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書翠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馬列部,山東 威海 264209)
·法治改革與法學理論創(chuàng)新專題·
論法治國家進程中的法治政黨建設
郝書翠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馬列部,山東 威海 264209)
我國的法治國家建設已經站在新起點上。法治國家既是一種狀態(tài),也是一種行為模式。中國共產黨的法治政黨建設是法治國家進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作為一種價值取向,法治政黨是政治文明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作為一種現(xiàn)實選擇,法治政黨是法治國家理想實現(xiàn)的關鍵,制約著“四個全面”的實現(xiàn)程度;作為一種行動目標,法治政黨建設必須打造中國特色。
法治政黨;政治文明;法治國家;“四個全面”
所謂法治政黨,即是在政黨治理的理論、理念、原則和方法等方面確立法律信仰,貫徹法治思維,其核心是實現(xiàn)政黨的活動民主化和法治化。法治政黨是政治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準,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方面。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法治國家建設的方略、目標和舉措;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2015年兩會前后,有關 “四個全面”重要戰(zhàn)略部署的討論愈發(fā)熱烈。這些無不標志著中國法治國家建設已經邁向新的歷史征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其法治政黨建設作為法治國家進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成為一個亟待深入思考的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
關于政黨的發(fā)展史,學界已經有比較成熟的認識。*如果以1679年英國形成的托利黨和輝格黨作為政黨最初產生的標志,政黨以及政黨政治已有33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了。政黨由初時難以拿到出生證,發(fā)展到今天,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約有5 700多個政黨。唐海軍.國外政黨政治的發(fā)展演進特點與走勢.當代世界,2006,(7).當今世界政黨政治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重要社會政治現(xiàn)象。相對于國外對政黨的研究而言,中國人對于政黨的認識起步晚很多。但自中國有政黨起,就有了對政黨的理解與認識。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有有識之士認識到,“一國之政治良否,自專賴夫政黨。而政黨之主張,亦當以國家為前提,絕不容有絲毫意氣與權力思想摻雜其間,此為先進之政黨所恒見者”[1]。孫中山也說,在現(xiàn)代社會,“國家必有政黨,一切政治始能發(fā)達”[2]。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深入發(fā)展,關于政黨的研究開始成為我國學界的熱點之一,“政黨研究正在步入一個黃金時代”[3]。
政黨在國家和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根本上決定了與政黨政治相配套的政黨制度特別是執(zhí)政黨的制度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制度體系中具有基礎地位,并發(fā)揮著核心、紐帶和示范的作用。政黨政治具有明顯的歷史規(guī)定性和時代規(guī)定性。對于政黨品質及其政治主旋律而言,最為關鍵的則是首要因素的推動。但是,正如在理解文化原型的差異時,地理環(huán)境的因素不可忽視,與不同類型的文化后期的發(fā)展并不能僅從文化發(fā)源地的地理環(huán)境得到全部解釋一樣,政黨一旦產生,在其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其誕生時的首要原因便不斷式微。政黨制度作為人類政治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包含著政黨制度產生、發(fā)展和發(fā)揮作用的一般性質,也包含著因經濟、政治和文化基本制度的不同而使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質。相應地,政黨政治必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及政黨自身建設與使命的不斷變化而豐富、發(fā)展。任何一個政黨,其使命變化愈大,其自身特質的變化愈發(fā)顯著,其誕生之初的首要因素也隨著愈發(fā)淡化。
法治作為社會進步狀態(tài)的整體性標志,其輻射力與滲透力逐漸反映在對政黨的要求上。從歷史上看,政黨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逐步提升的。作為一種對法西斯政黨崛起及其暴行反思的結果,作為一種防止政黨權力膨脹、權力濫用和政治腐敗的理論設計,“防御性民主”理念應運而生。西方各國開始在憲法或其他法律上積極地規(guī)范政黨,“政黨入憲”成為戰(zhàn)后世界政黨政治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意大利被認為是“政黨入憲”的第一個西方國家。1948年意大利憲法第49條規(guī)定:“為了以民主的方式參與國家政治決策,公民有自由組織政黨的權利?!苯苛郑?世界憲法全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1250.,為一些國家后來制定《政黨法》奠定了法理基礎與政治基礎,《政黨法》也成為戰(zhàn)后世界政黨政治的一個新現(xiàn)象。概括說來,政黨法律規(guī)范主要有四種形式,即憲法規(guī)范、《政黨法》規(guī)范、選舉法等相關法律規(guī)范、專項政黨立法。有的國家只采取其中的一種形式,如英國只是在選舉法等相關法律中對政黨有所規(guī)范,美國則采取后兩種形式,德國則四種形式全有。目前有62個國家存在或曾經存在專門的政黨法或政黨組織法。[4]可以說,二戰(zhàn)結束以來,世界政黨政治已經進入法治化時代,成為現(xiàn)代政黨文明的一種較為普遍的政黨治理現(xiàn)象,逐漸成為現(xiàn)代政治運行的基本形式。
