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連珍
(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石角鎮(zhèn)振興小學廣東清遠511500)
走向生活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羅連珍
(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石角鎮(zhèn)振興小學廣東清遠511500)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把語文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去無疑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生活語文實踐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語文學習本身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廣泛性。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當今信息化社會的條件下,文理滲透日趨綜合,學生幾乎處處與聽、說、讀、寫的語文學習有關,語文學習早已超出了課堂范圍。另外,當前的語文教育需要的不只會背書本知識而沒有實際能力的“書呆子”,需要的是能聽、說、讀、寫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新型人才,要造就這樣的人才,單單靠課堂的吸收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讓語文走向生活,讓學生走向社會,把語文學習與社會活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可以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那么,如何讓語文走向生活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了解美國和我國教育特點的教育專家都有一個同感,就是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很扎實,但動手實踐的能力特別差。這主要也是傳統(tǒng)的教學僅注重書面知識的灌輸,考試能拿高分,而忽略了能力,特別是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所造成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注意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為學生的手腦結合創(chuàng)造機會、搭建平臺,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實踐機會和參與意識。
1. 自辦手抄報
自從教育部頒發(fā)了《關于減輕中小學課業(yè)負擔》的通知,全國中小學都紛紛響應,堅決取消了各種形式的補課制度,學生有了更多的屬于自己的時間,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支配好自己的課余時間,讓他們既能夠減輕課業(yè)負擔,又能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不斷充實自己呢?我抓住學生上進心強的心理和結合學校將要進行的“各科手抄報”競賽活動。以小組為單位,以好帶差讓學生學會辦手抄報。在此基礎上,學生利用雙休日時間可以單獨也可以合作完成各科手抄報。各科的手抄報內容不同,形式不同,占的版面比例也應不同,不過必須有圖畫點綴,黑白的可以,彩色的更佳。這樣,有學生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辦好后學生就有欣慰感,興趣就濃。比如教學了第十一冊第一單元“實踐活動”的知識后,我指導學生辦了一份《迎國慶》的小報,辦報前讓學生搜集版面內容:新中國成立了多少周年?哪一年成立的?以前和現(xiàn)在國家的領導人是誰等;還辦了一期《我愛綠色家園》的手抄報,學生搜集的相關資料內容有:①環(huán)保法律;②地球為什么會不斷被破壞;③怎樣為家鄉(xiāng)的環(huán)保出謀獻策等。小報辦好后,通過比賽,在比賽中對照別人,聽別人評說,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缺點。后來又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繼續(xù)承辦手抄報,在辦報中學生自己總結,自己糾正,自己積累經驗和方法,結果手抄報就越辦越好。同時,語文綜合能力和綜合實踐素養(yǎng)都同步得到了提高。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手抄報”活動,百利而無一害。
2. 改正街頭錯別字
利用雙休日,讓學生走上街頭,舍區(qū),運用所學知識,找出錯字、別字的現(xiàn)象,讓學生抄下來,回校討論并改正,可以做成“采集本”。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還可以開發(fā)一系列課程資源,如我是“啄木鳥醫(yī)生”、我是“改字小能手”、我是“小小糾正員”等都是很好的活動教材,這樣不僅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還讓學生明白到學好祖國語言文字的重要性。
風俗傳統(tǒng)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蘊藏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她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她以她頑強的生命力生存了五千多年,她以她獨特的魅力征服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乃至全世界。
1、 調查傳統(tǒng)習俗
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調查傳統(tǒng)習俗,了解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的來歷,以及自己對此節(jié)日的看法和收集有關詩詞,寫出簡單的調查報告。通過此類活動,學生知道了端午節(jié)賽龍舟、吃粽的風俗;清明節(jié)踏青的風俗;春節(jié)團聚守歲的風俗等等。學生還知道了嫦娥奔月,屈原跳江以死相諫等有關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傳說等,使學生不但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習俗,還受到了民族精神的教育,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內涵。
2. 征集春聯(lián)
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語言文字十分豐富,其中春聯(lián)被譽為我國國粹之一,在民間應用廣泛,多數(shù)學生接觸過春聯(lián),但對其來歷,特點卻了解不多。利用綜合實踐課,學生可到左鄰右舍征集春聯(lián),收集、查找春聯(lián)的有關常識,然后全班同學交流:春聯(lián)常識介紹,背誦春聯(lián),理解春聯(lián)的含義,把春聯(lián)打散找朋友等。在有趣的實踐過程中,體味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語言文字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豐富文化遺產的情感,打消現(xiàn)代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隔閡和畏難心理,為學生打開一扇接觸和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試圖讓學生的心靈在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春聯(lián)的征集中打破時空的限制,穿梭古今。
我們知道,南宋陸游是我國古代寫詩最高的大詩人。有人問他寫詩的訣竅,他不假思索地說:“功夫在詩外”。其實他說的是大實話,是絕對的經驗之談。語文學習和具體的寫詩一樣,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只要我們不僅僅局限于語文課文學習走向生活,學生就會“潤物細無聲”般地感受到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從而更加熱愛語言文化,自覺地學習、了解語言文化,不斷增加語言文化的積淀。
1. 賞析歌曲
孔子聽《韶》,三月不知肉味。音樂對人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在欣賞音樂過程,既能陶冶學生的精神情操,又可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近年的科學研究證明,音樂能使人變聰明,唱歌能使人長壽。學生本來已十分喜愛音樂了,我向他們這么一說就更喜歡了。學生都喜歡收集自己喜愛的兒童歌曲,然后集中到班上利用中隊活動、班會課進行交流,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愛的一首歌,播放時允許學生討論,在播放前要先介紹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是誰?反映了什么內容等問題。歌曲放完后,由同學們交流對這首歌的理解。這樣,愛國愛黨,愛親人愛偉人,愛勞動愛自然……高尚的品質在優(yōu)美的歌聲中植入了學生的心田,開出絢麗的花朵。
2. 訂閱報刊
不少學生認為,只有學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做語文訓練冊上的習題才是學語文,只有正兒八經地進行集中學習才算學語文,其實這是一種誤區(qū)。首先單靠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量遠不夠形成較好的語感;其次由于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語文是最可生活化的一門學科。我們要想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可要求學生訂閱一些有益的書刊,如我班學生踴躍訂閱了《現(xiàn)代小學生報》、《中國少年報》、《簡妙作文》等書刊。學生要達到《語文新課標》的標準,單靠閱讀這幾種報刊遠遠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課外自主閱讀。如教完《獄中聯(lián)歡》引導學生看《紅巖》;教完《美猴王》推薦學生看《西游記》;教完《草船借箭》讓學生去看《三國演義》……知識的寶庫是點點滴滴積累起來。莊子在《逍遙游》一書中寫道:“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大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边@闡釋了一個真理: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所以我會讓學生設立一本“點滴集”,分類整理課外閱讀資料,利用課外時間可作些簡要評注,然后寫一寫心得體會,其實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將文章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正所謂“學文如聚沙”,學習語言文化要靠長期積累,潛移默化地習染,熏陶。語言文化積累得越豐富,文化素養(yǎng)、文化底蘊才越深厚,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就會越高。這樣會使學生明白,訂閱書刊使他們學到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無形中豐富了語言文化的積累。
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受益匪淺,它不但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隨之提高,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才會像生活一樣豐富而不枯燥。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我深信,注重實踐活動,把語文和實踐活動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將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紐帶,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1].《教學研究》內蒙古出版社
[2].《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