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筱艷
這是一個“老故事”,它發(fā)生在一九六七年,三十多年前。你要是從一數(shù)到三十,只要很短的時間,要是過起來,很長。
不過也很短。
那一年,曹斯言他們到的那一天,村里的人都跑到河邊,等著看城里來的知青。
糯米那會兒個子矮,在人群后頭什么也看不見,他就爬到了河邊的大樹上。
大伙兒都說這事兒真奇了,糯米那么個細脖子上支了個大腦袋,腿細得如同麻稈一般,小時候生過小兒麻痹癥,一條腿微微有些跛,他怎么就能爬上那么高的樹呢?
樹上有一點冷,糯米的衣服很單薄,又破舊。
糯米看見并不寬闊的水道遠遠地出現(xiàn)了一個小黑點,慢慢地近了,是一艘船,坐了幾個人,越來越近,不一會兒就靠了岸,下來幾個年輕人,三男一女,都穿著齊整的白襯衫或是藍襯衫,藍布的褲子,背后背著草帽,上面印著紅字,糯米不認得。
走在最前頭的就是斯言,十七歲的斯言已長得人高馬大,很老成的樣子。腳上穿的是一雙真正的軍用解放鞋,那是他當兵的大哥省下來寄給他的。
從樹上下來的糯米第一眼就看見了那雙鞋,羨慕地看了一眼又一眼。
當天晚上,知青們住進了隊里特地為他們撥出來的兩間矮矮的土坯房子里,兩間連在一起,大的那間住了三個男生,女生住在小的一間里。
斯言把行李剛剛打開,想要收拾一下的時候,發(fā)現(xiàn)門口站了一個小孩,瘦得不像話。
斯言很喜歡小孩子,招招手叫他進來。
小孩一步一蹭地過來,看看他們土堆起來的大通鋪,說了一句什么。
因為是方言,且這孩子說話也有些不清楚,斯言問,什么?
小孩重復了兩三遍,斯言他們才聽清,他說的是:我抱的草。
斯言摸摸他的頭說,那謝謝你啊。
小孩抬頭看看他,跑了出去,比進來時快得多,步子有點不穩(wěn)。
斯言很快就知道那小孩叫糯米,真是一個奇怪的名字。
糯米的爸爸是一個孤兒,很窮,快三十歲了還沒有娶上老婆。在農(nóng)村,這是一個可怕的年紀了,意味著他有可能要打一輩子的光棍兒了。
后來有一年,不知從哪里來了一個瘋女人,糯米的爸爸收留了她。洗干凈手臉之后,他發(fā)現(xiàn),這居然是一個很秀氣的女子,而且,她的衣服雖然又破又舊,但那樣式都不是村里的妹子能穿得上的。村里人說,呀,還是一個落了難的大小姐呢,可憐糊涂成這樣了,你們倆干脆搭個伙過日子吧。
第二年,他們生了一個兒子。
那一天,糯米的爸爸正在幾里外的磚窯里做零工,老板發(fā)善心請他吃了一小坨糯米飯。爸爸生平第一次吃到這種又軟又糯又香的飯,只嘗了一口,剩下的包起來準備回家給老婆。想一想,新生的兒子,就取名叫糯米。
糯米五歲那年爸爸死了。也不知得的什么病,不過兩三個月的工夫,人就沒了。
糯米穿著村里的嫂嫂給做的孝衣,跌跌撞撞地跟在一無所知的母親身后,給父親送了終。
糯米的媽媽是沒有勞動力的,糯米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但大家也都吃不飽,所以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稍長大一些,又懂得省下食物來給媽媽,糯米就長得特別瘦,脖子好像要支不住腦袋了。
現(xiàn)在糯米十一歲了,也算是半個勞力了,可是他又能做多少工呢?何況一個工才兩分錢。斯言覺得這小孩怪可憐的,就常常幫他做點活兒。斯言有著寬闊的額角,很面善,村里人都說這個孩子能干,肯吃苦,并且良心好。
糯米雖然吃百家飯,可是知青們做飯時他從來都是躲著的,是斯言把他拉了過來,盛了紅薯稀飯給他,淺淺的一碗。其實他們也是不夠吃,盛多了,怕其他三個人有意見,斯言看他吃得香,又把自己的撥了一些給他,糯米又給他撥過去,流了一些在碗邊,愛惜地用手沾了送進嘴里。
第二天的晚上,趁著其他人都不在,糯米蹭在斯言他們屋子的門邊站著。
斯言喊他,進來啊,進來啊。
他走進來,把手里的一樣東西遞給斯言。
斯言接過來看,是一個小小的地瓜。
斯言用水洗了,削了皮,一切兩半,遞一半給糯米。
地瓜干癟癟的,只略有一點甜意,兩個人還是格吱格吱吃得香。糯米露出一個缺了一顆牙的微微的笑來。
過了兩天,難得有個休息日,大家上鎮(zhèn)子上玩去了。斯言把糯米帶回家,燒了熱水給他好好地洗了一個澡。
斯言把他的衣服放在滾水里煮,糯米沒有換的,穿了斯言的,又長又大,簡直沒法子走路,坐在床邊愣愣的,很好玩的樣子。
斯言發(fā)現(xiàn),其實糯米長得不難看,細長的眼睛,略微分得有點開,一點點驚訝的樣子,皮膚細致,只是黃瘦得厲害。
糯米的頭上有虱子,斯言拿出帶來的推子,給他推了個光,又請人給自己也推了個光,兩個青頭皮的腦袋相映成趣。
斯言是家里的老幺,有一個哥一個姐。他從前總是想要一個弟弟或是妹妹,就像他的許多同學那樣,但是媽媽說,有你們?nèi)齻€還不夠我操心的?