在現(xiàn)代政治文明中,法治政黨不僅僅意味著政黨管理模式的現(xiàn)代化,而且已經上升為政黨的精神追求和價值目標?,F(xiàn)代民主政治的制度化,不僅對政黨有規(guī)范性、制度性的要求,同時也要求政黨的價值判斷蘊含法治原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乃是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價值。這一原則體現(xiàn)在政黨的政治實踐中,表現(xiàn)為政黨及其成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黨文明發(fā)展程度越高,在政黨責任的確定、權力的調控以及政黨、國家、社會的關系定位與把握等方面的要求就會越嚴格,不僅需要遵循政治的規(guī)律規(guī)范,也要遵循法治的規(guī)律規(guī)范。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來自革命傳統(tǒng),在革命時代,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受壓迫群眾利益的方式即是革命斗爭。告別革命時代之后,伴隨著實踐的發(fā)展,執(zhí)政能力建設與提升的現(xiàn)實需要愈來愈強烈,執(zhí)政現(xiàn)代化被提上議事日程,而執(zhí)政理念的現(xiàn)代化乃是執(zhí)政現(xiàn)代化的首要前提。堅持法治政黨理念,則可以實現(xiàn)制度性賦權和制度性控權,一方面使政黨領導權、決策權、執(zhí)行權等合法化,另一方面使其權力受到約束,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從制度和體制入手,為長期執(zhí)政和長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因此,中國共產黨必須把握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大勢,積極推動法治政黨建設,才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
從改革開放后重提“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到“依法行政”,再到“依法治國”“法治政府”等,中國的法治國家建設在不斷取得新成就。中共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更是把“法治”提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在對百年中國法治建設的反思中,法治國家建設絕不是一種源于超驗之維的理論推論,而是一種經驗性的現(xiàn)實構成。要使中國的法治建設健康發(fā)展,不僅需要理論智慧,更需要實踐智慧。肩負著領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這一艱巨歷史任務的中國共產黨,必須持續(xù)推進黨的現(xiàn)代化水平,不斷加強政黨治理。經過長時期努力,我們的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都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再往縱深推進,就涉及法治建設的領導者執(zhí)政黨了。作為一種現(xiàn)實選擇,法治政黨對于法治國家理想的實現(xiàn)具有關鍵意義,并且決定著“四個全面”總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
建設法治國家,至少必須具備兩個要素:其一,國家法律的制定不是為了少數人或者某些社會集團的利益服務,而是為了維護最廣大群眾的權益;其二,法治問題既不僅僅來自法律本身,也不僅僅指向法律本身。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法律作為其中的一個要素(子系統(tǒng))與其他要素(子系統(tǒng)),如經濟、政治、文化等,處在一種錯綜復雜、縱橫交錯的關系中,其與政治這一要素(子系統(tǒng))的關系尤為緊密。與法治社會相適應的法律的形成,需要“法治”的政治體制這一土壤;與法治社會相適應的法律的作用之發(fā)揮,也依賴政治權力的正常運作與法治相匹配。正因如此,在法治狀態(tài)的產生過程中,相對于法律制度關系,政治體制更為重要。換言之,法治狀態(tài)的產生絕非法律獨善自身的結果,法治國家的建設需要著眼于全局,而僅僅著眼于法律自身,是無法實現(xiàn)愿望的。它要求并依賴與此相適應的政黨建設。
首先,從法治國家的第一要素,即國家法律的制定不是為了少數人或者某些社會集團的利益服務,而是為了維護最廣大群眾的權益這一角度來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現(xiàn)實都昭示了它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的核心與關鍵地位。歷史上,中國共產黨為結束國家四分五裂、積貧積弱的歷史艱苦奮斗,功勛卓著。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成就也充分證明,在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權益方面,中國共產黨具有無與倫比的優(yōu)越性。但是,僅僅依靠已經取得的成就,并不能確保黨的先進性不改變、不動搖。作為政治領袖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工具,政黨由政治精英組成。政黨活動的主要方式則是以方針政策和領導人的指示動員、引導、指揮群眾。這顯然屬于“人治”的典型特征,隱含著“政策至上”或“領袖至上”的邏輯。這一邏輯必然要求以“法治”來規(guī)范執(zhí)政黨的行為,否則,就有可能導致“人治”。歷史行之不遠,不應被淡忘。法治國家建設的任務之所以急迫、意義之所以重大,與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過程中在法治問題上所走的彎路不無關系。在革命時代高度集權形成的習慣以及1957年“反右”斗爭之后對民主和法治認識片面的共同影響下,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一度被荒廢,其結果是政治、經濟、文化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嚴重受挫。這一教訓警示我們,如果不開啟法治政黨建設,黨的宗旨與性質也會因其政治能力的衰弱而發(fā)生扭曲。
