗤笑任他嗔”,這是陳寅恪在1964年春節(jié)拒絕拜年者后寫的詩句,堅決、“無情”之態(tài)躍然紙上。1961年,老友吳宓曾從重慶來訪,并在日記中留下了珍貴的現(xiàn)場記錄。8月31日凌晨,吳宓記錄了陳寅恪對外界社會的態(tài)度:
寅恪兄說明寧居中山大學較康樂(生活、圖書),政府于是特致尊禮,毫不系于蘇聯(lián)學者之請問也!此后政府雖再三敦請,寅恪兄決計不離中山大學而入京:以義命自持,堅臥不動,不見來訪之賓客,尤堅決不見任何外國人士,不談政治,不評時事政策,不臧否人物……決不從時俗為轉移。(《吳宓日記》)
虛銜雖有,但他很少參加社會事務。在50年代初期,陳寅恪對擔任社會職務抱著極其不合作的態(tài)度。1953年11月,北京方面勸其北返,擔任中國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他卻驚人地給出兩個條件:一是允許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并不學習政治;二是“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1954年,中央有意選他為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多次上門做工作,他沒有答應——在1949年后的留陸學人中,有幾個人敢如此說“不”?更別說提出這樣那樣的條件。50年代中期以后,陳寅恪才有所松口。1955年,他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6年擔任全國政協(xié)第二屆委員會委員,后為全國政協(xié)第三、第四屆常務委員。此外,他還是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籌備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史學會廣州分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但所有這些社會頭銜,對他來說都是掛名虛銜,活動是從來不參加的。
【先生之風,“高山仰止”】
身體的不幸給陳寅恪帶來了不便與痛苦,其實也給予了晚年陳寅恪著書立說的機會。必須承認,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下,陳寅恪的雙目失明(后期腿亦摔斷)在無形中保護了他,使其得以足不出戶,不參加運動,不作表態(tài)講話,免去了政治風險,留下了寫作的時間與空間。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有人提出“陳寅恪以年老多病為借口,逃避政治運動”,認為不應讓其獨立于運動之外。陸鍵東先生說:“正因為能以病盲為由避免一切周旋,堅不降志的陳寅恪,終能在極‘左旋風橫掃大地的十余年間保持了一塊罕見的小小的‘清凈之地,得以不太受干擾完成其晚年兩部重要的著作。”陳寅恪自己對此心里也是有數(shù)的。在1961年8月31日的吳宓日記中,記有陳寅恪“尤以病盲,得免與一切周旋,安居自守,樂其所樂,不降志,不辱身,堪誠為人所難及”等語。禍福相依,大抵如此吧。
從1965年開始,陳寅恪開始撰寫余生最后的“自撰年譜”(先生對黃萱語)《寒柳堂記夢未定稿》。1966年春,已完成弁言及文七章,正準備續(xù)寫一兩章時,“文革”開始了。7月,黃萱被歷史系召回參加運動;9月,校方撤走三個護士(自出資留下輪班護士一人);各種無償?shù)奶厥夤獫u次撤銷,批判、抄家、寫檢查的厄運降臨。此時誰也保不了他,余生的撰述之愿再也不能完成了。生活越發(fā)艱難,身體機能的衰退使他越來越接近死亡。
1969年春節(jié)后,陳寅恪被勒令搬出住了16年的家,無形中更加快了死亡。是年10月7日,他因心力衰竭,伴以腸梗阻、腸麻痹悲憤而逝。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陳寅恪在1949年至1966年那樣的環(huán)境下,在目盲足臏的身體條件下,居然能排除干擾獨立治學,從根本上說,這是由他強大的意志力、毅力與決心決定的。任何外部的因素都是次要的。黃萱說:“以陳先生當時的健康狀況,倘無一種巨大的堅毅精神,是不可能堅持教學和研究工作的。他曾說:‘人家必會以為我清閑得很,怎能知道我是日日夜夜在想問題、準備教學和做研究工作的。”(《老中大的故事》)陳寅恪生前常對子女說:“我年紀大了以后,不會以年邁為藉口而休息(指腦力勞動),仍要堅持做學問?!彼@種終身執(zhí)著于學術的堅守,當為后世學人示范。
作為史學大師,陳寅恪在20世紀末被推上“神壇”并非偶然。在那段特殊的時期,陳寅恪的存在,多少為中國知識分子留下了可引以為傲的一點資本。他在1949年后寫下的這百余萬字,象征意義要遠遠大于它的學術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他所表現(xiàn)出的學識、見識與膽識,他所付出的汗水、精力與心血,無人可及。先生之風,讓那些“悔食自矜,曲學阿世”(《贈蔣秉南序》)者汗顏。他是個個案,但又不該成為后無來者的孤獨舞者?!案呱窖鲋埂?,他用實際行動誡示中國后世賫志于學術者,在任何環(huán)境下,保持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堅持個人理想與追求,是何其重要,何等可貴。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