現(xiàn)在斯言覺得自己有弟弟了,蠻好的。
從那時起,斯言開始教糯米認字,做簡單的算術。
糯米有點口齒不清,腦子也不很靈,學得很慢,斯言也不著急,認得就認,認不出,就改天再教。糯米很努力地去想那些算式,小心地寫下來,斯言對他眨眨眼,他就捏著小小的橡皮細細地擦了,重新寫過,再寫時,就對了。
這么幾年下來,糯米居然也認得了不少字,加減乘除也學得差不多了。
糯米也不說謝謝,只是過些日子就抱些新的干燥的草給他們換上。
這幾年,糯米長高了,還是瘦,眉目卻秀朗了許多許多,常常笑,笑起來的時候,嘴角向上彎起,像一個小小的紅菱角。
糯米與斯言簡直是形影不離了。村里人都說,他們比親兄弟還要好,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緣。
那時候,鎮(zhèn)子上開始有人偷偷地賣雞蛋,糯米也不知怎么攢了錢買了兩個,煮熟了塞給斯言。熱乎乎的,隔著衣服熨著斯言的腿。
斯言用家里寄來的糖票居然買到了半斤白糖,像一捧雪一般,糯米眼巴巴地看著。
斯言用小勺子舀了一些送進他嘴里,那么綿軟悠長的甜意,直讓糯米打了個哆嗦。
斯言說,晚上不能吃,會壞了牙,早上起來吃一勺。
那時候,三個男知青當中,有一個已經(jīng)回城了,另一個,跟那女生談起了戀愛,早已搬到一塊兒去住了。斯言與糯米住在這一大間土屋里。每天早晨,還沒起床,斯言還在迷糊中,就從床邊的柜子里摸出糖罐,送一勺進糯米的嘴,自己舔一舔勺,然后兩個人再起床。
后來,糯米就不肯一個人吃了,非要斯言也吃一半。
歇工的日子,斯言就會領著糯米去山坡上曬太陽。
這個地方,窮山薄水,卻有極豐富的陽光,漫天漫地地撲灑下來。兩個人躺在坡上,曬了前胸,再趴過來曬后背,曬得全身烘烘的暖。
太陽下山了回家,這個時候肚子最餓,兩個人在草窠田間尋來尋去,希望能找到幾個野果或是村人掉落的地瓜。但是大多數(shù)時候只是空手而歸,于是一人摘兩根草放在口中細嚼。這種野生的草嚼得久了,青澀里會有一點甘甜的回味。
斯言終于也要回城了。
父親給想的辦法。
斯言臨走的那一天,正是中秋。非常非常明亮的月光,鋪了一屋子,灑在地上,居然像水一樣會流動。
斯言跟糯米說,我的毛巾啦,肥皂啦還有衣服,都留給你,放在那個木箱子里頭。斯言叫糯米要記得每天刷牙,牙刷壞了,牙膏沒了,至少要記得每天用鹽水漱漱口,等著我給你寄,那么白而齊整的牙,壞了太可惜。
糯米聽著,突然地,非常非常清晰地叫了一聲:哥哥。
斯言愣愣地,拉著他的手說,糯米,你等著我,我在城里穩(wěn)定下來,存了錢就來接你,你就算是我們家的小弟弟,我天天給你吃糯米飯,拌上白糖吃。
糯米的嘴唇,都帶著一點干裂褪皮,因為沒有足夠的維生素的攝入,當?shù)厝硕际沁@樣。
那一晚,月光真是太亮了,多少年沒有過這么好的月色了。
第二天一早就不見了糯米。
斯言急,急得說不出話。他隱隱地有點知道他會去哪兒。
斯言走的時候還是坐船,村長親自送他。很多人都來了。
這一晃,這個年輕人已經(jīng)在這里呆了六七年了。感情是很深的。大家都戀戀的,但是,窮地方,注定是留不得人的。大家也都希望他能回城去。
斯言知道,在知青里頭,他算是極幸運的了。很多人,也許注定要繼續(xù)呆下去,甚至落地生根。
斯言終于看見了糯米,他坐在河邊高高的樹枝上。
糯米快十七了,爬樹變得很容易了。