其次,由于政黨在民主政治舞臺上的重要作用,從選舉的安排,到政府的組織,再到政策的制定與國家的管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政黨的作用。所以法律的好壞以及執(zhí)法的力度,關鍵在于政黨自身的法治意識。亨廷頓曾指出:“一個現(xiàn)代化政治體系的安定,取決于其政黨的力量,……凡達到目前和預料到的高水平政治安定的發(fā)展中國家,莫不至少有一個強有力的政黨?!盵5]一個國家執(zhí)政黨的民主化、法治化程度與該國法治國家建設狀況和程度呈現(xiàn)出密切的正相關性。執(zhí)政黨遵守法治原則,能夠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為好的法律的產生、法律權威的樹立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礎和輿論氛圍,如此一來,國家的法治建設才有保障。而如果執(zhí)政黨不選擇“法治”的目標,社會秩序就難以符合法治,勢必會延緩或改變該國法治建設的進程,惡化其法治環(huán)境。晚清政府和民國時期都曾經進行過法治實踐,對于失敗的結果,其重要原因在于法治實踐的倡導者本身不是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有力政黨?;趯v史的反思,有學者曾經指出中國的社會科學需要特別重視政黨研究,并提出了政黨中心主義的概念。[6]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領導者,與西方法治國家權力生態(tài)不同,在我國法治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對法治發(fā)展至為關鍵。相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目標,中國的法治建設顯然不盡如人意。作為一個后發(fā)國家,在法治建設向縱深推進的今天,執(zhí)政黨與憲法法律的關系、執(zhí)政黨與政府的關系、執(zhí)政黨與社會的關系都亟待法治化、規(guī)范化。
最后,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與中國共產黨的法治意識發(fā)展的顯著正相關性,從經驗的角度證明中國共產黨的法治政黨建設是我國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 昭示著中國共產黨對法治認可與尊重意識顯著變化的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16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確立下來。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方略,強調依法治國,意味著中國共產黨真正實現(xiàn)了從“以黨治國”到“依法治國”的理論自覺,開始自覺思考執(zhí)政黨建設,自覺思考國家制度化建設。中國的法治國家建設自此真正猛力發(fā)動,法治建設發(fā)展速度加快,態(tài)勢向好,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考和探索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關注的熱點,立法方面也作出了一系列安排和部署。中共十六大報告又提出了“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7]的總原則,這就意味著對包含執(zhí)政黨在內的任何政治組織、社會組織和個人提出了貫徹法治原則的要求。經過艱辛的努力,2011年3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
中共十八大報告對法治建設的重視前所未有,法治精神的色彩空前濃郁,對依法治國的要求突出強調 “全面”和“加快”。既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即在全國各地、社會各領域都要推進依法治國,不允許出現(xiàn)有特殊地區(qū)、特殊事項、特殊部門,又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即在時間方面不允許拖沓、推諉。新的16字方針,即“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8],成為我國新時期依法治國的四大目標。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號召,將依法治國作為深化改革的戰(zhàn)略舉措。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又接續(xù)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
梳理這一歷史線索可以清晰看出,中國的法治國家建設在經驗事實的層面上依賴于中國共產黨法治意識的發(fā)展。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法治政黨建設是法治國家理想實現(xiàn)的關鍵。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部署,要“協(xié)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9]。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等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方略,已為歷屆中央所重視強調。但是,“四個全面”并不因此而顯得陳舊老套,原因在于,在這些重要方略前都加上“全面”二字,并且放在一起來加以強調,標志著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重點領域、主攻方向的頂層設計方面目標更加清晰,內在邏輯更加嚴密,在治國理政的總體思路及各項任務的安排方面已經趨于成熟。要開創(chuàng)這樣一個全新格局的遠大目標,離開法治政黨的建設是無法實現(xiàn)的。2015年兩會期間,劉云山在參加安徽團審議時指出,落實“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關鍵是注重“全面”,要害是抓好統(tǒng)籌。如果把中國比作一列正在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發(fā)的列車,那么改革就是發(fā)動機,法治就是穩(wěn)壓器,黨的領導就是火車頭。[10]
