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的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了他的《降B小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基十分虔誠地把它交給他的老師、學院院長尼古拉·魯賓斯坦征求意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尼古拉·魯賓斯坦認為它“一無是處、無法演奏”,要求柴可夫斯基必須按照他的意思進行修改,他才能“給面子”,準許演奏。面對老師如此的評論和意見,柴可夫斯基沒有辯駁什么,而是堅定地說:“我一個音符也不改,我要按照現(xiàn)在的樣子付印?!比缓?,柴可夫斯基把“獻給尼古拉·魯賓斯坦”的標題抹去,改贈德國鋼琴家漢斯·馮·彪羅。漢斯·馮·彪羅收到后,認為作者深情地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光明的渴望,鋼琴與樂隊的協(xié)奏成功地實現(xiàn)了真摯的感情抒發(fā)與強烈的、激動人心的交響化效果的高度和諧,有著極其巨大的音樂感染力,并預(yù)言它將是一部不朽的作品。1875年10月26日,漢斯·馮·彪羅在波士頓首演,獲得了空前成功!
?果然不出漢斯·馮·彪羅所料,此后,柴可夫斯基的這首協(xié)奏曲,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鋼琴家們競相演奏的曲目,在柴可夫斯基一生寫過的三首鋼琴協(xié)奏曲中,這一首是最成功的,也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
?當初,柴可夫斯基在遭到老師、學院院長權(quán)威的否定時,卻敢自以為是地說“我一個音符也不改”,這是何等的自信??!
【精要點評】
我們通常視自以為是者為自負、狂妄無知,其實,人有時是需要有“自以為是”精神的。不唯上、不唯師、不迷于權(quán)威的自以為是,既是自知之明,也是自信的體現(xiàn)。
【適用話題】
自信、自知之明、走自己的路、勇氣和信念、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