看不清他的臉,被枝葉遮住了,只看見他細長的腿掛下來,腳上穿著他送給他的解放鞋,很舊了,打了補丁,洗得干凈。鞋子有點大,撲地落下一只來,掉在樹下,斯言看著他光著的腳。
然后,船越行越遠了,就什么也看不見了。
這以后,斯言給村子里寄過東西,交待了有些是要交給糯米的,也不知道他收到?jīng)]有。
三年以后,斯言真的回來了。
問起糯米,大伙全愣一下,相互看,最終還是告訴了他。
糯米在他走后不久就不在了。
有一瞬間,斯言不是很明白,他們說不在了是什么意思。是走了嗎?為什么不說走了,卻說他不在了。
糯米是不在了。
他在斯言走后,常常去河邊來來回回地走。村長說,他一定是失了腳滑下去的,可能天晚了也沒有人看見。
第二天尸身浮上來大家才發(fā)現(xiàn)。
奇跡般地,人沒有被泡變形,栩栩如生,原先黃黃的臉變白了,越發(fā)顯得那黑而清秀的眉毛。
糯米的媽媽這些年是糊涂得更厲害了,也不懂得哭,只用舌頭去舔糯米涼的濕漉漉的臉,好像這樣就可以讓他暖過來。
村里人幫著把糯米埋在他父親的身邊。
斯言很容易就找到了那墳,在那兒站了許久,又在河邊站了許久。
然后就走了。
后來斯言結了婚,生了一個女兒。
每個周末休息的時候,斯言都會煮一鍋糯米飯來吃。
起初女兒覺得新奇,挺愛吃,很快就吃膩了,說爸爸,要吃小籠包啊。
斯言說好好,把女兒吐在桌上的米粒撿起來,吃掉,一邊想,現(xiàn)在的糯米怎么不黏也不那么香了呢?煮出來是散的。后來,他也不做,也不吃了。
再后來,斯言和老婆雙雙下了崗。
斯言弄來了廢棄的汽油桶,改造成了一個有五個灶頭的火爐,和老婆擺起了街邊攤,賣砂鍋,就是用久燉的牛肉湯打底,放山芋粉絲、干絲、黃豆芽、青菜、鵪鶉蛋、火腿腸,煮沸了就撒上五香粉與孜然粉,熱騰騰地端到客人面前。如果你添一塊錢,可以多加一根火腿腸。
夏天,又添賣涼粉。生意居然很好,漸漸地有了窄小的門面,然后他們換了大一點的門面。小吃的品種也增加了,他們又找了幫工,一直這么做了下來,生活還不錯。
這一年,又快到國慶長假了,今年的中秋居然與國慶湊在了一塊。原本斯言與老婆說好,帶上女兒回插隊的村子看一看,就當是旅行了??墒牵畠籂帤庖佳?,要在家看書,老婆說留下來照看她。斯言是一個人走的,說好了去四天,回來的時候正好過中秋。
村子里變了許多,大家都不那么窮了。家家都有在外打工的人,也還種地,但是主要弄些果樹,引進了一種口感特別好的柿子。
那些與斯言差不多大的人,都拖兒帶女的,鄉(xiāng)里人操心,看上去特別老相,竟然一個個都像老頭子了。
斯言問起糯米的墳,村里人告訴他,村子里的墳地那邊現(xiàn)在是一片果園,一般的人家,都有人出來把父輩親人的墳遷走,糯米的媽媽也去世了,他們一家子的墳地沒有人去遷,就那么被填了。
斯言又來到了河邊。
原本就不算寬闊的河道,如今窄得像一條水溝,是一點也沒有危險了。
斯言在河邊坐下來,把手伸到那淺淺的水中摸索。
他看見糯米站在河當中,那一刻山是墨的水是白的。
糯米還是少年的樣子,細瘦細瘦的,細長的眼睛里有柔和溫順的光澤,嘴角微微地翹著,是一個含糊的笑容,布衣舊裳,腳上穿著他送給他的解放鞋。
有一尾蜻蜓飛了過來,透明的翅膀,身子被午后的陽光曬成了金紅色,尾巴在水面點過,點起一圈漣漪,蕩漾到斯言的手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