全球視野下,改革開放雖然使得中國在經濟領域迅速崛起,作為后發(fā)國家,卻顯然難以在短短幾十年內就完成追趕甚至超越的使命。這使得有些人在失落中將此歸罪于傳統(tǒng)文化,不惜菲薄早已熔鑄血脈之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關于“西學”在非西方國家的應有地位、可能貢獻、適用程度以及其與本土文化恰當關系的思考,卻不能不說相當欠缺。時至今日,中國的實踐已經對西方的理論與實踐構成了全方位的挑戰(zhàn),然而,由于尚未建構起足以和當代中國偉大實踐相稱、與西方理論相媲美的話語體系,經常自覺不自覺地淪為舶來話語的奴隸。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的法治政黨建設尤其應該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創(chuàng)新精神,對法治政黨進行中國化的界定和解讀,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新局面,以此推進中國話語體系的全方位建構。為此,需要堅守以下原則。
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必須成為中國法治政黨建設的基本原則,任何試圖突破這一原則的法治政黨建設都必須被批判和否定。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之源與執(zhí)政之基。但是,長期執(zhí)政以及市場經濟的考驗,使得黨本身也并非不存在蛻變的可能與危險。有學者將其概括為官僚化帶來的代表性危機與主體性銷蝕帶來的正當性危機。[11]法治政黨建設利于實現(xiàn)政黨管理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其組織結構的穩(wěn)定化、成員權利與義務的法制化和資源配置的合理化。要從根本上為“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實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領導力保障,其根源性、基礎性的問題在于堅守法治建設始終與人民水乳交融、休戚相關。否則,法治政黨的建設只能淪為一種技巧性的安排,只能獲得暫時性的稱贊。誠然,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和斗爭,資本主義國家自然不會放過中國法治政黨建設的機會來大搞意識形態(tài)輸出,企圖通過改造中國的政治法律結構來改變中國的根本制度,進而改變中國的發(fā)展方向。要從根本上擊潰這樣的企圖,僅僅對外高度警惕是不夠的。能否始終真正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保持自身作為先進的中國人民先鋒隊的本色,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才是決定我國法治方向與成敗的根本性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的成就已經通過中國的根本法——憲法集中反映出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乃是歷史和人民選擇的結果。習近平強調:“對這一點,要理直氣壯講、大張旗鼓講。要向干部群眾講清楚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視聽?!盵12]在這樣的重要原則上作出正確選擇,才能保證我們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實現(xiàn)法治政黨建設與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雙豐收。
其二, 中國法治政黨建設應關注政黨文化建設,借助政黨文化的社會影響力,提升整個社會的法治文化氛圍。法治國家的模式是有區(qū)別的,形式各具特色,但其內涵基本一致。文化則是任何社會人須臾不可離的社會氛圍,它凝結著一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待人接物的風格和處理問題的習慣。法治文化如果沒有培育起來,法律法規(guī)再多也只能徒有其表,而無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之實。一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這樣評價文化的價值和作用:“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盵13]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唯一領導黨” “唯一執(zhí)政黨”,由此必然得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的建設,這是一個天然的邏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14]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政黨文化的建設。政黨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培育政黨精神、陶冶政黨情操、凝聚政黨組織、彰顯政黨德性、感召社會力量及傳承政黨文明。政黨文化轉型的終極意義,則在于最大限度地贏得人民群眾對政黨文化的認同。當下這一時代,不同思想文化的交鋒交融空前激烈,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相互碰撞,各種利益主體競相發(fā)聲、相互爭奪,在這樣一個改革的攻堅克難階段,亟須大智慧和大手筆。重建共同的社會認知,需要文化的支撐。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需要有濃厚且相應的文化氛圍。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而且是全面法治的轉變,這種巨大的歷史進步,離開政黨文化的支撐和滋養(yǎng),將無從著手。
其三,中國法治政黨建設要有整體把握傳統(tǒng)中國與現(xiàn)代中國的姿態(tài)與智慧。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種“倫理型社會”“道德型社會”,在其文化傳統(tǒng)中,德治是長項,法治是短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就是補上短板的過程。法治政黨建設無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是不是就可以因此而對傳統(tǒng)中國妄自菲???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社會的良好秩序,的確可以通過從外部強加,進而形成一定的壓力,在此基礎上建立秩序,但是,它并不反對和排斥從內部建立起來的平衡。相反,后者還更加穩(wěn)定、持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貢獻恰恰在于后一個方面。有學者得出結論,“那種認為中國歷史是沒有法、法律或法制的歷史的激動人心的理論是荒謬的;那種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已經隨著舊制度的廢棄而無效了的論點是天真的;而那種認為人們無知、愚昧、不懂法的看法是貴族化的”[15]。法律史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黃宗智堅持認為,“中國法律制度在實際運作層面上,必然是三大歷史傳統(tǒng)的混合體——即古代法律、革命法律和舶來的法律,缺一便不符合歷史實際和社會現(xiàn)實……要單一地拒絕古代和革命傳統(tǒng)既不符合歷史實際,也不符合社會需要……只會導致不可行的、不適用的法律制度”[16]。中國的法治政黨建設的立場可以由此獲得重要啟發(fā),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fā)揮作用。無論是法治政黨建設還是法治國家建設,誠然是要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但亦無須排斥道德的教化作用。中國法治政黨建設要想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誠然不能排斥國外法治政黨建設的有益經驗的借鑒,但對中華法律文化精華的汲取同樣重要。
中國的法治化進程速度不可謂不快,成就不可謂不多,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鼓勵公眾對法治作為治道方式的更高期待。要對一個國家的法治成熟程度作出判斷,標準不止一種,其中,執(zhí)政黨的法治政黨建設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標準。政治文明發(fā)展的歷史趨勢、法治國家建設的宏偉藍圖、“四個全面”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都共同指向法治政黨建設。倘若能夠牢記并堅守人民政黨本質的前提、高度重視法治文化氛圍營造、有機連貫傳統(tǒng)中國與現(xiàn)代中國的原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法治政黨建設的業(yè)績將是令人驕傲的,中華文明、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三位一體”的歷史邏輯與現(xiàn)實實踐均將贏得應有的掌聲。
[1]謝彬.民國政黨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1:2.
[2]孫中山.孫中山全集( 第3卷) [M].北京:中華書局,2006:4.
[3]王長江.政黨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4]劉紅凜.政黨法律規(guī)范:內涵、形式與價值偏好[J].江淮論壇,2011,(1):38-44.
[5][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396-397.
[6]楊光斌.“回到中國”的社會科學及政治學的學科性貢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4-10(B2).
[7]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02-11-17].新華網.
[8]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5.
[9]霍小光,華春雨.習總書記首談“四個全面”意味著什么[EB/OL].[2014-12-26].新華網.
[10]徐雋.劉云山妙解“四個全面”[EB/OL].[2015-03-07].四川人民網.
[11]鄢一龍,等.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9.
[1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4-10-29(1).
[13]錢穆.文化學大義[M].臺北: 臺灣正中書局, 1981: 3.
[14]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13-11-12].新華網.
[15]蘇力. 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版社,2004:58.
[16]黃宗智. 挖掘中國法律傳統(tǒng)與思維方式的現(xiàn)代價值[N].文匯報,2014-03-24(9).
〔責任編輯:王宏宇馬琳〕
2015-06-23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中國文化變遷中的文化主體性問題研究”(13CKS016);山東大學(威海)2015年度“青年學者未來計劃”項目
郝書翠(1975-),女,山東嘉祥人,副教授,博士,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西文化比較研究。
D920.0
A
1000-8284(2015)09-007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